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共和國

“波士尼亞”得名於“波士尼亞河”,塞爾維亞語意為“寒冷”或“清澈”;黑塞哥維那”源自古高地德語,意為“公爵”。

語言

英語:Bosnia and Herzegovina

波士尼亞語/克羅埃西亞語:Bosna i Hercegovina

塞爾維亞語(西里爾字母版):Босна и Херцеговина

漢語簡稱:波赫

概況

【首 都】 塞拉耶佛(Sarajevo)

【面 積】 51129平方公里

【人 口】 383萬人

【語 言】 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

【民 族】 穆斯林族40%、塞爾維亞族30%、克羅埃西亞族17%、阿爾巴尼亞族、匈牙利族等

【宗 教】 伊斯蘭教、東正教、天主教、基督教

【貨 幣】 波赫第納爾

【國 慶 節】 10月15日

【時 差】 比台北時間晚7小時

【氣 候】 南部屬地中海型氣候、北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

【名 勝】 塞拉耶佛普林西普

【工 業】 木材、鋼鐵、捲菸、製糖、製革等

【農 業】 穀物、蔬菜、甜菜、亞麻、菸草

【礦 產】 煤、鐵、銅、錳、鉛、汞、銀等

國旗

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國旗 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國旗是長方形的,長寬之比為2:1。藍色旗面,圖案為金黃色大三角形,沿三角形的一條邊還有一排白色星星。大三角形的三條邊象徵組成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共和國的三個主要民族,即穆斯林族、塞爾維亞族和克羅埃西亞族。金色即太陽之光輝,象徵著希望。藍底色和白色星星象徵著歐洲,標誌著波赫是歐洲的一部分。

國徽

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國徽 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國徽為藍盾。一道白色的寬條斜貫盾面,上下各有三朵黃色百合花點綴盾面。黃色三角形代表組成國家的三個地區,也代表太陽,象徵對和平的渴望; 藍色和星星象徵這個國家與歐洲、歐洲聯盟以及歐洲議會的關係。

人口

3644606人(1996年),其中波赫聯邦(即穆克聯邦)2253606人,塞族共和國139100人。主要民族為波士尼亞族,占48%(簡稱波族,即波赫穆斯林人),約180萬人,克羅埃西亞族占14.3%,約45萬人,塞爾維亞族占37.1%,約135萬人。主要宗教為伊斯蘭教、東正教和天主教(其中絕大多數波族人信伊斯蘭教,絕大多數塞族人信東正教,絕大多數克族人信天主教)。官方語言為波士尼亞語、塞爾維亞語和克羅埃西亞語。

地理

波赫共和國位於原南斯拉夫中部,介於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兩共和國之間。面積51129平方公里。薩瓦河(多瑙河支流)為波赫北部與克羅埃西亞的邊界。南部在亞得里亞海上有一個20公里長的出海口。海岸線長約25千米。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均海拔693米,迪納拉山脈(也叫“狄那裡克阿爾卑斯山脈”)的大部分自西北向東南縱貫全境 ,最高山峰為馬格里奇山,海拔2386米。境內多河流,主要有奈雷特瓦河、博斯納、德里納河、烏納河和伐爾巴斯河。北部為溫和的大陸性氣候,南部為地中海型氣候。

歷史

波赫地區自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早期居民為伊利里亞人。該地於公元前168年由羅馬帝國占領。455年時東哥特人將該地區占領,6世紀時東哥特人被東羅馬帝國擊敗,現波赫南部地區一度成為東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6世紀末7世紀初,部分斯拉夫人南遷到巴爾幹半島,在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等地定居。阿瓦爾人於6世紀和7世紀時開始入侵,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也相繼進入巴爾幹半島。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內,波士尼亞以及黑塞哥維納地區多次分屬周圍的各個國家。1377年時Tvrtko Kotromanić(特弗爾特科·科特羅曼尼奇?)建立了一個獨立的波士尼亞公國,曾是南部斯拉夫人最強盛的國家。但1463年時奧斯曼帝國入侵,波士尼亞被兼併。

在奧斯曼帝國統治下,許多波士尼亞人由基督教改信伊斯蘭教,漸漸形成了波士尼亞穆斯林民族。雖然當地的穆斯林與塞爾維亞族人都使用塞爾維亞語,但在民俗習慣、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等方面卻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1878年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納成為了奧匈帝國的領地。1908年被奧匈帝國占領。1914年6月28日,國皇子弗郎茨·費笛南在塞拉耶佛被塞族民族主義者所刺殺(參見塞拉耶佛事件),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南部斯拉夫民族成立了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斯洛維尼亞人王國,1929年改稱南斯拉夫王國,波赫是其中的一部分,被劃分為幾個行政省。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被德、意法西斯扶植的“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傀儡政權實行種族滅絕政策,30萬塞爾維亞人慘遭殺害,從此,塞爾維亞與克羅埃西亞兩族結下了世仇。1960年代末,當時的南領導人狄托(克羅埃西亞人)和卡德爾(斯洛維尼亞人)曾決定將波赫的穆斯林列為一個民族,同時鼓勵其他共和國的穆斯林加入波赫,致使波赫穆斯林人口超過塞族人口。

1945年,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改稱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波赫成為南斯拉夫聯邦的一個加盟共和國,其邊界採用的是奧斯曼帝國時期的邊界,和實際民族分布頗有出入。

1991年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開始解體,波赫聯合執政的穆斯林民主行動黨、克羅埃西亞民主共同體和塞爾維亞民主黨在未來的國體問題上發生嚴重分歧,穆斯林族和克羅埃西亞族擔心受塞爾維亞控制而主張波赫獨立,塞爾維亞族則要求該共和國留在南斯拉夫內。1991年10月15日,由穆斯林和克羅埃西亞人占多數的波赫議會宣布波赫為主權國。1991年1月9日,波赫塞族領導人宣布單獨成立“波赫塞爾維亞人民共和國。”1992年2月舉行全民投票以尋求獨立。1992年3月初,全民公決贊成波赫共和國獨立,但該共和國中的塞族人進行了抵制。波赫塞族人隨即在塞爾維亞的支持下以武力方式尋求加入塞爾維亞,內戰爆發。波赫內戰中共有二十萬人死亡,超過二百萬人流離失所。1992年4月6日,波赫塞族人“議會”宣布“塞爾維亞共和國”獨立。1992年4月爆發了曠日持久的波赫內戰。1992年5月22日,聯合國接納波赫共和國為正式成員國。1994年3月,波赫穆斯林族和克羅埃西亞族達成協定,合併為穆-克聯邦,並同克羅埃西亞共和國組成聯邦。1995年3月6日克羅埃西亞和波赫、穆克聯邦簽訂建立三方聯合司令部協定。1995年12月14日,解決波赫衝突的《波赫和平協定》正式簽字儀式在法國總統府愛麗舍宮隆重舉行。波赫總統伊澤特貝戈維奇、克羅埃西亞總統圖季曼和塞爾維亞總統米洛舍維奇在《波赫和平協定》(代頓協定)上籤了字。根據該協定,1995年11月21日,波赫劃分為穆克聯邦和波赫塞爾維亞共和國兩個實體,塞拉耶佛劃歸穆克聯邦統轄。12月22日,波赫政府宣布,結束在波赫領土上的戰爭狀態。1996年9月14日,波赫進行了首次大選。國際組織對大選情況表示滿意。1996年10月3日,在法國總統席哈克的主持下,波赫共和國總統伊澤特貝戈維奇和南聯盟塞爾維亞共和國總統米洛舍維奇在巴黎簽署了一項《共同聲明》,宣布波赫和南聯盟決定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

波赫戰爭結束後,北約在波赫繼續駐紮維和部隊,2004年底起由歐盟的力量所取代。

簡史

 公元6世紀末7世紀初,部分斯拉夫人南遷到巴爾幹半島,在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等地定居。12世紀末斯拉夫人建立了獨立的波士尼亞公國。14世紀末,波士尼亞曾是南部斯拉夫人最強盛的國家。1463年後成為土耳其屬地,1908年被奧匈帝國占領。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茲·裴迪南大公在塞拉耶佛遭當地青年暗殺,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導火線。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南部斯拉夫民族成立了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斯洛維尼亞人王國,1929年改稱南斯拉夫王國,波赫是其中的一部分,被劃分為幾個行政省。1945年,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改稱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波赫成為南斯拉夫聯邦的一個共和國。1992年3月,波赫就國家是否獨立舉行全民公決,波族和克族贊成獨立,塞族抵制投票,此後,波赫三族間爆發了歷時三年半的戰爭。1992年5月22日,波赫加入聯合國。1995年11月21日,在美國主持下,南聯盟塞爾維亞共和國總統米洛舍維奇、克羅埃西亞共和國總統圖季曼和波赫共和國總統伊澤特貝戈維奇簽署了代頓波赫和平協定,波赫戰爭結束。
波赫民族形勢(2006年) 波赫主席團由三人所組成,每人各屬一個民族(穆族、塞族、克族),任期為四年,四年中每人輪流就任八個月主席團主席的職位。主席團成員由人民直選,其中穆克聯邦選出穆族、克族成員,塞族共和國選出塞族成員。

主席團提名部長會議主席,由議會通過。部長會議主席負責任命各部長。

波赫議會擁有立法權,分為兩院:人民院有15名成員,每個民族各5名;代表院有42名代表,三分之二來自穆克聯邦,三分之一來自塞族共和國。

波赫憲法法院掌握波赫最高司法權,由9名法官組成,其中四人為穆克聯邦所選出,二人由塞族共和國選出,三人由歐洲人權法院選出,並且不能是波赫或波赫鄰國的公民。

行政區劃

波赫由兩個實體組成,即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納聯邦(中文又稱穆克聯邦)以及塞族共和國。位於東北境的布爾奇科市不屬於任何一個實體。

穆克聯邦分為十個州,州下再分市鎮:

烏納-薩納州
波薩維納州
圖茲拉州
澤尼察-多博伊
波士尼亞-波德里涅州
中波士尼亞州
黑塞哥維那-涅雷特瓦州
西黑塞哥維納州
塞拉耶佛州
西波士尼亞州
塞族共和國分為七個地區,區下再分市鎮:
巴尼亞盧卡地區
別利那區
多博伊區
索科拉茨區
斯爾比涅區
特雷比涅
弗拉塞尼察區
穆克聯邦首府為塞拉耶佛。塞族共和國法定首府為塞拉耶佛,實際首府為巴尼亞盧卡。

主要城市

塞拉耶佛

巴尼亞盧

圖茲拉

首都塞拉耶佛(Sarajevo)是波赫的第一大城市,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同時也是常駐波赫國際組織的集聚地,有36個國際組織和機構以及非政府組織的代表處集中於此。面積142平方公里,人口31萬(2002年)

經濟

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鐵礦、褐煤、鋁礬土、鉛鋅礦、石棉、岩鹽、重晶石等。水力和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面積占波赫全境面積的46.6%。波赫在南斯拉夫時期便是聯邦內較貧窮的地區之一,獨立後又發生了內戰,經濟受到嚴重損害。目前波赫經濟正在漸漸復甦,同時還要進行從計畫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

戰火燃起後,經濟損失巨大,已不能正常運轉。主要工業有電力、煤、鐵、鋁、拖拉機、小汽車、電視機等。主要農牧產品有:小麥,玉米,肉類,奶。在對外貿易方面,1990年出口額為28.76億美元,進口額為25.48億美元。內戰前旅館服務業比較興旺,旅遊業設施較齊全,有浴場、汽車宿營地、溫泉和療養勝地等。主要旅遊區是亞得里亞海海濱區和塞拉耶佛附近的冬季體育中心。

波赫貨幣為可兌換馬克,曾經和德國馬克保持一比一的匯率。德國馬克由歐元所取代後,可兌換馬克繼續和歐元保持固定的匯率。

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農產品是穀物、蔬菜、甜菜、水果、亞麻和菸草。牲畜以養羊為主。工業有木材、鋼鐵、捲菸、製糖、製革等部門。交通運輸以公路和鐵路為主。公路長22 000千米,鐵路長1 000多千米。有4個國際機場。旅遊業地位重要。主要貿易夥伴是克羅埃西亞、義大利、斯洛維尼亞、德國、奧地利等。

參考資料:
1.新華網資料

相關詞條:
梵蒂岡義大利 以色列 希臘 西班牙葡萄牙

開放分類:
地理歐洲世界波赫國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