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都城博物館

洛陽都城博物館

洛陽都城博物館是在洛陽周公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於1989年9月成立。它是我國三大周公廟之一,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洛陽都城博物館是在洛陽周公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洛陽周公廟系紀念西周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洛邑建設者周公而立的祠廟。它是我國三大周公廟之一,也是洛陽市現存較早的明清古建築群,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史料記載,洛陽周公廟由隋將王世充草創,後經歷代增建、重建和改建,漸成規模,香火旺盛,聞名遐邇。明朝嘉靖四年(1525年),周公廟在原有舊址上重建,後經多次重修,大體保存舊制。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國民政府曾一度遷都於洛,該廟成為當時中央政府的考試院。國民考試院院長戴傳賢(季陶)撰書的“定鼎堂”巨匾,今仍高懸於主殿門額上,赫然在目。

主題

洛陽都城博物館是一座發展中的博物館,它以周公廟為依託,以大型原沙盤模型為主題,集中展示了古代洛陽五大都城的歷史風貌與城池變遷及周公生平事跡。該館主要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周公廟古建築群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隋唐東都城宮城正門-一一應天門東闕遺址兩大部分構成。此外,表現中日友好交往的“日本國遣隋使遣唐使訪都之地”碑亭、被列入洛陽市古樹名木的兩株“千年古槐”,更加豐富了該館的內容。

建築

周公廟古建築群由定鼎堂、禮樂堂、後殿及兩側配祀廂房組成,另有元聖殿基址。

定鼎堂系周公廟主殿,為明代建築,後經多次重修,大體保存舊制。殿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式,青筒瓦覆面,配以彩繪,威儀堂皇。殿內供奉有周公與其弟召公、畢公及世子伯禽、君陳五尊塑像。伯禽像乃明代塑造,泥胎彩繪,彌足珍貴,1991年清理主殿時於壁龕內發現。殿內周圍依次陳列有“周公事跡”、“周公家譜”、“元聖宗譜”、“海內三大周公廟介紹”等內容,殿外牆壁上鑲嵌有石刻“周公解夢”碑計19塊,殿前廣場東側有台胞所立“台灣省台中市賴羅傅宗親訪祖團暨中原賴氏宗親聯誼會周公廟祭祖紀念碑”一通,上書“追本溯源,根在河洛。”

禮樂堂為二殿,原名“會忠祠”,系清代增建。面闊三間,進深兩間,硬山式,青筒瓦覆面。殿內陳列一組周公制禮作樂群像,場面恢宏,形象逼真。

後殿即三殿,清代建築。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洛陽知縣龔松林主持修葺。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外設走廊,硬山式,青筒瓦覆面,莊重氣派。殿內陳列有隋唐東都城大型復原沙盤模型和夏都斟鄩復原模型。

三殿前東、西兩側為各面闊五間的硬山式廂房,擬陳列商都西毫復原模型、東周王城復原模型和漢魏故城復原模型。應天門東闕遺址在都城博物館院內西部。應天門系隋唐東都城宮城之正門,建於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時稱則天門,有東、西兩闕,平面為“凹”字型。後因避諱武則天尊號,改稱應天門。應天門與長安承天門一樣尊崇,為隋唐王朝舉行重大國事活動之場所。史載,隋煬帝曾登臨聽政;武則天“御則天樓,赦天下,以唐為周,改元”;唐玄宗在應天門上接見日本國第八次“遣唐使”等。199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站對應天門東闕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接著,國家及省文物管理部門撥出大量專款對其做了保護性修復,復原了墩台。今東闕周圍散水石和夯土等古代遺蹟清晰可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