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提線木偶戲

泰順提線木偶戲

泰順提線木偶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泰順素有“木偶之鄉”的美稱。泰順木偶戲已有800多年歷史,和泰順廊橋、古民居一樣,贏得了世人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和青睞,2011年5月該縣提線木偶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表明了泰順縣特有的傳統文化提線木偶戲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在現代社會和人民民眾中具有極強的影響力。源於宋代,盛於明清,後來有了“木偶戲之鄉”的美譽。

泰順提線木偶戲簡介

(圖片2)泰順提線木偶戲(圖片2)泰順提線木偶戲
2011年5月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序號:236 項目編號: IV-92 申報地區或單位:浙江省泰順縣
泰順木偶戲源於宋代,盛於明清,距今已流傳800多年歷史。提線木偶設定一般有16條至50餘條纖細的提線。木偶藝人憑藉精湛的傳統線規和嫻熟的表演技巧,創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角色,體現了提線木偶戲的細膩逼真。泰順木偶頭用樟木或紋質較細膩的雜木雕刻而成,特製木偶頭內設機關,通過絲線控制,使眼、鼻、口、舌活動。至今,泰順的民間木偶戲班仍有30多個,活躍在當地鄉村,已成為老百姓不可或缺的一項文化活動。
此前,泰順提線木偶戲多次被央視進行關注報導。2010年5月,泰順提線木偶戲被文化部推薦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示項目。
泰順提線木偶藝人張良華蔡少華為學生們表演了《真假美猴王》、《濟公》等經典木偶戲,並介紹了木偶表演技術和知識。木偶頭雕刻大師季桂芳為學生們展示了木偶頭雕刻技藝。季老師勉勵學生們,只有勤學苦練,才能逐漸掌握木偶頭雕刻要領。提線木偶戲以其獨特的完美造型,細膩傳神的表演技藝,已越來越受到學生們的喜愛。

泰順提線木偶戲淵源

泰順木偶戲始於宋,繁榮於明清。在《泰順縣誌》、《泰順分疆錄》中對泰順歷史是這樣記述的 :“唐末前後入山著籍者凡十八大姓,開山立業至今八九百年,子孫尚多聚族而居,自宋以後生齒日繁,文物漸盛,科甲肇興,人才輩出,至南渡之盛,山中土著遂多為瑞平世家巨族矣 。”宋朝,泰順文風鼎盛,人才輩出,為木偶戲傳入泰順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與此同時,宋末元初的戰亂,南宋時期杭州文人、藝人紛紛逃往浙南山區避難,同時也把木偶戲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帶入山區,這是泰順提線木偶戲產生於宋末的外在動因。 另外,歷史上泉州移民曾幾次大舉遷入溫州,發展相對普及和成熟的泉州提線木偶藝術也隨之來到溫州,並且跟溫州地區原有的提線木偶藝術交流融合,影響和促成了溫州尤其是泰順提線木偶藝術的成型。
明清時期,泰順木偶戲勝況空前,有木偶劇團108個。泰順民間三魁、筱村、泗溪的有關宗譜記載:“宋代已有木偶戲,南宋時曾赴臨安演出,至清代末期全縣約有一百二十多家戲班。” 同時還出現木偶世家,如周德家傳木 偶戲已有13代,黃宗衙家傳已有12代。 
泰順木偶戲題材豐富,包括傳統劇、現代戲兒童劇。傳統劇又分“神戲”與“史戲”兩類;現代戲多演革命鬥爭故事;兒童劇突出天真童趣。演出風格多樣,文戲、武戲、公案戲等俱全。布線合理,提線水平精湛,表演細膩逼真。勾、挑、提、拉,雙手並用;吹、拉、彈、唱,一併俱佳。唱腔以亂彈為主,兼唱崑劇、和調(京劇)與高腔。
據家譜記載及老藝人相傳,明清時期泰順木偶戲班至少有108個,至清末達120個。其時,木偶頭造型和雕刻技法均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雕工精細而簡練,開相文靜而秀美;臉譜描繪簡潔樸素,粉彩工藝細緻多姿。木偶頭用樟木或紋質細膩的雜木雕刻而成,在頭像比例的基礎上加以誇張和變形,線條明快洗鍊,形象天然俊美,生、旦、

泰順木偶戲藝術特色

劇目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彩
泰順木偶戲題材廣泛,涉及武打戲、文戲、審案戲等樣式,戲劇內容主要可分為包括“神戲”與“史戲”的傳統劇和現代劇。
神戲有《陳十四娘娘收妖》、《水漫金山》、《火焰山》、《無底洞》、《哪吒下山》、《父子會》、《水簾洞》、《真假美猴王》等劇目,史戲有《楊家將》、《二度梅》、《包公審案》、《轅門斬子》等。大多以歌頌善良、勇敢的先人的神話故事和歷史事跡,教育子孫後代傳承優秀的民族美德為內容。 現代戲則有《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奶頭山》、《林海雪原》、《半夜雞叫》、《揚立貝》、《一根繩子》、《審椅子》等,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劇目是由當地享有盛名的紅星木偶劇團排演的。兒童劇目有《小花鹿》、《這裡沒有你的份》、《九峰激戰》(指泰順九峰)等。據曾任新生木偶劇團團長的周德任老先生介紹,泰順新生木偶劇團解放初期上演的劇目有二三百個,有些是他自編的,如《解放一江山島》、《兩雙鞋子》等。而且泰順木偶藝人在長期的舞台生涯中創造了各種特技動作,如木偶表演飛刀、弄花、划船、抬轎、點菸、噴火、斬頭、剖腹、頂葫蘆、脫衣、變臉、舞獅子等等,使木偶戲表演更具觀賞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