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琴書

洛陽琴書

河洛大鼓的前身為洛陽琴書,是一項集說、唱、表演為一體的曲藝形式,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518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洛陽市唯一入選的項目。據悉,登山節開幕式上還將呈現高蹺、嗩吶、銅器等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秀節目。河洛大鼓是一種以說、唱等藝術表演手段,敘述故事、塑造人物、表達思想感情、歌唱社會生活的傳統音樂,入選了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河洛大鼓起源於清末民初,是在洛陽琴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簡介

河洛大鼓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的前身為洛陽琴書,是一項集說、唱、表演為一體的曲藝形式,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518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洛陽市唯一入選的項目。據悉,登山節開幕式上還將呈現高蹺、嗩吶、銅器等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秀節目。河洛大鼓是一種以說、唱等藝術表演手段,敘述故事、塑造人物、表達思想感情、歌唱社會生活的傳統音樂,入選了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河洛大鼓起源於末民初,是在洛陽琴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河洛大鼓的曲調來源於河南各地方的多個劇種或曲種,如梆子、曲子、河南墜子等,又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豫西地區曲調形態。演唱風格歡快活潑、氣氛熱烈。表演形式不拘場地大小,田間村頭、劇場舞台均可,不用化裝、不要道具,全憑演唱者一人用語言來敘事寫人。
表演時,演唱者站在桌前,一手搖響鋼板(或銅板),一手敲響書鼓,伴奏者有一人、兩人、三人、四人不等。樂器以墜胡為主,伴以琵琶、二胡、三弦等。
河洛大鼓音樂有多種唱腔板式組合,這些豐富的唱腔在敘述故事情節、描寫人物性格與心理時,都各具獨特的效果。這種根據故事的篇幅、情節發展和刻畫人物的需要所組合成的板腔序列,構成了河洛大鼓的音樂結構形態。

名字由來洛陽海神樂

洛陽海神樂是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據傳,武王伐紂統一中國建立周朝,在洛陽大封天下。受封者除內陸諸侯外,還包括遙遠的東西南北四海之神,宮廷每年都隆重祭海(神),於是便產生了配合祭海的音樂,這就是洛陽海神樂的源頭。
由於“海神樂”是洛陽獨有的民間音樂,故又稱為“洛陽海神樂”,演奏團體稱為“海神社”。表演時,有管、笛、笙、二胡、雲鑼、雲板木魚、碰鈴等20餘種樂器,能演奏近百首曲目。
洛陽海神樂演奏形式分為座樂和行樂兩種。座樂適於室內和舞台表演;行樂適於廟會、觀禮台前行進的民眾場合,以吹奏為主。
海神樂明清時期曾在洛陽盛行一時。洛陽有很多海神社,逢年過節或在大型祭祀、慶祝活動上,海神樂都風光無限。然而,上世紀40年代末以來,洛陽海神樂卻面臨幾近失傳的絕境。
2003年,洛龍區李樓鄉樓村(舊稱古景花村)村民郭紅運帶領大家重新組建起洛陽古景花村海神社,蒐集整理了《孔子哭顏回》、《蘇武牧羊》、《滿江紅》等百餘首海神古樂曲,讓瀕臨失傳的海神古樂再現昔日神韻。

(河洛大鼓洛陽古城 )

河洛大鼓是一種以說、唱為藝術表演手段,敘述故事、塑造人物、表達思想感情、歌唱社會生活的傳統音樂。當地人都稱河洛大鼓為“說書”,至今在洛陽一帶常把“說書唱戲”聯在一起。在河洛文化的百花苑中,有一朵名謂“河洛大鼓”的藝術奇葩。它是一種以說、唱為藝術表演手段,敘述故事、塑造人物、表達思想感情、歌唱社會生活的傳統音樂。

洛陽海神樂戲曲表演洛陽海神樂戲曲表演

河洛琴書文化復興

從《梨園春》到《武林風》:豫版文化叫響“文武河南
《梨園春》和《武林風》,這一文一武兩檔節目,已經成為河南電視台的兩個“當家花旦”。12年《梨園春》,3年《武林風》,它們見證了河南兩大傳統文化豫劇和武術的振興
與發展,在對外傳播河南文化的同時,也帶動了對河南區域品牌的行銷。
《梨園春》,成了河南電視台一文一武兩大“當家花旦”。
12年《梨園春》,3年《武林風》,它們見證了河南兩大傳統文化豫劇和武術的振興與發展,在對外傳播河南文化的同時,也帶動了對河南區域品牌的行銷。
梨園造星
2006年9月17日,悉尼歌劇院,作為2006中國文化澳洲行主要活動之一,由河南電視台組織的《梨園飛歌》大型戲曲晚會取得了圓滿成功。這是豫劇,也是《梨園春》走出國門的第一步。
當日,有2700多個座位的悉尼歌劇院座無虛席,加拿大、義大利、泰國、羅馬尼亞、古巴、越南等國的駐悉尼總領事館總領事,中國駐悉尼總領事館總領事以及當地僑界僑領、社會知名人士和澳大利亞觀眾一起觀看了這台晚會。演出開始20多分鐘後,門口還有大批求票進場的觀眾。
在此之前,中國大劇院、甘肅台灣新疆……都已經留下了《梨園春》腳印。
作為河南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豫劇,已經開始走出河南、走出國門,成為響亮的河南名片。其廣泛海選的模式更是激發了民間對豫劇的熱情,甚至那些勞作於鄉間的農民,也樂於在農閒之餘,登台高歌一曲。
關於豫劇的起源,至今仍無定論。不過據資料記載,在清朝乾隆年間,豫劇就已經相當流行。近代更是湧現出了常香玉、馬金鳳、閻立品這樣的名家大師,產生了《花木蘭》、《穆桂英掛帥》、《朝陽溝》等膾炙人口的作品,成為深受人民民眾喜愛、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地方劇種。
但在現代流行文化的衝擊下,豫劇和其他戲曲一樣,也在發展中遇到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豫劇戲曲藝術所特有的嚴格程式化表演、緩慢板腔體節奏、格式化的故事情節,越加顯得其時尚性和娛樂功能不夠,與當代人的審美和欣賞需求存在差距。”
1999年3月,隨著廣電系統體制改革的深入,河南電視台《梨園春》欄目被選定為首批體制改革試點。據央視索福瑞調查數據顯示,改版第一年,平均收視率穩步上升到河南衛視播出節目的第一位,達14.26%。2000年以來,平均收視率24.8%,最高達到35.7%;2004年,同時段收視全國排名第一,每期綜合收視超過2億人次。
如今,《梨園春》連續12年衛冕河南電視台收視冠軍,連續6年收視率在全國省級電視台中位居第一位。
在《梨園春》的影響下,省內10多家電視台相繼開辦了戲曲電視欄目,一些省市電視台也辦起了自己的地方戲欄目。這不僅豐富了電視螢屏,也使豫劇和許多傳統戲曲得到了發展壯大。
《梨園春》帶來了豫劇的春天。但它在內容上也正面臨著挑戰,有人針對戲迷擂台賽唱段的短暫性和重複性進行了總結:罵不完的法海(《白蛇傳》),洗不完的衣裳(《小二黑結婚》),登不完的龍位(《三哭殿》),當不完的紅娘(《西廂記》、《拷紅》)。
豫劇的地域局限性,決定了《梨園春》注定不能像超女一樣,“傾城傾國”。
功夫魅力
“天下功夫出少林。”繼《梨園春》成功之後,依託河南豐富的武術資源,《武林風》誕生了,這是河南又一個電視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典範。
該欄目以“武術藝術化、娛樂化”為指導,以搏擊比賽為主幹,由“爭霸賽”、“百姓擂台”、“武俠夢工廠”三大板塊構成。
吳立新說:“如果說《梨園春》在創辦初期還帶有些許的試探性,那么到《武林風》出台的時候,顯然已經是出於對開發本土文化資源的自覺意識了。”
在河南地區,2005年《武林風》最高收視率達13.69%;近日,在央視索福瑞全國35個省級衛星頻道調查中,《武林風》獲得了16.28%的收視新高,在全國諸多欄目中排行第12名,這是《武林風》開播至今獲得的最好成績。
經過兩年的摸索和實踐,《武林風》已在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擁有自己的收視群體,欄目的影響力已經擴展到美國、加拿大、德國、日本、澳大利亞、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等20多個國家,成為弘揚中華武術、促進世界武術交流的一面旗幟。現在,台灣東森、日本軟銀等很多機構均表示了要引進《武林風》的意向。
相對於“超女”商業模式的爆發式成功,《武林風》還有很大的差距。《武林風》的優勢在於其模式的不可複製性,吳立新解釋為“別的地方沒有這種土壤”。經過兩三年的積累,《武林風》在商業運作、人才儲備方面已經積累了相當的經驗,用吳立新的話說,“我們穩紮穩打,厚積薄發,摸索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吳立新說,在2007年,《武林風》將改版,將依靠“三駕馬車”,實現跨越式發展。
首先,《武林風》將新推出《武林兄弟連》,“跳出囿於尚武的單一模式,走上尚武重俠的文化旅途”。
其次,明年推出50集《武林歪傳》。經過兩年的比賽,《武林風》已經積累了相當的選手資源。相對於超級女生選拔、宣傳與包裝的緊密相連、環環相扣,《武林風》對選手資源是一個極大的浪費。
最後,《武林風》正與相關部門協調,合作發行“武林風”彩票。“發行彩票是一個很好的概念,但彩票要經過國家有關部門的審批,國家嚴格控制。對此,我們曾向相關部門求證,但他們對此均表示並不知情。
一個欄目發行彩票,在全國都是沒有先例的。假如《武林風》獲得成功,那將是開天闢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彩票的發行可能使《武林風》獲得龍門一躍,在收視率和經濟效益上獲得很大的提升;但同時,它也對《武林風》的賽制的標準化、規範化,比賽的權威性,市場的規模化,河南衛視的覆蓋能力以及其自身的推廣能力、運營能力等軟、硬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說是一種極大的挑戰。
尚繼業們的“河洛大鼓”
“要是我們的河洛大鼓能像豫劇一樣上電視,我們也火了,也不用擔心後繼無人了。”這是今年10月在鞏義採訪尚繼業時他說過的一句話。
尚繼業,65歲,河洛大鼓藝人,鞏義市曲藝家協會的主席,河南省首批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著有《河洛大鼓初探》一書。對河洛大鼓造詣很深,一生致力於河洛大鼓的傳承與保護。
河洛大鼓,起源於清末民初,流行於洛陽、偃師、鞏義一帶,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由洛陽琴書和“單大鼓”相結合,並結合了河南墜子而形成,早期叫“大鼓書”、“鼓碰弦”、“鋼板書”。1951年,二代藝人的領軍人物張天培帶著大鼓書曲目赴朝慰問演出,經周恩來總理建議,正式命名為“河洛大鼓”。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河洛大鼓達到鼎盛時期。據尚繼業說,“那個時候,天一黑,老百姓聚在一起就哼唱河洛大鼓,不管唱腔如何。一聽說哪個村裡有說唱河洛大鼓的,人們也會結伴摸黑走上七八里山路去聽。台下黑壓壓的一大片,有上千人,那掌聲可以說震耳欲聾。”
但河洛大鼓很快就步入低谷。尚繼業曾成立文工團演出,組織下鄉演出隊,掛靠當地一家企業辦學校,通過種種方式來發揚河洛大鼓、傳承河洛大鼓。然而,經過初期的紅火後,都失敗了。
尚繼業說,都是電視、網路惹的禍。電視、網路留住了大家的心,沒人願意出來看了。雖然憤懣,但他又是如此羨慕被《梨園春》捧紅了的豫劇。尚繼業,恰恰代表了大多數失落的民間藝人的心理。
對此,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汪振軍認為,“以電視、網路為代表的現代傳媒就好像一個硬幣的兩面。”一方面,其帶來了人們的審美眼光以及文化需求方式的轉變,使傳統文化面臨危機;同時,其也提供了另一種可能,傳統文化要得以延續必須依靠現代傳媒,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大眾傳媒來實現。
汪振軍認為,從中央電視台的《百家講壇》到鳳凰衛視的《世紀大講堂》,在傳播中華文化方面都功不可沒。儘管目前這樣的欄目還存在這樣和那樣的缺陷,但畢竟在文化的大眾化和普及化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傳統文化藉助大眾傳媒走向更廣大的人群。
《梨園春》、《武林風》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加入了現代的娛樂元素,使其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而這種節目,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具有不可複製性的,正如吳立新所說:“別的地方沒有這種土壤。”

河洛大鼓成為省首批民間文化保護項目

河南是傳統文化大省,擁有眾多的傳統文化資源。在最近公示的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組織實施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認定的“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名單中,166個人中就有28個河南藝人;而河南省認定的“河南首批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就有76個,實際需要認定的人數會更多。在所認定名單中的民間文化,基本都處於瀕臨消亡狀態。
因此,保護河南傳統文化將任重而道遠,但只要利用好,負擔也將迅速轉化為真金白銀,這也是一個機遇。據了解,為了搶救我省珍貴、瀕危並具有歷史、文化和科研價值的民族民間文化,省政府組織實施了“河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在不久前公布的首批河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名錄上,我市的河洛大鼓名列其中。河洛大鼓還被確定為24個試點項目之一。
河洛大鼓前身為洛陽琴書,經過3位偃師琴書藝人引入南陽鼓詞書的表演藝術加以改進,成為極富豫西地方特色的曲藝新品種,曾經盛極一時,很受民眾歡迎。到上個世紀的90年代,因為種種原因,河洛大鼓逐漸沒落,陷入後繼無人的窘境。
市群藝館館長張飛躍說,河洛大鼓進入“河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將為河洛大鼓爭取到省政府的資金、政策支持。我市也準備培育大鼓新人,將老藝人的經典書目整理錄音(像),以推動這項藝術的發展。據介紹,目前我市正在籌備啟動“洛陽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建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檔案,以保護我市珍貴的民族民間文化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