洪山廟遺址

山廟遺址位於河南省汝州市洪山廟村,屬仰韶文化類型。1989年對該遺址進行發掘,出土了仰韶文化大型瓮棺合葬墓,其規模之大可謂全國之最。該墓葬為一處同時期的多人二次葬,而且是迄今為止仰韶文化中期發現規模最大的一處二次葬,也是我國目前所見最大的一處瓮棺叢葬墓。

基本信息

據介紹,洪山廟墓地已發現136具瓮棺(如果加上被破壞部分,可能將近200具),它們被分為13排,每排有10來具瓮棺,瓮棺內的人骨都是二次檢骨葬。不僅如此,洪山廟墓地這些瓮棺葬全部集中在一個長方形大坑裡,大坑又套小坑。洪山廟遺蹟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成人二次瓮棺葬,在瓮棺的放法上、人骨的擺放位置都是豎 直平放,頭骨居中,四肢骨豎於周邊。

洪水廟遺址出土有大口缸、小口尖底瓶、盆、缽等器形。在陶器外表的裝飾上,缸、蓋口沿上多裝有鳥喙狀小扳。在洪山廟遺址中出土的陶缸上,發現了大量的浮雕和彩繪圖案,其中彩繪圖案大都是用黑彩繪出圖案,有弧線紋、三角紋、寬頻紋、鳥紋等。在一件陶缸的外壁,用黃泥塑有一人,遺憾的是因缸已殘破,現僅存一腿及足,腿長13厘米,但從造型看,顯然是陶缸是浮雕人物形象的一部分。另外,還有一些表現人體器官的陶塑。如同樣在洪山廟遺址,在W39:1號缸上彩繪裸體人物中,其小腹下用泥條塑出一男性生殖器,形體粗大,中間刻有較長的凹槽,代表尿道口,因為在平面上無法繪出男性生殖的立體形狀,所以,只好用泥條塑出。為突出人的生殖功能,特意用泥條塑出男性的生殖器。在對動物的刻畫中,同樣是緊緊抓住動物的局部特徵。汝州洪山廟的繪彩陶缸上的浮雕壁虎,攀附於陶缸的口沿下,扁圓首,口微啟,四肢對稱曲伏於壁,神情專注,作欲捕獵物之狀。整個形體經過刀刻削,稜角突出,造型準確。如果沒有對實物的細緻觀察,不可能塑出如此鮮活的生命。洪山廟遺址陶缸上繪有木耜的圖案,說明仰韶文化時期河洛地區已開始使用木耜。根據洪山廟仰韶文化遺存的特徵判斷,它應該與炎帝文化渭水流域的半坡類型有關。

其他信息

再結合洪山廟陶缸上彩繪的人物遺蹟看,當時人在藝術創作中並不是追求人物整體形象的完美,而是著意表現人物的部分特徵。如洪山廟遺址出土陶缸上的彩繪圖案中,在M1W71上繪有一組人面輪廓;在W104上繪出人的手掌;在W42上刻意繪一個正在奔跑的人的形象,人物四肢俱全,但只畫出外形輪廓,五官均不畫出;另外在多個陶缸上繪成組的男根紋等。洪山廟出土的彩陶上畫著一些碩大的男根紋,在史前考古文化中還屬僅見。

洪山廟遺址也發現有一定數量的天象圖案,有太陽圖、月亮圖、日月同輝圖和星月共存圖等。這些天文圖案,是我國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天象資料,對天文史的研究有重大的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