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攸縣縣城對岸的洣水河畔,聳立著上、中、下三座文明塔和凌雲塔,名為洣水四塔,每隔十里聳立一座,四塔連成一線,如一字雁陣,遙相呼應,蔚為壯觀。
具體介紹
洣水四塔上、中、下三座文明塔和凌雲塔具體介紹:
文明上塔
位於水南岸菜花坪鎮窯灣村山頭上,距攸縣城1公里。明萬曆丙子年(1576)由知縣徐希明所建,距今已有400餘年。清嘉慶戊寅年 (1818),重修。該塔八方七層,高21米,紅石為基,青磚為體,邊長2.95米,占地面積42平方米。第一層南面有大門,高1.5、寬0.8米,祁陽石門額,上鐫 “文明塔”3字,工整有力。塔內磚砌拱頂,有階梯右旋而上,可達第四層,四層以上內空,四向開窗門,葫蘆塔頂,直插藍天。站在塔門,鳥瞰全城,清時陳北星作七律一首記其勝:
高摩霄漢礙飛鴻,級可潛升望不窮。
中躡風雲平地上,身依日月半天中。
一拳峻峭孤山小,八面玲瓏鳥徑通。
笑指煙霞縹緲處,飛來江畔羨神功。
文明中塔
位於縣城西郊 水南岸皂角市水口山頭,距縣城約5公里許。與文明上塔同年建造,清乾隆壬戌年 (1742)曾倒塌,第二年重修。全塔用青條石砌成,六方七層,高9.7、底層邊長3.2米,占地35.8平方米。第二層東向有門,高1.94、寬0.64米,塔內中心有方石柱,分層疊砌至頂部。各層均以三塊條石三向延伸至塔身邊牆內,增強了塔身牢固度。塔內無階梯,中心石柱內有洞,可攀緣而上。
文明下塔
位於縣城西7公里處的鴨塘鋪鄉桐壩村水河中的沙洲上,該塔建造年月無確切記載,比上塔、中塔稍晚,該塔自塔基礎深與塔身高相等,第一層有門,高1.7、寬0.8米,拱頂。有階梯右旋而上,可達四層,五至七層空心,各層均有窗戶,一層內原有神龕,神像,現已無存。第二層龕內有一祁陽石浮雕立人,頭戴尖笠,手持鎖鏈,楣額有 “似佛”兩字,兩邊對聯是 “誦大乘經,身登彼岸;現本來像,光放浮圖”。兩側原有青石碑刻,現已無存。第三層內有青石浮雕觀音坐蓮像。第四層內有哪吒鬧海浮雕。塔身處於河中,挺立中流,雖常遭洪水衝擊,久經風雨,卻巋然屹立。
凌雲塔
位於縣城西10公里的馬鞍山上,清嘉慶丙子年 (1816),由知縣趙?倡建,距今170餘年,是四塔中最晚的一座,然該塔八方七層,高16、塔基邊長4.6米,占地面積102平方米,乃四塔中最大者。塔基及第一層為紅條石砌,二層以上為青磚砌成。內有階梯右旋而上,亦可達第4層,各層內有石刻龍、獅、人物浮雕。第一層楣額書 “凌雲”兩字,下鑲二龍戲珠浮雕。工藝精細,五層以上為空心,各向有窗門,塔尖葫蘆寶頂尚為完好。而斷開的碑文告訴後人:所以要建此塔是要鎖住攸河水口,不讓秀氣流失太重。該塔地處攸縣衡東兩縣交界處,地勢雄偉,由此而東望,與文明下塔、中塔、上塔連成一線,甚為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