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公

泰伯公

泰伯公作為吳氏先人,開創了江南野蠶家養、野豬進圈的歷史,他還是一年兩熟種水稻的始創人。

基本信息

簡介

泰伯公周武王的大伯公、周文王大伯父。為了讓賢,泰伯公也三讓王位,偕弟仲雍,避居江南。《論語》中就有贊語:“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歷史

史載,泰伯公作為吳氏先人,在開啟江南文明方面舉功至偉。他斷髮紋身,開荒種地,開創了江南野蠶家養、野豬進圈的歷史,他還是一年兩熟種水稻的始創人。
當初一家已有六萬孫
泰伯公由遙遠的陝西吳山,遷入當時還是荒蠻之地的江南,在梅里(今江蘇省梅村一帶)建“勾吳”國,築“泰伯城”,後周文王封其五世孫周章為吳子,列為諸侯。吳文化由此發源,吳王闔閭、夫差均為其後人。延陵季子後代移居義烏,是在公元1065年(北宋治平年間)。是年,義烏吳姓第一人吳聖造任烏傷判簿,攜眷南來。
泰伯公、延陵季子一脈性格溫良,與世無爭,所以人皆長壽,兩人都活了92歲。吳聖造也是一位壽星,他在烏傷為官,官位不顯,但多有德政,所以也史冊留名。據史載,吳聖造的妻子孫氏大壽時,當時的宋徽宗在“御保殿畫北堂萱一軸,慶壽詩一篇以賜慶壽。”
940年前,吳聖造作為泰伯公第81代孫來到烏傷時,吳姓僅此一家,如今已經有了6.4萬後人。吳姓也成了義烏三大姓氏之一。
從3000多年前的始祖泰伯公到如今的119代孫,義烏延陵吳姓宗譜一直沒斷過。而建於778年前的延陵祠,歷經10餘次修葺保存至今。77歲的延陵吳姓後人吳宗銀說:“為了傳示後人,我們今年重新整理了族譜孤本,重新修訂印製,每套足有56大冊。”義烏延陵祠今年的這次修葺,是有祠以來第13次。時至今日,不少北宋時期的雕樑畫棟至今仍裝點著這古樸的祠堂。
再附上:
泰伯廟在無錫梅村鎮的伯瀆河畔,是為紀念古公父(周太王)長子泰伯而建。泰伯公在梅里(今梅村一帶)建“勾吳”國,築“泰伯城”,當時的梅里成為了吳文化的發源地。現存的泰伯廟為明清建築,泰伯大殿莊嚴輝煌,正中一尊身高近五米的泰伯像,兩旁是泰伯、仲雍後裔的二十八尊塑像。
無錫梅村是吳文化的發源地,每年初春都要舉行泰伯廟祭祖大典,從初春到盛春開始的廟會也接連不斷,有“三月香汛”之說。每年正月初九,是吳地人民紀念先祖吳泰伯的日子,每到今天這個日子,虔誠的人們都會從各地趕來祭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