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 斯[古代文明及民族]

波 斯[古代文明及民族]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波斯是伊朗在歐洲的古希臘語和拉丁語的舊稱譯音,也就是說波斯是伊朗的古名。歷史上在西亞、中亞、南亞地區曾建立過多個的帝國,如阿契美尼德王朝、薩珊王朝、薩法維帝國等。極盛疆域東起印度河及蔥嶺,西臨巴爾幹半島與地中海,南抵亞丁灣和紅海,北達高加索山脈跟鹹海,波斯帝國是第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

波斯興起於伊朗高原的西南部,自從公元前600年開始,希臘人把這一地區叫做“波斯”。直到1935年,歐洲人一直使用波斯來稱呼這個地區和位於這一地區的古代君主制國家。而波斯人則從薩珊王朝(波斯第二帝國)時期起開始稱呼自己的古代君主制國家為埃蘭沙赫爾,意為“雅利安人的帝國”。

歷史

早期文明

主詞條: 埃蘭 米底

波斯浮雕 波斯浮雕

埃蘭和米底時期(前2700年-前553年)埃蘭和米底尚未被希臘人稱為波斯,但卻是波斯地區歷史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

古波斯帝國宮城遺址 古波斯帝國宮城遺址

埃蘭是波斯地區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位於今天伊朗的西南部,公元前三千年以前在底格里斯河東岸建國。他們和達羅毗荼人的關係十分密切,以善戰的人民著稱,在公元前2700年至前600年期間屢次被滅及復國,最後於前639年被新亞述帝國所滅。

米底(前678年~前553年)是一個以古波斯地區為中心的王國,領土最大時包括今伊朗全境及土耳其西部。米底屬於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也是第一批在伊朗高原地區定落的民族。亞述帝國曾入侵伊朗高原,試圖征服。但是亞述的入侵,促使米底各部落走向聯合,從而形成了米底王國。公元前553年居魯士大帝起兵叛變,並於公元前550年推翻米底王國對波斯地區的統治。

阿契美尼德王朝

主詞條: 阿契美尼德王朝

公元前的波斯士兵 公元前的波斯士兵

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8年-前330年),被稱為 波斯第一帝國。公元前559年居魯士大帝統一古波斯部落,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魯士大帝並於公元前553年—前550年擊敗了當時統治波斯的米底王國,使波斯成為一個強盛的君主制帝國,前547年居魯士大帝武力入侵征服了當時小亞細亞西部的呂底亞王國,使得阿契美尼德王朝崛起,前546—前540年,居魯士大帝向東武力入侵征征服了帕提亞、阿利亞、巴克特里亞、德蘭吉亞那、格德羅西亞、阿拉霍西亞、馬爾基安娜、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索格狄亞那)、乾陀囉、克蘭斯米亞等地區。

公元前539年,居魯士大帝武力入侵征服在美索不達米亞的迦勒底帝國的首都巴比倫,但是不幸在前529年的出征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中亞河中地區的錫爾河谷地的馬薩革泰人的戰鬥中身亡。居魯士死時,波斯帝國的東部和東北部疆域已經包括阿姆河兩岸的巴克特里亞(Bactria,中國史書先後稱為“大夏”、“吐火羅”)和花剌子模,由居魯士之弟巴爾迪亞統治。居魯士之子登位後,繼承父志繼續擴張。以後的波斯帝王一再發動對東方塞種人的征伐,把疆界推過阿姆河,到達錫爾河兩岸。波斯帝國將其國土劃分為20個郡,各郡每年向中央繳納一定的貢賦,其中有7個郡在中亞:例如第7省轄興都庫什山脈以南之犍陀羅地區,第12省轄大夏,第16省轄帕提亞、花剌子模及粟特(索格迪亞納)。波斯帝國最東方的據點在與中國新疆相鄰的、中亞地區費爾乾納盆地。波斯人在該盆地西端建立了居魯士城。

古波斯版圖 古波斯版圖

到了岡比西斯二世時代(前529—前522年)則最終於前525年征服古埃及後王朝。大流士一世時期,帝國疆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大流士在前521年揮軍東征印度河平原,納入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治下,西面則出兵多瑙河三角洲、色雷斯、馬其頓王國、古希臘,但卻因馬拉松戰役(前490年)之失利而功敗垂成(前499—前449年的希波戰爭)。其子薛西斯一世後來(前480年)再度對希臘用兵,可惜最終未竟全功。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是當時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帝國,也是第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

希臘化時期

主詞條: 馬其頓帝國 塞琉古帝國

亞歷山大帝國版圖 亞歷山大帝國版圖

希臘化時期(前330年-前141年/前129年),早在創建於前356年的腓力二世的馬其頓帝國在不斷的把古希臘城邦納入治下之前,就有了日後對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武力入侵征服的野心,在最終於前338年把古希臘城邦徹底納入其治下之後(除了斯巴達),在前336年就集結了由阿塔修斯統帥的五萬軍隊渡過赫勒斯滂海峽武力入侵小亞細亞的當時屬於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在小亞細亞的領土疆域,但不幸的是,腓力二世很快在女兒的婚宴上被殺,之後亞歷山大大帝成功登上王位和鎮壓反叛,之後一如既往地沿襲父親腓力二世的對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武力入侵征服政策,在公元前334年—前330年間馬其頓帝國亞歷山大大帝的五萬大軍經過格拉尼庫斯河戰役、米利都圍城戰、哈利卡納索斯圍城戰、伊蘇斯戰役、泰爾圍城戰、加沙圍城戰、高加米拉戰役、波斯隘口戰役、粟特岩山戰役之九場其實交戰雙方人數差不多的戰役之後,大流士三世在逃跑的途中被貝蘇斯刺殺,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滅亡,其之前的領土疆域的大部分成為馬其頓帝國的一部分。

馬其頓帝國很快在前322—前301年的一共八場繼業者戰爭之後就分崩離析。馬其頓帝國亞歷山大大帝部屬將軍們之一——塞琉西一世經過繼業者戰爭最終在前312年自立塞琉古帝國,以塞琉西亞和安條克為中心,統治波斯地區。這一時期伊朗成為東西方交流的一個樞紐:絲綢之路由此連線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索格狄亞那)和印度,佛教從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孔雀王朝傳來,瑣羅亞斯德教則西去影響了猶太教。

馬其頓帝國瓜分圖 馬其頓帝國瓜分圖

公元前238年,塞琉古帝國正處於後期,其東部的帕提亞帝國是在前238年由來自於裏海東岸的遊牧部落聯盟的成員帕尼人酋長阿爾沙沙克一世在攻占了帕提亞並接受了帕提亞語後建立起的古代君主制國家,之後不斷的擴張領土疆域,在前177年—前138年的米特里達梯一世時期該帝國領土疆域擴張到最大,西到敘利亞段的幼發拉底河以西的包括全部美索不達米亞,東到帕米爾高原以西的阿姆河流域,東南到格德羅西亞,南到波斯灣和阿拉伯海。公元前250年大夏(巴克特里亞)獨立之後,塞琉古帝國東部被大夏所擾和帕提亞的米特里達梯一世時期的領土擴張,在前190年之後,西面又面臨羅馬共和國的武力征伐導致不斷的衰敗,最終在阿爾沙克王朝米特里達梯一世時期喪失了伊朗高原和美索不達米亞的全部領土。最終塞琉古帝國被羅馬共和國於前63年將其徹底滅亡。

帕提亞帝國

主詞條: 安息帝國

帕提亞帝國版圖 帕提亞帝國版圖

阿薩息斯王朝(前247年-226年),又稱安息帝國,發源於今天的伊朗東北的當時叫帕提亞人的民族,在米特里達梯一世(前177—前138年)統治的極盛時期包括今天小亞細亞東部、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伊朗高原、阿富汗、阿姆河以南的大呼羅珊和今印度河以西的巴基斯坦,與古羅馬帝國隔幼發拉底河為界,首都泰西封位於美索不達米亞的塞琉西亞附近。兩個帝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同時帕提亞帝國與一世紀之後建立的貴霜帝國也是戰事頻傳。帝國的美索不達米亞和都城泰西封分別在116年、164年—165年、197年—198年屢次被羅馬軍團攻占而國力衰竭,造成了三世紀初期的諸侯割據。

薩珊波斯

主詞條: 薩珊波斯

公元224年安息帝國的一個地方總督的兒子阿爾達希爾一世由於擴張地方勢力而和帝國開始戰爭。經過兩年的戰爭,推翻安息帝國並殺死國王,於226年正式建立薩珊王朝,首都泰西封。 薩珊 波斯因阿爾達希爾一世的祖父而命名。波斯地區自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這個古代君主制國家之後再次建國並統一,被認為是 波斯第二帝國。依蘭沙赫爾這個古代君主制國家多次與羅馬帝國開戰,曾在260年俘虜過一個羅馬皇帝—瓦勒良。 但是依蘭沙赫爾所屬的美索不達米亞及其底格里斯河畔右岸的都城泰西封也在283年、297年、361年三次被羅馬軍隊攻占。

依蘭沙赫爾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君主制國家,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全體人民分為教士、軍人、文人、和平民四個等級。基督教中的天主教一度被迫害,景教則得以發展。

薩珊極盛版圖 薩珊極盛版圖

由於對東羅馬帝國的連年征戰,依蘭沙赫爾對臣民的稅賦加重,同時加強了對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亂迭起,在629年和642年,兩任皇帝遇刺,又同時受到崛起中的阿拉伯伊斯蘭哈里發的軍隊的攻擊,帝國終於崩潰。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和波斯間的友好往來較頻繁,《魏書》記載,波斯使臣來中國交聘達數十次之多,給北魏皇帝帶來的各種禮品,有珍物、馴象等。1970年,在中國甘肅張掖大佛寺出土了六枚波斯薩珊王朝銀幣。帝國在632年起始被阿拉伯軍隊攻擊,在651年滅亡後,薩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兒子俾路斯曾逃到中國唐朝,請求唐高宗救兵抗擊阿拉伯人的入侵,唐朝護送其返回今阿富汗斯坦錫斯坦一帶於661年建立波斯都督府,但到663年終為阿拉伯帝國所滅。

伊斯蘭化時期

主詞條: 阿拉伯帝國 四大哈里發時期 倭馬亞王朝 阿拔斯王朝

阿拉伯帝國的軍隊 阿拉伯帝國的軍隊

混亂的薩珊王朝迅速被新興的伊斯蘭教指引下的阿拉伯帝國擊潰(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波斯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語成了通行的語言,伊斯蘭教迅速取代了拜火教,各地大量興建清真寺。

750年後,阿拔斯王朝統治阿拉伯帝國,而波斯人則在地方首府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在這期間波斯人的文化得到巨大發展。馬蒙之後,阿拔斯王朝因軍事實力衰落而國勢日衰,割據局面形成;期間波斯土地上先後出現塔希爾王朝、薩法爾王朝、薩曼王朝、齊亞爾王朝、阿拉菲德王朝、白益王朝、伽色尼王朝、古爾王朝、塞爾柱帝國、花剌子模;塞爾柱帝國的建築師於1042年在伊斯法汗城興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禮拜五清真寺。著名的波斯數學家及詩人奧馬爾·海亞姆(Omar Khayyám)在塞爾柱帝國時期寫下了他的詩集《魯拜集》(Rubaiyat)。

阿拉伯帝國版圖 阿拉伯帝國版圖

塞爾柱人在十二 世紀末期失去對波斯的控制權,並由來自鹹海的阿姆河下游三角洲的另一伊朗語民族所建的花剌子模王朝所取代。1194年,花剌子模的阿拉烏丁摩訶末攻滅塞爾柱帝國,繼而攻占伊朗高原,1205年,阿拉烏丁摩訶末最終攻占波斯,1212年,又攻滅了大可汗王朝,繼而統治全部中亞河中地區,1215年,阿拉烏丁摩訶末攻滅古爾王朝。

蒙古汗國時期

主詞條: 花剌子模 大蒙古國 伊利汗國

大蒙古國版圖 大蒙古國版圖

花剌子模極盛時期的版圖北起中亞河中地區, 東到費爾乾納盆地和格德羅西亞、阿拉霍西亞、犍陀羅,南至波斯灣和阿拉伯海,西接亞塞拜然,1219年初的領土面積約為360萬平方千米,總人口約1200萬。花剌子模王朝得到了美索不達米亞的巴格達的伊斯蘭哈里發冊封的“埃米爾”,法理上歸屬於伊斯蘭世界國家。

1219年底—1220年間,蒙古帝國大汗鐵木真親率十萬大軍武力入侵征服花剌子模,並鎮壓了花剌子模的三十個城市,後大伊朗地區均被大蒙古國(1206年—1259年)及後繼的伊利汗國(1256年–1335年)統治。之後在歷任蒙古帝國最高統治者:拖雷、窩闊台、乃馬真脫列哥那、貴由汗、斡兀立海迷失和蒙哥時代的地方總督綽兒馬罕、拜住、野里知吉帶,畏兀兒人闊里吉思與衛拉特人阿兒渾阿加的繼續對亞美尼亞,喬治亞,亞塞拜然和羅姆蘇丹國的鎮壓,尤其是鐵木真的孫子旭烈兀在1256年—1259年間先後鎮壓木剌夷、阿拔斯王朝、敘利亞阿尤布王朝,正式建立大旭烈兀國。1295年大旭烈兀國的君主都最終皈依伊斯蘭教。直到1357年大旭烈兀國滅亡後,波斯依然被從大旭烈兀國分裂出的五個王朝所統治。

帖木兒帝國

主詞條: 帖木兒帝國

帖木兒帝國版圖 帖木兒帝國版圖

1381年到1467年,波斯成為興起於中亞河中地區的帖木兒帝國的一部分。帖木爾死後不久,波斯先後被突厥人建立的存在於1375年—1468年的黑羊王朝和存在於1378年—1508年的牡羊王朝統治。1405年到1433年,明朝永樂大帝派遣鄭和下西洋,多次到達帖木兒帝國。鄭和在斯里蘭卡立的石碑用漢語、泰米爾語、波斯語三種文字寫成。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在明王朝穆斯林的經堂教育中廣泛使用。

薩法維帝國

主詞條:薩法維帝國

薩法維帝國版圖 薩法維帝國版圖

薩法維帝國是一個由波斯人建立的帝國,其建國的英主伊斯瑪儀一世統一波斯,並把疆土擴展到今天的亞塞拜然、伊拉克和阿富汗斯坦的一部分,以什葉派的“十二伊瑪目”教義為國教,被稱為 波斯第三帝國。薩法維帝國與奧斯曼帝國戰爭不斷。1588年阿巴斯大帝繼位,遷都伊斯法罕,與土耳其人講和,趕走烏茲別克人,從葡萄牙手中奪得波斯灣中的小島巴林,使波斯成為伊斯蘭世界最重要的文化中心。

歐洲入侵

主詞條: 阿夫沙爾王朝 德王朝 愷加王朝

大博弈 大博弈

1722年俄國的彼得大帝聯合奧斯曼帝國入侵薩法維帝國,之後波斯國內又爆發了遜尼派教徒為抵抗被迫強制信奉什葉派的暴動,薩法維帝國滅亡。後波斯被均由突厥人建立的阿夫沙爾王朝、贊德王朝和愷加王朝(卡扎爾王朝)統治。

1779年至1925年,波斯在卡扎爾王朝的統治下,被北面的俄羅斯帝國和東面以英屬印度為基地的大英帝國所蠶食,其領土中分出了大英帝國勢力範圍的巴林、阿富汗斯坦的一部分,和俄羅斯帝國勢力的亞塞拜然,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英俄兩國在此的戰略競爭被稱為“大博弈”。

近現代

這主詞條:巴列維王朝、 伊朗

伊朗 伊朗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的協約國俄羅斯帝國、大英帝國及同盟國德意志帝國、奧斯曼帝國搶奪波斯的油田。戰後波斯北部被大英帝國駐軍控制。1925年12月禮薩·汗推翻卡扎爾王朝建立巴列維王朝,而直到冷戰期間,英國及蘇聯還一直對波斯保持影響力。1935年,禮薩·汗將波斯國名在國際上更為伊朗。

民族

波斯人

波斯人是西亞伊朗的主體民族,亦稱伊朗人。人口2041萬(1985),約占全國總人口的51%。主要居住在伊朗中部和東部諸省。另有60多萬人散居在阿富汗斯坦和伊拉克等國境內。屬歐羅巴人種南支地中海類型。使用波斯語,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信仰伊斯蘭教,多屬什葉派,極少數人信仰拜火教(瑣羅亞斯德教)(祅教)。

伊朗主體民族,亦稱伊朗人,人口2041萬(1985),約占全國總人口的51%,主要居住在伊朗中部和東部諸省。另有60多萬人散居在阿富汗斯坦和伊拉克等國境內。屬歐羅巴人種南支地中海類型,語言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標準波斯語起源於巴列維地區。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常稱之為法爾西語,有時也稱為中古波斯語。波斯人有記載的歷史和文化始於公元前2700年。公元前2000年時,古波斯人遊牧部落自中亞進入今伊朗地區,排擠了當地土著居民而定居下來。古伊朗人包括許多民族,有梅德人、波斯人、帕提亞人、薩西亞人和西徐亞人等。公元前6~5世紀時,梅德人建立了厄克巴坦城邦,公元前8世紀,波斯人占領了今法爾斯地區後從這個地名獲得了本族的名稱,並建立了強大的波斯帝國。現代波斯人都是定居民,其中一半為農民,他們多從事灌溉農業,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大麥和豆類;經濟作物為菸草、甜菜、芝麻等。現已有部分農民轉向石油和建築業。工藝手工業歷史悠久,地毯、陶瓷、建築等聞名於世。波斯人在歸信伊斯蘭教前,多信仰拜火教。642年阿拉伯帝國滅波斯薩珊王朝後,波斯人逐漸改信伊斯蘭教。11世紀,伊斯蘭教在波斯人中占據了統治地位,16世紀初前遜尼派居優勢地位,1502年波斯人建立薩法維帝國,立什葉派的十二伊瑪目教派為國教,並採取一切行政措施推行什葉派,排斥遜尼派。現代波斯人中98%信仰什葉派。伊朗憲法規定,什葉派十二伊瑪目派為國教,並規定立法會議頒布的一切法律必須符合伊斯蘭教教義。伊斯蘭法還規定有關穆斯林的婚喪禮俗、財產繼承、子女撫養、宗教課程、教派爭端等事宜都一律由教法裁決。政府不承認國記憶體在穆斯林少數派,但卻承認有非穆斯林民族。什葉派宗教教職人員分有公職和無公職兩類,一般著名毛拉都具有半官方地位。伊朗穆斯林的初級教育,一般在大清真寺內進行,主要學習《古蘭經》和波斯文經訓常識,經學院屬中等宗教學校,此外還有高級宗教學院,由著名毛拉任教,系統講授伊斯蘭教義學、哲學和法學。大毛拉和阿亞圖拉均出自庫姆神學院。波斯人信教虔誠,極重視一年一度的朝覲、齋戒和哀悼日(阿舒拉日)的宗教儀式,婦女外出必須飾面紗,日常生活亦受教法的嚴格制約。

腓尼基人

腓尼基人被併入波斯帝國之後,腓尼基商人獲得了一個巨大的內陸貿易區,同時,在地中海上,在與其商業競爭對手希臘人的鬥爭中,他們也爭取到了波斯的支援。與腓尼基人一樣,亞洲希臘人也成了波斯的子民,不過,是不馴順的子民;而敘利亞的腓尼基人卻幫了波斯人的大忙,並得到其青睞。3個敘利亞腓尼基城邦國家阿臘杜斯、提爾和西頓,被授予小型地方自治王國的地位。腓尼基人並不打算背叛波斯人,因而,波斯人不必擔心殖民地中的腓尼基城邦會介入敘利亞事務。波斯人並不想把利比亞的腓尼基人和敘利亞的腓尼基人併入他們的帝國,相反在公元前6世紀末葉,他們與迦太基人訂立了反希臘協定,當時殖民地中的腓尼基人城邦在迦太基的領導之下組成了一個統一陣線。

猶太人

巴比倫尼亞的猶太人社區是波斯人的天然盟友,因為這些離鄉背井的猶太人從未饒恕過曾放逐他們的巴比倫人。他們組成了親波斯人的少數派,在多數居民均採取不合作態度的巴比倫尼亞,這個少數派對波斯人尤為可貴。儘管居魯士二世出於策略的考慮,通過“與巴爾攜起手來”,表示他願意尊重巴比倫人的民族自尊心,但仍然無濟於事。居魯士二也允許所有希望離開的猶太人返回在猶太的故園,並重建他們在耶路撒冷的神廟。在埃克巴塔納(今稱哈馬丹)的檔案中,可以查到居魯士二世的敕令,這一敕令繼而又受到大流士一世的進一步確認。要么是阿爾塔薛西斯一世在公元前445年,要么是阿爾塔薛西斯二世在公元前384年,曾允許其巴比倫猶太管家尼希米暫時離開首都蘇薩,他負有前往猶太重新為耶路撒冷城設防的使命。大流士一世和阿爾塔薛西斯都曾為在他們授權下猶太人重建耶路撒冷公共工程而批准過預算和建材。

阿拉米人

波斯 波斯

阿拉米人像猶太人和腓尼基人一樣,也從波斯帝國獲益 不淺。在亞述統治時期已經開始的阿拉米語言文字的傳播,在波斯人治下又獲長足發展。在敘利亞,迦南語(希伯來語)逐漸被阿拉米語所取代。在敘利亞,迦南語僅僅是禮拜儀式用語,作為日常用語,它只在地中海西岸地區的腓尼基人殖民世界中運用。阿拉米語言繼續與阿拉米字母同時向東傳播,阿拉米字母比楔形文字更方便實用。與七八個世紀以前的烏加里特人一樣,波斯人從蘇美爾-阿卡德語庫中選擇了一些字組成一套字母。大流士一世在貝希斯敦石崖上用3種文字記錄其武功時,用波斯楔形文字刻下了波斯文,同時,又用表達方式既傳統又龐雜的蘇美爾體楔形文字刻下了埃蘭文和阿卡德文譯文。但是,波斯人的楔形文字與烏加里特文遭受了同樣的命運,它未能抵抗住由更簡潔明了的字母組成的字母大潮的衝擊,這種字母早在公元前最後一千紀初葉已在腓尼基流行起來。到公元前330年,絕大多數波斯帝國官方檔案都已運用阿拉米語言文字,不過,也許這些字母仍按波斯語發音,即組成一個阿拉米字的字母組合,讀起來好象是這個阿拉米字的波斯語譯音。

米底人

敘利亞的幾個主要民族因此而滿足於做波斯人的臣民,而與波斯人有血緣關係的米底人卻感到不那么幸福。正如他們在公元前522年起義中表現出來的那樣,他們記得自己也曾是不可一世的民族,而波斯人則曾是他們的臣民。不過,儘管米底人桀騖不馴,波斯人還是再次允許他們做了米底-波斯帝國的夥伴,這個帝國比過去的米底帝國遼闊得多,也強盛得多。埃蘭人也許有些受寵若驚,因為他們的國都蘇薩升格為帝國首都。東北部講伊朗語的民族在帝國亡國之後,堅持了長達3年的抵抗運動,反對馬其頓統治者,以此顯示他們對波斯帝國的深情厚誼。東部的遊牧民族西徐亞人曾與居魯士二世為敵,但在被大流士一世征服之後,似乎也很忠實於帝國。當公元前480年薛西斯在歐洲的希臘作戰時,由他們據守戰略要地。公元前330-前328年,他們還支援過農居的鄰邦反抗亞歷山大大帝。

西亞人

不過,在被征服的民族中,有3個民族表現出與波斯統治勢不兩立,即巴比倫人、埃及人和亞洲希臘人。在公元前522年這個關鍵時期,巴比倫人不只進行了一次起義,而是兩次。公元前484年,他們再度起義。不過,這一次,波斯人毫不手軟地將起義鎮壓下去,從此以後,直到他們最終被亞歷山大解放時為止,巴比倫人一蹶不振。波斯人不能放手讓巴比倫人脫離他們的控制,巴比倫是波斯帝國的糧倉和工廠,也是帝國內陸交通網上的樞紐。而在另一方面,占領埃及不啻是波斯帝國的一大負擔,正如它曾成為亞述人的負擔一樣。埃及距離法爾斯比離亞述更遠。在反抗其大陸上的亞洲主人時,它可以接受來自海上的希臘人的增援。雖然埃及在公元前522年一敗塗地,但是,它在大流士一世統治末期再度揭竿而起,公元前464-前455年,公元前404或395-前343年,他們曾兩度取得獨立。當它再度被波斯人征服時,距波斯帝國自身的傾覆已僅僅只有十幾年時間。

波斯帝國是短命的帝國,但是它的宗教寬容政策產生了歷久不衰的效果。這一政策順應了宗教上不同信仰相互調合這一趨勢,亞述人和巴比倫人的放逐政策促進了這一趨勢的形成。一個征服者可以流放被征服國統治集團的成員,卻放逐不了它的神祗。留在當地的農民仍會繼續供奉它們,外來移民也不可能忽視它們。在前以色列王國主要宗教聖地伯特利崇拜耶和華的禮儀被向東帶入巴比倫尼亞,向南帶到埃利藩蒂尼,此地是尼羅河第一瀑布下面的邊防要塞。公元前5世紀,在這個地方,一支為波斯人服務的猶太駐軍同時供奉著愛希慕恩、安娜特和耶和華,這支軍隊的士兵都是為逃避被尼布甲尼撒放逐到巴比倫的厄運而躲入埃及的猶太人後裔。

在埃利藩蒂尼的猶太社區與撒馬利亞區酋長珊巴拉特保持著友好的通信往來。在波斯人統治時期,在尼希米行使使命之前,耶路撒冷屬於撒馬利亞區。從珊巴拉特的姓氏(西努巴利特)上判斷,他是巴比倫流放者的後裔,如果從他兒子的名字(達拉亞和謝勒邁亞)上看,他們都是耶和華的信徒,而不是月亮神的崇拜者。此時,撒馬利亞的居民已嚴格地專一信奉耶和華,除《摩西五經》外,他們不承認任何手寫文書為經典,也不承認有非手寫經典存在。但是,當巴比倫尼亞猶太人社區的代表尼希米奉聖旨到達耶路撒冷時,珊巴拉特與他發生了衝突。為使尼希米和以斯拉進行其決定性的工作,波斯帝國政府不明智地徹底改變了它的普遍寬容的政策。這個不尋常的討好態度破壞了波斯政府本身最重要的一條行為規範。這是一次被動的國家行為,可是,比起波斯政府的任何主動行為來,這個被動行為卻造成了更為嚴重的後果。這不能不說是一次歷史的嘲弄。

總述

波斯帝王們的宗教自由化、政治自由化政策使波斯政權與敘利亞各民族的關係融洽起來。敘利亞各民族曾頑強不屈地先後反對過亞述和巴比倫的征服者。在腓尼基人、撒馬利亞人和猶太人眼中,波斯人簡直就是大救星。

大事年表

前9世紀

波斯人是印歐語族的一支,源於高加索以北的山區

前7世紀後

定居波斯高原南部,曾被高原主人米提人(Media)統治

前550年

居魯士(Cyrus)攻滅米底人,建“阿契美尼德王朝”,在米底帝國的基礎上進行擴張,依靠外交手段,軍事力量逐步建立帝國

前539年

居魯士攻滅迦爾底亞帝國,釋放“巴比倫之囚”,占領敘利亞與巴勒斯坦,實施開明統治

前529年

居魯士在征戰中受重傷去世,子岡比西斯(Cambyses)繼位

前525年

岡比西斯征服埃及,建立橫跨亞,非的帝國

前512年

大流士(Darius)率軍經小亞細亞渡海入侵歐洲,成為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領土包括今伊朗,兩河流域,小亞細亞,東南歐一隅,埃及,巴勒斯坦)

前499年

希臘城邦脫離波斯統治的暴動

前494年

大流士平定希臘城邦亂事,隨後決定出兵攻打雅典

前476年

波希戰爭結束,希臘雖獲勝,但兩敗俱傷

前330年

波斯王於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

波希戰爭

背景:大流士(Darius)向歐洲擴展,壓迫小亞細亞的希臘人,雙方爆發三次戰爭

結果:波斯慘敗,元氣大傷,此後帝國陷入內爭與外患,終為馬其頓人征服

意義:希臘人的勝利與波斯人的失敗,象徵近東文明的沒落與地中海文明的代興起!

文化

語言

將迦南人使用的22個符號,轉變成便利書寫學習的表音字母,西傳後成為希臘字母,拉丁字母等歐洲各國字母的共同基礎,為其文化上最突出的貢獻。

世界文學史上的波斯文學,是指以波斯語(即達里語)創作的文學。9世紀初,波斯東北部霍拉桑地區最早出現波斯語文學作品。此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以波斯為中心,在高加索和中亞地區,阿富汗、印度北部以及地中海東岸都有著名的波斯語詩人和作家。

波斯文字:楔形文字 波斯文字:楔形文字

早在公元前6世紀,伊朗法爾斯地區的波斯人部族酋長居魯士就建立了統一的奴隸制大帝國阿契美尼德帝國。公元3世紀以前,在伊朗西南部通用的是古波斯語(楔形文字),在伊朗西部克爾曼沙阿附近山上雕刻的關於皇帝大流士(公元前521~公元前485在位) 業績的文字就是古波斯語;在伊朗東北部通行的是阿維斯陀語,在拜火教經書《阿維斯陀》中,已經有了萌芽狀態的詩歌。波斯安息王朝建立以後(公元250以後),在伊朗通行的是中古波斯語,即巴列維語(北巴列維語)。薩珊王朝時期(224~651)通行的是薩珊巴列維語(南巴列維語)。薩珊巴列維語有豐富的文獻資料保留下來。其中有許多宗教、地理、歷史和文學著作。中世紀波斯語文學鼎盛時期許多作品的雛型可以追溯到早期巴列維語文學。比如已經失傳的巴列維語《列王紀》,就是10世紀菲爾多西創作史詩《王書》的基本素材。《一千零一夜》也是淵源於巴列維語故事集《一千個故事》。

7世紀,阿拉伯人滅薩珊王朝,把波斯置於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國的版圖之內,阿拉伯語成為官方語言。但是在此後的300年內,巴列維語仍在波斯通用,並有新的著述出現。8世紀末,巴列維語與波斯中西部一支方言融合,逐漸產生了一種新的語言,即達里波斯語。到10世紀達里波斯語已經取代了巴列維語,成為波斯人通用的語言。

在阿拉伯哈里發統治時期,波斯在政治上喪失了獨立地位,伊斯蘭教取代了波斯的拜火教,成為波斯人主要的宗教信仰。波斯人通過阿拉伯文的翻譯,較前更為廣泛地接觸到希臘的哲學和科學著作。波斯詩歌採用了阿拉伯詩的韻律(阿魯茲),波斯散文吸收了阿拉伯散文中韻文(薩治)的表達方法,這是這兩大民族密切接觸的結果。

處於異族統治下的波斯強烈要求民族獨立,這一願望反映到政治領域就產生了“舒畢運動”。推動和贊助

這一運動的人士主張非阿拉伯穆斯林和阿拉伯穆斯林享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宣傳波斯文明高於阿拉伯文明。“舒畢運動”是波斯文學興起和發展的政治因素。

藝術

古波斯帝國宮城遺址 古波斯帝國宮城遺址

在藝術方面,波斯帝國留下了寶貴遺產。帝國 從各被征服民族徵調勞動者和建築材料,用以興建宮室,裝點都城。波斯的建築融合埃及、巴比倫、希臘各民族的藝術成就,構成自己獨特的雄偉壯麗的風格。大流士一世的新都波斯波利斯的宮殿建築在巨石壘成的高台上,有大王聽政的殿堂和百柱大廳,柱高7.62米,以聖牛、角獅和人面形為柱頭(見彩圖波斯波利斯王宮謁見大廳)。 高台階陛側面的壁上浮雕萬人不死軍、廷臣和各被征服民族進奉貢物的行列。蘇薩的宮殿遺址有彩色釉磚的牆壁,上面描繪大王的侍衛和各種野獸。這一切都旨在表現帝國的偉大和大王的尊嚴。金屬細工在波斯也是一種高度發展的工藝,藝術家們以槌壓的方法製成各種異獸形金片裝飾宮殿的門和用具。以波斯城為例:基座平台仿自西亞;以大石柱構成主殿仿自埃及神廟;石柱的凹槽和螺旋狀,則受希臘影響;殿門兩側的石獅,殿牆,浮雕,屋頂琉璃瓦與亞述建築相似

文學

魯達基

由於波斯人不斷舉行起義和上層統治集團日益擴大其政治勢力,9世紀末,波斯人實際上已經擺脫了阿拉伯人的統治,建立了許多地方政權。東北部霍拉桑地區的薩曼王朝(875~999)的統治者較其他地方政權的君主更注意保護文人和提倡文學創作。波斯文學史上第一個著名詩人魯達基(850~941)就曾任薩曼王朝的宮廷詩人。

魯達基生於撒馬爾罕,與他同時代的波斯詩人約有數十人。當時有兩個詩歌中心:一個是中亞的撒馬爾罕和布哈拉;一個是巴爾赫和木鹿。魯達基精於音律,熟悉民間創作,他的詩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感情和願望。波斯詩歌形式如頌詩、抒情詩、敘事詩和四行詩等通過魯達基及其同時代詩人的創作逐漸定型。因此,後世稱魯達基為“波斯詩歌之父”。

菲爾多西

魯達基逝世時,波斯文學史上最著名的詩人菲爾多西(940~1020)於霍拉桑圖斯誕生。菲爾多西是史詩《王書》的作者。《王書》的語言是優美流暢的波斯語。當時,阿拉伯語在波斯甚為流行,但作者有意識地避免使用阿拉伯詞語。在菲爾多西創作《王書》之前,薩曼王朝宮廷詩人塔吉基(卒於978年)曾奉命創作詩體《王書》,但他只完成一千行即去世。菲爾多西把他這一千行詩照錄在他的《王書》中,以資紀念。菲爾多西的《王書》反映了波斯人的民族獨立思想,在激勵波斯人的愛國主義精神,鼓勵他們反抗異族侵略,繼承和發揚波斯古代的文學傳統和創造波斯文學語言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詩人之王

菲爾多西以後,在伽色尼王朝,著名詩人有安薩里(卒於1039年)、法羅西(卒於1038年)和曼努切赫里(卒於1041年)。他們都是宮廷詩人。安薩里曾被封為“詩人之王”。

霍拉桑地區詩人的作品的共同特點是敘事簡明,用語樸實,描寫環境和人物不過於鋪排,科學名詞和阿拉伯詞語很少入詩。這種風格在文學史上稱為“霍拉桑體”。

哲理詩人

著名的波斯哲理詩人奧馬爾·海亞姆(1048~1122)生活于波斯塞爾柱帝國時期(1055~1194)。是當時知名的學者。他的詩具有強烈的反封建反宗教色彩,統治階級稱他的詩是“吞噬教義的蛇”。

伊拉克體

12世紀以後,波斯文化中心西移。11世紀末,霍拉桑地區詩文創作即開始衰落,西部和西南部的創作漸呈繁榮。西南詩人的作品與霍拉桑體有明顯的區別。他們敘事多用比興手法,描寫更加委婉細膩,阿拉伯詞和科學詞語入詩,詩歌內容較前豐富,文字典雅含蓄,文學史上稱之為“伊拉克體”。它的代表人物有安瓦里(卒於1187年)、哈卡尼(1126~1198)和內扎米(1141~1209)。南方詩人薩迪(1208~1292)則是伊拉克體的改革者,他的詩文主題思想更為明確,語言也更為平易。

敘事詩人

內扎米是菲爾多西以後最優秀的敘事詩人。他是亞塞拜然人,生於甘賈(今亞塞拜然境內)。主要作品有《五卷詩》,即《秘密寶庫》(1173~1180)、《霍斯陸和西琳》(1181)、《萊伊麗和馬季農》(1188)、《七美人》(又名《七寶宮》,1196)和《亞歷山大故事》(1200)。《五卷詩》在中亞和印度等地區享有很高的聲譽,各族詩人都競相學習和模仿內扎米的作品。

13世紀初蒙古人從東北部入侵,霍拉桑地區首當其衝,文人紛紛內逃,從而活躍了南方文壇。但是代表這一時期波斯文學的兩位大詩人薩迪和哈菲茲(1320~1389)都誕生在南方名城設拉子。

薩迪的主要作品是《果園》和《薔薇園》。他的作品充滿深厚的人道主義思想,反映了下層人民對封建壓迫的不滿。《薔薇園》獲得廣泛的世界聲譽,歷來是學習波斯語言的教科書,同時在波斯散文發展上也是一部承先啟後的作品。

波斯散文

從9世紀初開始出現,在薩曼王朝統治者的倡導下得到順利發展。初期的散文樸實無華,言之有物。從11世紀末開始,波斯散文引進了阿拉伯韻文形式(薩治)。這反映了伊斯蘭教的影響的增長。

波斯文學散文的內容可分為三類:①帝王、英雄故事,如散文體的《王書》;②愛情傳奇故事,代表作品有《巴赫蒂亞爾故事》(成書於薩曼時期)和《探子薩馬克》(成書於1189年);③道德訓誡故事,代表作品是譯自阿拉伯語的《卡里來和笛木乃》和《卡布斯集》(成書於1082年)。薩迪的《薔薇園》是第3類散文作品的發展。

有關古波斯三大詩人的情況,可以參考我上一期講座:[伊犁將軍古代波斯系列大型講座之三]古代波斯風雲人物逐個說。

薩迪的同時代人莫拉維(魯米,1207~1273)是蘇菲文學(蘇菲意為穿粗毛織品的人)的主要代表詩人。莫拉維生於巴爾赫(現阿富汗境內),是伊朗著名蘇菲派詩人薩納依(?~1141)和阿塔爾(1145~1229)的繼承者。他的主要作品是6卷敘事詩和大量抒情詩。

蘇菲主義

是一種神秘主義思潮,於8世紀興起於伊拉克和敘利亞北部,以後廣泛流傳於中亞、印度、印尼等地。他們表面上不否認伊斯蘭教,但對其教義任意加以解釋和引申。他們否認人世幸福,提倡禁慾主義,追求抽象真理(即所謂感知主的存在,心與主合一)。這一思想於9世紀初傳入波斯,在城鄉手工業者中間廣為傳播,成為他們反對封建壓迫和宗教桎梏的武器。蘇菲主義後來分化為不同的派別。一派依附於統治階級,強調它的神秘色彩;另一派反對伊斯蘭教,譴責宗教統治,鼓吹思想自由。著名的抒情詩人哈菲茲是後一派詩人的代表。哈菲茲發揚了薩迪抒情詩的特點。他的詩感情真摯,語言優美,善於把生活語言提煉為洗鍊準確的文學語言。

賈米

波斯文學繁榮時期的最後一位詩人是賈米(1414~1492)。他是蘇菲派學者,曾編寫過616人的蘇菲派人物傳記。他與定都赫拉特的帖木兒王朝關係密切。賈米的主要作品是《七卷詩》(又名《七寶座》),4卷論述神學,3卷敘事詩,其中以采自《古蘭經》故事的《尤素福和佐列哈》最為著名。他的敘事詩模仿內扎米,散文著作《春園》則模仿薩迪的《薔薇園》。

自此以後,伊拉克體詩發生了很大變化,語言精練、感情充沛的抒情詩已不多見。詩人們在內容與形式上專事模仿,企圖以奇特的比喻和晦澀的語句掩蓋思想上的貧乏。立意平庸,用語俚俗,雕飾堆砌,故作風雅,是這一時期詩歌創作的共同特點,文學史上稱這種風格為“印度體”。

18世紀中,以伊斯法罕和設拉子為中心的南方詩人掀起一個反對“印度體”的“復古運動”,要求詩歌創作恢復“伊拉克體”或“霍拉桑體”,但是沒有結果。因為當時文學所面臨的迫切任務已不限於改革詩歌表現方法,而是要及時而準確地反映新的社會矛盾。

神話

在考古文化史上,古波斯屬於美索不達米亞文化地域,也就是今天的西亞文化地域。考古學者的研究證明,遠古時期,古老的波斯人和雅利安人原來同屬印歐語系中的一個分支,他們的居住地在今天的南俄羅斯草原以及伏爾加河東部地區,因為草原特殊的地理自然環境,他們依靠遊牧來維持生活。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漸漸分化成波斯——雅利安人和印度——雅利安人,這種分化直接影響到民族宗教和神話傳統的形成。

公元前2000年,古波斯人逐漸擺脫遊牧部落的生活方式,並產生了早期的宗教活動。在當時的宗教活動中,最為古波斯人所敬重的是一種古老而神秘的祭祀儀式,這種祭祀儀式實質上是一種原始的自然崇拜。在大自然的災害面前,古波斯人感到無所適從,不僅沒有辦法應對,而且產生了深深的恐懼。這使古波斯人非常迫切地需要一種信仰來消滅他們的內心恐懼,於是波斯神話中最古老的保護神產生了。因為古波斯人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災難和恩賜都由天上的神明來掌管,如果他們找到了合適的保護神,並且不斷地向他供奉祭品以及虔誠地禱告卞可以免除一切災害,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

在保護神產生後,一些關於保護神的傳說也開始出現了,古波斯人把關於保護神的各種傳說的以口頭形式漸漸傳播到各地。當神的傳說以口頭形式在各地傳播開後,這種原始的傳播形式很快就由於文字的出現而被打破。文字的出現讓古波斯人找到了另外一種記載神明傳說的方法。同時隨著原始文明的發展,他們將一些神明形象刻在了各種器物上面,或者以原始的繪畫形式將神的故事繪在岩壁上,甚至用簡單的方法將神的形象塑出來,供奉在殿堂中。古波斯人不論遇到自然災害不是豐收之年,都歸結於保護神的作用,他們認為在凡人不可抵達的神界,自有神明將人類世界主宰,也自有神明造化著世間的萬事萬物。正是在這種觀念的驅動下,更多被崇拜的神明降臨在古波斯人的生活中,波斯神話的體系逐漸地完整起來。

公元前六世紀,波斯人瑣羅亞斯德創立了瑣羅亞斯德教,其教義提出了一神論和二元論。瑣羅亞斯德教所遵奉的惟一的神是偉大的善神阿胡拉·瑪茲達,他的敵人是亞神安格拉·曼紐,善神與惡神之間永遠進行著鬥爭。在波斯歷史上,隨著瑣羅亞斯德教的產生和成熟,善與惡之間的爭鬥變得愈發激烈,因為瑣羅亞斯德教崇尚的是二元論,它的教義是將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劃分為對立的二元,包括善良與邪惡,光明與黑暗,所以在波斯神話中才有了代表著光明和正義的至高善神阿胡拉與至高惡神安格拉之間的戰爭。他們之間的戰爭持續了整整三千年。在這場戰爭中,至高善神阿胡拉·瑪茲達創造了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並最終擊敗了至高惡神安格拉·曼紐。

至高善神阿胡拉·瑪茲達所創造的世界上第一個人——原始人凱尤莫爾滋在他的協助下,建立了舉世聞名的波斯王國,並且成為第一任國王。

文明

波斯人是眾多古代文明中發展程度較高的民族,它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帝國時代2所跨越的年代中,波斯文明只是到了公元三世紀才開始興盛起來的,這並非是曲解了波斯的歷史,事實上帝國時代中的波斯還包括了波斯帝國(公元三世紀開始)的前身。 從三世紀開始,這一文明才以波斯帝國的名號出現於歷史舞台,直至公元十七世紀。在此之前的幾個世紀,這片土地曾經被許多發源於地中海區域的勢力所統治,但最終還是成為了一個獨立王國,恢復了屬於本民族的自由與榮耀,並發展成為一個橫跨美索不達米亞和印度的帝國。伊朗、伊拉克和阿富汗斯坦都曾經屬於當年古波斯帝國的版圖。

薩法維帝國的波斯人 薩法維帝國的波斯人

後來,當羅馬帝國分裂之後,波斯人將他們令人生畏的軍事力量又投入到一系列新的戰爭中。他們的新敵人就是羅馬帝國的繼承者:拜占庭王朝(Byzantine )。波斯人開始從拜占庭的邊境地區-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土耳其,發動了持續不斷的猛攻。波斯人在歷史上最輝煌的時刻,終於在公元619年來臨了。波斯帝國完全征服了整個埃及地區和高加索山脈。公元626年,波斯人在對拜占庭首都的圍攻戰中,以慘敗而告終。拜占庭人趁機發揮了自己的優勢,開始入侵波斯帝國的領土。多年來的無休爭戰,事實上已經為這兩個原本實力強大的文明敲響了喪鐘。公元628年,在雙方都已精疲力竭之際,統治者們終於同意簽訂了遲來以久的和平條約。在這之後,被戰爭極大削弱的波斯帝國被來自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人穆斯林軍團攻占了。

公元651年,阿拉伯穆斯林勢力在短短十年內征服了波斯帝國並完全占有了波斯帝國的領土。這個新的伊斯蘭王國被稱作-伊朗(Iran)。然而這一片熱土仿佛永遠無法實現和平,在此後的數百年中,不斷有新的侵略者出現。首先是塞爾柱土克曼人(Seljuk turkmens ),征服了波斯全境。接踵而來的,是恐怖的蒙古(Mongol)軍團,再後來則是土克曼人(Turkmens )。

薩法維帝國的波斯人 薩法維帝國的波斯人

新的曙光直到公元16世紀才出現。與1300年前 一樣,波斯人最終收復了自己的領土,建立了薩法維帝國。居魯士二世(公元前559-529),美索不達米亞一系列統治者的後裔,是個寬大和被崇敬的君主,並且被古波斯人稱為他們的父親(後來的親子關係測試表明他是他們“所有”人的父親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在公元前550年一次成功的反抗阿卡米力斯領主的鬥爭和繼承了米底王國後,居魯士鞏固了他在伊朗高地的統治並向西延伸到了小亞細亞。在公元前539年10月,巴比倫,古時代偉大的城市,被他的波斯軍隊攻下。

雖然成功的與埃及講和並鎮壓了巴比倫的起義,希臘的城邦卻最後保持了一致行動並擊敗了薛西斯,標誌者波斯帝國衰落的開始。由於他的自尊在失敗後刺激了他,薛西斯決定引退。薛西斯的死是波斯影響力的最終轉折點,他的一些繼承者偶然才顯現的活力和能力實在太罕見,無力阻止最終的崩潰,波斯波利斯最後在公元前330年四月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在亞歷山大死後的權利爭鬥中,色流斯一世成功的奪到了亞歷山大帝國下的波斯領土。

建築

公元前6~前4世紀,波斯帝國國勢強盛。波斯建築繼承了兩河流域的傳統,汲取了希臘、埃及等地區的建築成就,又有所發展。新都波斯波利斯建於公元前518~前460年。宮殿建在依山築起的平台上,台高約15米,長460米,寬275米。北部為兩座儀典大殿,東南是財庫,西南為王宮和後宮,周圍有花園和涼亭。布局規整,但整體無軸線關係。  宮殿主要用伊朗高原的硬質彩色石灰石建造。正面入口前有大平台和大台階。台階兩側牆面刻有浮雕群像,象徵八方來朝的行列,適應大台階的外形,逐級向上,與建築形式協調統一。(見彩圖波斯帝國波斯波利斯宮殿台階浮雕帶,公元前6~前5世紀)  兩座儀典大殿平面都為正方形,石柱木樑枋結構。前面一座為薛西斯一世接待殿,76.2米見方。殿內有石柱36根,柱高19.4米,柱徑與柱高之比為1□12,柱中心縱橫間距均為8.74米。大殿四角有塔樓。塔樓之間是兩進柱廊,高約為大殿之半。大殿開高側窗。西面柱廊為檢閱台,可以俯瞰朝貢的外國使節支搭的帳篷。另一大殿為大流士百柱殿,68.6米見方,有石柱100根,柱高11.3米。兩座大殿結構輕盈、空間寬暢,在古代建築中是罕見的。宮殿外牆面貼黑白兩色大理石或琉璃面磚,上作彩色浮雕。木枋和檐部貼金箔。大廳內牆滿飾壁畫。石柱上的雕刻精緻。覆鐘形柱礎刻花瓣紋,覆鍾之上為半圓線腳。柱身有40~48條凹槽。柱頭由覆鍾、仰缽、幾對豎立的渦卷和一對相背而跪的雄牛像組成。

風俗

古波斯人不供養神像,不修建神殿,不設立祭壇,習慣到最高山峰向神、日、月、大地、火、水、風祭拜。奉獻祭品的人把他即將屠宰的牲畜牽到一個潔淨的場所,就在那裡呼叫他要向之奉獻祭品的那個神的名字。習慣上這個人要在頭巾上戴一個大概是桃金孃的花環。奉獻祭品的人不允許只給自己祈求福祉,他要為國王,為全體波斯人的幸福禱告,因為他自己必然就在全體波斯人當中了。隨後他把屠宰的牲畜肉切成碎塊,而在把它們煮熟之後便把它們全部放到他能夠找到的最新鮮柔軟的草上面,特別是車軸草。這一切辦理停妥之後,便有一個祭司前來歌唱一首讚美詩,這首讚美詩據波斯人說,是詳述諸神的源流的。除非有一個祭司在場,否則任何奏獻祭品的行為都是不合法的。過了一會兒之後,奉獻者就可以把當作祭品的肉帶走,隨他怎樣處理都可以了。

在一年的各天當中,他們最著重慶祝的是每個人的生日。他們認為在這一天吃的飯應當比其他的日子更要豐盛些。比較有錢的波斯人要在爐灶里燒烤整個的牛、馬、駱駝或驢作為食品,較窮的人們則用較小的牲畜來替代。他們的正菜不多,卻在正菜之後有許多點心之類的東西,而且這類點心又不是一次上來的。他們非常喜歡酒並且有很大的酒量。此外,他們通常都是在飲酒正酣的時候才談論最重大的事件的。而在第二天當他們酒醒的時候,他們聚議所在的那家的主人便把前夜所作的決定在他們面前提出來;如果這個決定仍得到同意,他們就採用這個決定;如果不同意,就把這個決定放到一旁。但他們在清醒的時候談的事情,卻總是在酒酣時才重新加以考慮的。

如果他們在街上相遇的話,從下面的標誌人們可以知道相遇的兩個人的身分是相等的。即如果是身分相等的人,剛開始他們並不講話,而是互相吻對方的嘴唇。如果其中的一人比另一人身分稍低,則是吻面頰:如果二人的身分相差很大,則一方就要俯拜在另一方的面前。他們最尊重離他們最近的民族,認為這個民族僅次於他們自己,離得稍遠的則尊重的程度也就差些,余此類推;離得越遠,尊重的程度也就越差。這種看法的理由是,他們認為他們自己在一切方面比所有其他的人都要優越得多,認為其他的人住得離他們越近,也就越發優越。因此住得離他們最遠的,也就一定是人類中最差的了。

子嗣繁多,在他們眼中看來乃是男性的僅次於勇武的一項最大美德。每年國王都把禮物送給子嗣最多的那個人。因為他們認為人多就是力量。他們的兒子在五歲到二十歲之間受到教育,他們教給他們的兒子的只有三件事情:騎馬、射箭和說老實話。孩子在五歲之前不能見到自己的父親,而是要和母親生活在一起。這樣做的原因是由於一旦這孩子不能養大,父親不致受到亡子的痛苦。

在法制方面,國王不能由於某人只犯了一個錯誤而把他處死,而任何一個波斯人也不能用無法治癒的刑罰來懲罰自己僕人的僅有的罪過。但如果在計算一下之後而看到犯罪者的過錯多於和大於他所做的好事情的時候,則主人是可以嚴厲懲罰他以泄憤的。

凡是他們認為不能做的事情,他們是絕對不許講的。他們還認為說謊是世界上最不光彩的事情,其次就是負債了;他們對負債之所以抱著這種看法,有其他多種的理由,特別是因為負債的人不得不說些謊話。他們對河是非常尊重的。

宗教

伊斯蘭教什葉派

註:

伊斯蘭教什葉派是伊朗國教,也是伊斯蘭教的第二大教派,在伊朗98.8%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其中91%為什葉派,7.8%為遜尼派。

“什葉”阿拉伯語音譯,意為“黨人”、“派別”。又譯作“十葉派”。什葉派與遜尼派、哈瓦利吉派、穆爾吉埃派並稱為早期伊斯蘭教的四大政治派別,是伊斯蘭教中除遜尼派外人數最多的一個教派。

什葉派(英文:Shi'ites)以擁護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阿里及其後裔擔任穆斯林領袖伊瑪目為其主要特徵,故又稱作阿里派。與遜尼派對立。該派只承認哈希姆家族的阿里及其後裔為合法繼承人,並尊奉阿里與其後代為“伊瑪目”,認為他們是“受安拉保護,永不犯錯誤”的賢人,且認為末代伊瑪目已隱遁,將以救世主(馬赫迪)身份再現。後因內部主張分歧,又相繼分化出凱薩尼派、十二伊瑪目派、栽德派、伊斯瑪儀派等支派和許多支系。

早期波斯人與其他印歐民族一樣,都接受自然崇拜,相信各種靈魂鬼神,如瑣羅亞斯德(Zoroaster B.C 628~B.C 551)創拜火教

制度

(一)實行中央集權

全國劃分20個省

總督,駐軍統帥直接受命於君主

制定各省每年的貢額

貨幣和度量衡標準化

(二)採用 懷柔政策:省以下因地制宜,被征服者只要接受其統治,可保留自己的風俗習慣與法律

在埃及保留原有行政機構,以傳統法老姿態出現

在巴勒斯坦重建聖殿,指派以色列長老負責秩序

在兩河流域重建巴比倫神廟,維持大祭司的地位

(三)高效率的交通系統

修復尼羅河到紅海間的古老運河

創建“皇道”(馳道)和驛站制度,便於統治與作為不同文化間交流的橋樑

(四)創建 海軍 及郵遞制度

(五)奉拜火教 為國教

名稱

自從公元前600年開始,希臘人把這一地區叫做“波斯”。而關於波斯人的第一個書面記錄是來自亞述人在公元前九世紀的敘述,他們稱為“帕爾蘇阿舒”(Parsuash)及“帕爾蘇阿”(Parsua)。這些近似的詞語源自古伊朗語“Parsava”,大概是指“邊界”、“邊陲”的意思,用在地理上指稱波斯人(他們在種族上自稱為雅利安人,以示尊貴)。帕爾蘇阿及帕爾蘇阿舒其實是兩個不同的地方,後者位於伊朗西南部,在古波斯語當中稱為“伯爾薩”(Pârsa,今法爾斯)。

希臘人在公元前六世紀使用“帕爾塞斯”(Perses)、“帕爾斯卡”(Persica)及“波西斯”(Persis)等形容詞用於居魯士大帝的帝國,英詞里的波斯人(Persian)因此而得。在聖經較後的部分常提及到波斯帝國(以斯帖、但以理、以斯拉及尼希米記),稱為“派拉斯”(英語:Paras;希伯來語:פרס),如“Paras ve Madai”(פרס ומדי)即是“波斯及米底王國”。直到1935年,歐洲人一直使用波斯來稱呼這個地區和位於這一地區的國家。而波斯人則從薩珊王朝開始稱呼自己的國家為 埃蘭沙赫爾,意為“中古雅利安人帝國”。

1935年,波斯國王禮薩·汗宣布國際上該國應被稱作“伊朗”。但“波斯”一詞在這之後還有人使用。在中文裡,“波斯”被用於描述1935年之前的伊朗,或該民族從古就有的名稱,如波斯語和波斯地毯。現代政治、經濟等事物則用“伊朗”一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