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概述
傳說秦始皇東巡後,路過徐州彭城的泗水,見到水中露出一周鼎,大喜,隨命其隨從下水撈鼎。
即將要把鼎打撈上來時,鼎內一龍頭伸出,咬斷了系鼎的繩索,鼎復沉入水下,再也無法找到。《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始皇還,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
漢畫像石
在漢畫像石中形象地刻畫了這則故事,如圖,畫像的下格,橋上之人為秦始皇,橋兩邊的眾人以繩拉鼎,鼎內一龍頭伸出欲咬繩索。
史料記載
“泗水取鼎”是漢畫像石中最廣泛的歷史故事題材,關於其內容,最早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還,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
《水經注·泗水》中記述甚祥而切:“周顯王四十二年,九鼎淪沒泗淵,秦始皇時而鼎見於斯水,始皇自以德合三代,大喜,使數千人沒水求之,不得,所謂‘鼎伏’也;亦云系而行之,未出,龍齒齧斷其系,故語曰:‘稱樂大早絕鼎系’,當是孟浪之傳耳。”
漢畫像石中的圖像都是作“系而行之,未出,龍齒齧斷其系”的畫面(說詳下)。而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秦昭王五十二年)周民東亡,其器九鼎入秦。”《正義》:“禹貢金九牧,鑄鼎於荊山之下,各象九州之物,故言九鼎。歷殷至周赧王[五]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飛入泗水,餘八入於秦中。”
一、九鼎之鑄造時代
關於九鼎的鑄造時代,說之最早最詳的是《左傳·宣公三年》:“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遷於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於周,……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所命也。’”
這就是說,周人認為九鼎是夏代鑄造的,但王孫滿沒說是夏代的哪位君主所鑄,杜預注認為是“禹之世”,因為漢代以後普遍認為是夏禹鑄了九鼎,如:
《漢書·郊祀志》:“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夏德衰,鼎遷於殷,殷德衰,鼎遷於周。”
《說文》:“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荊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螭魅蝄魎,莫能逢之,以承天休。”
《瑞應圖》:“禹治水,收天下美銅以為九鼎,象九州。”
《拾遺記:“禹鑄九鼎,五者以應陽法,四者以象陰數。”
《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歸藏·鄭母經》云:“昔夏啟筮徙九鼎,啟果徙之。”
《墨子·耕柱》曰:“昔者夏後開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是使翁難雉乙卜於白若之龜,曰:‘鼎成亖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舉而自藏,不遷而自行,以祭於昆吾之虛,上鄉(饗)!’乙有言兆之由曰:‘饗矣!逢逢白雲,一南一北,一西一東。’九鼎既成,遷於三國:夏後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後、殷、周之相受也,數百歲矣。”
到了陳·虞荔作《鼎錄》時,就把上面提到的史傳綜合起來寫道:“昔虞夏之時盛,遠方皆至,使九牧貢九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於昆吾之墟、白若甘攙之地,圖其山川奇怪百物而為之備,使人知神奸,不逢其害,以定其祥。鼎成三(當作亖)而方,不炊而自沸,不舉而自藏,不遷而自行。九鼎既成,定之國都。桀有亂德,鼎遷於殷,載祀六百;殷紂暴虐,鼎遷於周。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及顯王,姬德大衰,鼎淪入泗水。秦始皇之初,見於彭城,大發徒出之,不能得焉。”
二、九鼎淪泗考實
《史記·孝武本紀》載有司曰:“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觴烹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遷於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而不見。”
《史記·封禪書》記載:“秦滅周,周之九鼎入於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沒於泗水彭城下。”
《太平御覽》卷七五六引《史記》則作:“周末有九鼎徙秦氏,[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沒於泗水彭城下。其後百一十五年而秦兼天下。始皇二十八年,過彭城,齋戒禱祀,欲出周鼎,使千人沒水求之,不得。”
三、泗水取鼎
《史記·封禪書》言漢文帝十五年,方士新垣平言“周鼎亡在泗水中,今河溢通泗,臣望東北汾陰直有金寶氣,意周鼎其出乎?兆見而不迎則不至”,於是,文帝使治廟汾陰南,臨河,欲祠出周鼎,但沒有成功。可見漢人對鼎沒泗水及始皇取鼎泗水的故事是深信不疑的。
“九鼎”是我國夏朝時鑄造的九隻古樸精美,氣勢莊重的青銅器。史記武帝紀:“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像九州。”夏朝時將天下分為九州。九鼎則代表九州,並將各州名山大川繪畫仿刻於九鼎之上。“九鼎”是一套稀世之作,它體現了夏王朝的王權至高無上,被奉為我國的傳國之寶。
相傳成湯遷九鼎於商邑,周武王遷之於洛邑。春秋時期,周王室的統治日漸衰落,諸侯強國欲將九鼎歸為已有。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在東周邊境陳兵炫耀武力,劈頭問鼎。戰國時期,秦國興兵臨周,企圖奪鼎,周向齊國求救,齊楚等強國常為九鼎而刀戍相見。公元前254年,秦滅東周,但珍貴的國寶竟下落不明,不翼而飛了。
在史籍中,關於九鼎的記載各有不同:
司馬遷的《史記》中有兩種不同說法,其一為《史記。秦本紀》中記載:“周氏東亡,其器九鼎之秦。”即為九鼎落入秦王之手。其二為《史記。封禪書》中記載:“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是說九鼎在東周時就已遺失了。
東漢班固的《漢書》中兼收兩種說法,但又另有記載。《漢書。鄭祀志》中記載:“周顯王之四十二年(公元前327年)。。。。鼎倫沒於泗水彭城下。”即為秦滅周前九鼎便沉於泗水了。《史記。秦始皇本記》記載,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彭城“齋成鑄銅,欲出周鼎於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不得。”說明九鼎並未入秦或沒全部入秦。
唐朝張守節的《史記正義》中記載:“周赧王19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飛入泗水,餘七入於秦中。”但此說法未提供資料來源。
清朝王先謙的《漢書補註》中提出,周王室為防諸侯強國奪鼎,在東周時已將鼎銷毀鑄錢了。對外則詭稱下落不明,但九鼎被視為天命之所在,只能與社稷共存亡,因畏懼強國奪鼎而毀之似不在情理之中。
秦漢時期,秦始皇在泗水中撈鼎未得;漢文帝、漢武帝繼續找鼎,據說漢武帝在汾陽尋得沉入泗水的一鼎,但又無法證實是九鼎之一。
九鼎究竟何時失落的呢?現在何方呢?是否能重現人世間呢?迄今仍是個難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