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術語,雜語,大般若有十二名,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也。對法論七,有七名,真如,無我性,空性,無相,實際,勝義,法界也。唯識論九,有四名,勝義,真如,法界,實際也。智度論三十二,有四名,如,法性,實際,實相也。大乘止觀,有七名,自性清淨心,真如,佛性,法身,如來藏,法界,法性也。參見《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
相關詞條
-
法性
佛教語。真實不變、無所不在的體性。各宗所說不一。
名稱 解釋 參考資料 -
諸法實相異名
佛學術語,於諸經論中,對一切諸法之真實體相,有各種不同之名稱。 如涅槃經稱之為佛性,華嚴經稱之為法界,勝鬘經則稱為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大品般若經稱為般若...
-
法性真如
佛學術語,法性與真如,異名同體也。
-
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
為觀自在王如來之異名,亦即阿彌陀佛之密號。 略稱得自性清淨如來。 得,為能證之妙觀察智;自性清淨法性,為所證之理。
-
丁香[公丁香異名]
公丁香被用作香料和中藥,是桃金孃科蒲桃屬的熱帶植物,原產於印度尼西亞的群島上。現在網上流傳的拉丁學名是錯誤的,正確的是 丁香本身是兩性花,人們說的公丁香...
中醫記載 特性 生物學習性 加工 性味功效 -
諸法實相
諸法實相,是佛法三乘菩提的核心,指自心藏識——無餘涅槃之實際,即是實相心,名為非我之我,名為非心之心,名為諸法實相。具中道之性,離於二邊,非因修有,本已...
基本釋義 佛學術語 -
寶性論
《寶性論》是印度大乘佛教中,論述如來藏思想的代表性論書。如來藏思想萌於公元三世紀,盛行於四、五世紀,是從初期大乘進入後期大乘的階段。《寶性論》一方面主張...
-
不相應行法二十四
)十六、定異,(善惡因果,決定不同也。 (2)漏無漏辨:二十四種中,一法唯是無漏,即滅盡定。 (4)見斷等分別:二十四中,一法唯不斷,即滅盡定。
名義 別解體相 諸門分別 -
五門禪經要法
五門禪經要法 , 禪觀代表作。二卷。南北朝·曇摩密多譯。分述安般、不淨、慈心、觀緣、念佛等五門禪法。尤以觀緣法論述為祥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