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

法界

佛教道教術語。法泛指宇宙萬有一切事物,包括世出世間法,通常釋為“軌持”,即一切不同的萬事萬物都能保持各自的特性,互不相紊,並按自身的軌則,能讓人們理解是什麼事物。界,含有種族、分齊的意思,即分門別類的不同事物各守其不同的界限。

三法界

1、理法界,即真空觀。所謂真空,“非斷滅空,非離色空,即有明空,亦無空相”。2、理事無礙法界,即理事無礙觀。理無形相,全在相(事)中,互為存亡,互不相礙。3、事事無礙法界,即周遍圓融觀。指諸法事相,本互相礙,如大小等殊,但為理所包遍,如空無礙,以理容事,全事如理,所以無礙。

五法界

1、有為法界。分心境二門,“心”指本識所持種子,“境”指三世諸法差別相,即前事法界。2、無為法界。分本來淨和離染淨二門。法界眾生本來清淨,真空一味,無有差別,名本來淨;隨行淺深,淨有差別,名離染淨即前理法界。3、亦有為亦無為法界。分隨相門與無礙門。受、想、行、識及五種色、八無為法,意識所緣名隨相門;一心法界,心真如性,名無礙門。此二門如水與波,恆相雜故,即前理事無礙法界。4、非有為非無為法界。分形奪門和無寄門。事無不入理故非有為,理無不由事顯,故非無為。離有為法,無為法不可得,離無為法,有為法不可得,名形奪門;說此法界,離相離性,故二俱非,離相故非有為,離性故非無為,名無寄門。5、無障礙法界。分普攝門和圓融門。指上四法界,隨一即攝餘一切故,名普攝門;以理融事,事無分齊,微塵非小能融十剎,剎海非大,潛入一塵,以事融理,理中非無分齊,一多無礙,名圓融門。又有法法界、人法界、人法俱融法界、人法俱泯法界、無障礙法界等五法界。

意境

天台大師依法華經義約四聖六凡各自的意境,說十法界:1、 佛法界。指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境界;2、菩薩法界。為得無上菩提修六度萬行的境界;3、緣覺法界。為入涅盤修十二因緣觀的境界;4、聲聞法界。為入涅盤,依佛聲教修四諦觀法的境界;5、天法界。修上品十善兼修 禪定,生於天界,受靜妙樂的境界;6、人法界。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受人中苦樂的境界;7、阿修羅法界。行下品十善,得通力自在的非入境界;8、鬼法界。犯下品五逆十惡,受饑渴苦的境界;9、畜生法界。犯中品五逆十惡,受吞“敢殺戮苦:的境界;10、地獄法界。犯上品五逆十惡,受寒熱叫喚苦的最下境界。

密宗依《理趣經》約有情五凡五聖說十法界。五凡指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五聖即聲聞、緣覺、菩薩、權佛、實佛。與上述天台宗說四聖六凡為十法界相似。唯六凡中的阿修羅攝在天中。佛分為權、實二種。權佛,指修密教、即生成佛的修證果位;實佛,指經三大阿僧祇劫修六度萬行,自覺覺佛覺行圓滿的大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