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開發者
Nay從小就喜歡研究套用編程,他發現使用Ansca Mobile公司推出的Corona SDK,可以輕鬆開發iPhone遊戲。免費版的Corona SDK可支持用戶創建複雜的套用,比如說橫向捲軸的物理類遊戲。用戶如果肯花349美元購買付費版本,還可以在App Store上發行作品。於是,他就自學了Corona所運用的程式語言Lua,完成了這款遊戲的編程和美術設計,他的母親則幫助設計了大部分的關卡。用戶在遊戲中需要運用自己的技巧將一個小球從起點運送到終點。
遊戲影響力
據悉,另一款Iphone手機遊戲《憤怒的小鳥》猶如神作,自從登上App StoreiPhone套用排行榜之後就不再願意退下王座,但這款物理類遊戲《Bubble Ball》將其擠下冠軍寶座。《Bubble Ball》僅在上周四當天就創造了40萬次下載量,自12月29日在App Store發行以來,該遊戲的總下載量已達150萬次。《Bubble Ball》(泡泡球 )是一款免費遊戲,於2010年12月29日被提交到App Store,到目前為止下載次數已經超過兩百萬次。泡泡球的玩法非常簡單,利用螢幕上方所提供的各種道具將氣泡運到標著旗幟的目的地即可,遊戲中的物理效果表現相當不錯。此外,這款遊戲2014也已經登錄Android平台。
玩法
利用上面的道具來讓小球到達有小旗的終點。2014年這款遊戲只有二十一關。玩家需要將氣泡運送到目的地,途中可以使用道具和能量。這款遊戲能測試出玩家的創造力和思維能力,遊戲中還涉及到引力的物理知識。遊戲評論
遊戲難度
該遊戲本身的規則很簡單,通過特定物件的擺放和工具的使用,把一個小球安全的送到目的地,需要考慮到重力、速度等因素的影響。但玩到後面,會發現這個遊戲真是頗有難度,不是說想不出解決方案,而是難在操作感太差:過於細小的物件太難拖動,且按住之後就全部被手指擋住了,只能憑著感覺來放,也許14歲小孩的手指可以比較輕鬆的進行這個操作,但大多數成年人絕對是無能為力的。能夠獲得大眾喜愛的遊戲,除了簡單易操作之外,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因素必須包含:就是運氣成分,即使一點兒腦子不動亂按一氣,也要能獲得一定的遊戲樂趣才行。憤怒的小鳥、切水果、切繩子等等,莫不如此。大多數人並不喜歡需要嚴絲合縫的思考才能玩的遊戲,Bubble Ball恰恰沒有包含任何運氣成分,你必須安排好一切才能成功。
這就意味著Bubble Ball從本身的遊戲性來講,並不具備真正獲得大眾喜愛的條件。
遊戲界面
這個遊戲的界面只能用“簡陋”來形容,當然,我不該苛求一個會寫代碼的中學生,同時具備較高的界面設計能力,但畢竟App Store本質上是殘酷的競技場,而不是溫馨的家庭聚會,憑什麼這樣一款練手級別的作品,可以獲得這么多用戶的認可?
獲得認可的原因
唯一的理由是開發者的年齡,因為他的年輕,讓用戶願意不再挑剔簡陋的界面和普普通通的遊戲性,而願意下載並當做一件新鮮事兒告訴別人,而更多的人應該是看到新聞報導後因為好奇而去直接下載,這個遊戲本身如何已經根本不重要了,事實上,我相信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根本都不會試圖去玩它。人們有這樣的想法很正常,但我奇怪的是,在Bubble Ball上線初期,如何能夠脫穎而出,App Store里的顧客們應該很難注意到某款App的作者年齡(介紹中並未提及這一點),即使不小心注意到,在經媒體大肆渲染之前,這件事也很難成為吸引其下載的有力理由吧。
一些猜測
所以有人認為是幕後有人暗中推動,但並沒有足夠的理由,只是直覺。最大的嫌疑人是這款遊戲開發者Robert Nay所使用的開發工具提供商Corona,幾乎所有報導中都提到,Nay最初試圖採用標準的Objective C來開發,但感覺學起來有點兒難,在比較過幾種解決方案後,最終選擇了Corona SDK進行開發。Corona SDK自稱是“The fastest and easiest way to create mobile apps”,每年收費$349,所需的程式語言是Lua。其賣點就是能快速和容易的為iOS/Android開發套用,還有什麼廣告能比“一個14歲的中學生都能用它開發出一款打敗Angry Birds的遊戲”的真實故事,更能打動有意開始iOS開發但又怕自己學不會做不好的潛在客戶的心呢?
至於手段,則很可能是上線後動用類似“水軍”的帳戶群下載和評論(媒體指出該遊戲發布當天的下載量有40W),略有起效後再通知媒體跟進報導以掀起公眾的關注熱潮。
Android版
《泡泡球》在2010年12月29日登入iPhone平台後,Nay又在一周后將它投放到了AndroidMarket,雖然Android用戶的反應並不熱情,但它在iPhone平台的人氣卻是有增無減。Nay還表示,有可能在該遊戲中添加付費功能或虛擬商品創造營收,AnscaMobile公司則表示將提供更多技術支持,讓Nay實現這個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