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濱社區居委會

洋濱社區居委會

洋濱居委會,原名官埭洋邊村。位於汕頭市區東北部,新津河西岸。東處泰山北路,西至嵩山北路,南與泰龍、如龍居委接壤,北至汕樟北路,屬汕頭市龍湖區龍祥街道。轄區面積約550畝(不包括原徵用耕地),常住居民3792人,總戶數1060戶,其中農業人口565人,以純紀姓人家為主。外來暫住人口約1200人。

洋濱居委會(官埭洋邊村)

居委經聯社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是:集體徵地自留用地出租、集體用地出租、通用廠房及部分老廠房出租等。每年經聯社集體經濟收入約150萬元,每年經聯社應負擔各項費用約在110-120萬元之間(不包含大宗公益事業建設)。 洋濱居委會,原稱官埭洋邊村屬下蓬鎮官一管理區。埭,是土壩的意思,官府修築的堤壩稱為官埭。當時,官府為防水患,令民眾於蓬洲都南面沙灘修築堤壩,此後鄰近鄉民便將這片地方稱為官埭。元末明初由紀姓人家遷此官埭創鄉,因東臨官埭東畔港,西處大洋西南邊,故建村時就定名“官埭洋邊”。1996年經汕頭市龍湖區人民政府批准,撤消官一管理區設立洋濱等四個社區居委會,原官埭洋邊村更名為洋濱社區居委會。

龍湖區歷史文化古村落

官埭國王古廟 官埭國王古廟
紀氏大宗祠 紀氏大宗祠

洋濱居委(官埭洋邊)歷史悠久, 距今已有650多年以上歷史,是龍湖區歷史文化古村落之一。據鄉志記載早在明初紀姓人家未遷此創鄉,就已有陳姓人家居住(後部分改姓紀,部分向南遷移)。社區中現存有紀氏大宗祠、紀氏家廟(向西祠)、春叟公祠、古寨門、古更樓、儒林第、國王古廟、洋邊禮拜堂等文物古建築,轄區內已有三處例入區級文物。其中官埭國王古廟建於元末明初以上是至今汕頭現存最老的三山國王廟。每年農曆正月十二的三山國王民俗廟會和十一月十六的潮汕紀氏始祖祭祀(潮汕紀氏宗親洽談會),都會舉辦大型的民俗文化活動更是熱鬧非凡。

投資環境

洋濱居委(原官埭洋邊) 轄區交通和公交事業發達,故有汕頭市區東大門美稱。轄區有1、5、3、24、32、42路得公車經過,設有洋濱公車調度站。 地處汕頭火車客運站與汕頭火車貨運站中間地帶,毗鄰粵東農副中心,轄區內有泰山北路、汕樟北路、嵩山北路等城市主幹道。轄區內有洋邊工業園、凱達泓工業城等工業園區,雲集了輕工業、重工業等一大批上規模企業,轄區有發電站、下蓬水廠,為您的投資提供優越的環境。

歷史沿革

洋濱居委(原官埭洋邊) 北宋末年宣和三年(1121)前,屬潮州府海陽縣延德鄉蓬洲都。明朝嘉靖四十二年以前,屬揭陽縣延德鄉蓬洲都官埭里(扶龍鄉)。明朝嘉靖四十二年癸亥(1563年)設定澄海縣,蓬洲都改屬澄海縣轄。

1921年,澄海縣廢都設區,屬澄海縣下蓬區。1932年屬澄海縣第八區(下蓬區)。1937年屬澄海縣第三區(上蓬、下蓬、鮀浦合併)。1946年屬官埭鎮級鄉(俗稱官埭十八鄉)。1948年屬澄海縣第三區(上蓬、下蓬合併)。

1949年10月解放後,屬澄海縣第六區(下蓬區)。1956年3月屬澄海縣官埭鄉(鎮級鄉)。1957年12月屬澄海縣下蓬鄉(鎮級鄉)。1958年9月屬汕頭市紅光人民公社。1959年3月屬汕頭市下蓬人民公社官埭大隊。1961年3月屬汕頭市官埭人民公社官一大隊(原官埭大隊與官埭公社同名,更名為官一大隊)。1965年6月屬澄海縣官埭公社官一大隊洋邊聯隊。1970年2月16日屬澄海縣下蓬人民公社(下蓬、官埭兩公社合併)。1974年11月5日屬汕頭市郊下蓬人民公社。1984年1月1日屬汕頭市郊下蓬區公所。1987年1月屬汕頭市郊區下蓬鎮官一管理區(既官一村委會)。1991年11月1日屬汕頭市龍湖區下蓬鎮。1996年經汕頭市龍湖區人民政府批准,撤消官一管理區設立洋濱等四個社區居委會,原官埭洋邊村更名為洋濱社區居委會屬汕頭市龍湖區龍祥街道。2002年1月屬汕頭市龍湖區龍祥街道(龍祥街道和龍津街道合併)至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