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自從60年代2艘“克萊蒙梭”級服役之後,法國再無航母服役。至70年代,這2艘航母后續艦的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但是,對於具體採用什麼類型的航母,法國上下卻一直爭論不休,先後提出過中型、輕型、常規動力、核動力和垂直起降等各種類型,直至1980年9月才定下最後方案:建造2艘中型核動
力航空母艦,這就是“戴高樂”級核動力航母。 法國海軍積極發展核航母,與法國的國家戰略是密不可分的。在冷戰結束後,局部戰爭和地區威脅上升,法國海軍逐漸將常規打擊作為國家戰略的主導方面,而核動力航母正是實施這種打擊的最好手段。同時,發展核航母還有助於維護法國的大國地位和形象,對法國維護海外領地的利益也大有好處。據估計,“戴高樂”級核航母的綜合作戰能力要比“克萊蒙梭”級常規動力航母大6倍。1986年2月,法國國防部長簽署了建造航母的命令。1987年1月,首艦R91“戴高樂”號在布勒斯特船廠最後完成了設計圖。1987年11月開始切割第一塊鋼板,1989年4月在布雷斯特船廠船塢開始組裝,1994年7月下水,2000年9月正式服役。
“戴高樂”號全長240.8米,寬31.4米,吃水8.5米,標準排水量35500噸,滿載排水量40600噸,主機為2座K-15一體化循環壓水堆,總功率為76200馬力,最大航速27節。編制人員1700人,其中航空人員550人。該艦飛行甲板長261.5米,寬64.4米,其軸向甲板長115米,斜角甲板長196.5米,斜角為8.5度,2部美制C-13-3蒸汽彈射器分別設在軸向甲板和斜角甲板的前端,每次可以140節的速度彈射22噸重的飛機。在斜角甲板上有三道攔阻索,可攔阻140節、19噸重的飛機,另有一道在緊急情況下使用的攔阻網。斜角甲板兩側有寬闊的場地,每一波次可起降20架飛機。在艦橋上層建築後部有2部飛機升降機,每部載重35噸,可同時運送2架飛機。它的機庫長為138米,寬29米,高6.1米,總面積4600平方米,可同時停放25架“陣風M”戰鬥機。該艦裝有satrap穩定裝置和傾斜補償裝置,可在6級海況下進行起降作業,適合在風浪較大的大西洋海區活動。
“戴”艦在設計時使用計算機模擬獲得了最佳線型,同時採取了提高生存力的措施。為了提高抗核爆能力,全艦從飛行甲板到艦底形成一個堡壘式的箱型結構,並按照北約統一的抗核加固標準建造。艦體的水下部分採用多層或雙層結構,並增強了艦底強度,從而使其具有較好的抗水下爆炸能力。在艦體的關鍵部位,如反應堆艙、機艙、指揮中心和彈藥庫等處均裝有裝甲防護。全艦從艦底到艦橋頂部共15層,由縱橫艙壁分成20個水密隔艙,共有2200個艙室,具有較好的抗沉性。
“戴”艦裝有4座8單元“紫菀15”防空飛彈垂直發射裝置和2座6聯裝“薩德拉爾”近防系統,另外還有8門20mm單管炮用於日常警戒。電子設備有:塞尼特8號戰術數據系統和16號數據鏈;1部DRBJ-11B“阿拉貝爾”3D雷達和1部DRBV-26D“朱庇特”雷達負責對空警戒;1部DRBV-15C“海虎”雷達負責對海搜尋,此外還有“雷卡1229”導航雷達和NRBP-20A助降雷達等。電子對抗設備有2部ARBB-33和1部ARBB-21系統等,另外有4部“薩蓋”干擾火箭發射裝置。
“戴”艦可載各型飛機40餘架,一般情況下搭載30-33架“陣風M”多用途戰鬥機和3-4架E-2C“鷹眼”預警機,另有4-6架NH-90直升機。
“戴高樂”號是本世紀服役的最後一艘航空母艦,它的作戰能力僅次於美國的大型核航母,在世界海軍中排在第二個檔次。法國原來的計畫是建造2艘該級航母來代替即將退役的2艘“克萊蒙梭”級常規動力航母,但迄今只有“戴高樂”號1艘入役,第2艘何時開工尚不得而知,但一般認為,在新世紀保持2艘核動力航母是滿足法國海軍作戰需要,為法國總體戰略服務的最佳選擇。
研製背景與計畫
戴高樂”級的產生
法國擁有一支包括潛艇、水面艦艇和空中攻擊力量的“均衡”的海軍。航空母艦是這支部隊的核心。當時法國艦隊中的“克萊蒙梭”級2艘老艦已將達到極限壽命,雖幾經現代化改裝也難以為繼。為了支持法國的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急需有現代化的航母來接替。於是,1980年9月經批准,法國防部決定建造新的核動力航母來替換老艦。並使艦隊擁有空中預警力量。
該艦的軍事目的是很清楚的,就是要接替現役航空母艦,在海上展開40架對付岸上和海上目標的高性能飛機。
雖然開始時法國對垂直/短距起降飛機在海軍中的套用抱有濃厚興趣,曾經計畫研製與這種類型飛機相匹配的輕型航母,即垂直起降飛機母艦,但後來取消了這種構想。原因是,到90年代垂直/短距起降飛機的發展還不能滿足法國海軍任務的要求。而法國已開始研製與美國F18戰鬥攻擊機相似的“陣風”戰鬥機。為此法國選定了建造具有彈射器和阻攔裝置的傳統型航母。並對該航母提出了2個互相矛盾的要求,一是排水量不得大於40000t,每噸排水量建造費接近“克萊蒙梭”的水平,總經費有限定;二是要求新航母能起飛更重型的飛機,要求能彈射起飛20t重的飛機。這樣就為航母設計增加了困難。
艦的續航力一定要滿足艦的軍事任務的要求,為此選用了核動力推進,但是,在限定經費的約束下,該航母並沒有另起爐灶研製新堆,而是選用為下一代核動力飛彈潛艇研製的同型堆。這樣大大地節省了研製費用。可是,該反應堆的功率滿足不了航母30kn以上的航速,以便彈射飛機時獲得所需要的甲板風。為了彌補航速上的損失,採用了加大彈射器的功率的措施,以滿足彈射20t飛機的要求。
經過這樣的折衷,該航母能滿足高性能的“陣風”戰鬥機的要求,並能彈射起飛E-2C那樣的早期預警飛機。
建造計畫
計畫建造2艘,首艦“戴高樂”號於1986年2月4日訂貨,1989年4月開工,1994年5月下水,2000年3月服役。第2艘艦也於1996年在法國總統席哈克的力主下被批准建造。
造價
據法國議會報告,“戴高樂”號航母最終至少將花費712億法郎(138億美元)。
費用比原預算增加10%,但大部分是由於撥款決策上的原因而導致“戴高樂”號的建造周期延長30個月造成的。
法國國民議會國防委員會報告航母的費用分成下列幾項:
①航母設計和建造準備費540億法郎。
②建造費118億法郎。
③“戴高樂”號航母艦載機“陣風”M的開發費用70億法郎。
④86架“陣風”M飛機的建造費400億法郎。
⑤採購美國的4架“鷹眼”早期預警機70億法郎。
報告最後說,第2艘航母只需花115億法郎,其飛機和設備完全和“戴高樂”一樣。
總體性能與裝備
滿載排水量(t):40578
標準排水量(t):36600
總長(m):261.5
水線長(m):238
總寬(m):64.4
水線寬(m):31.5
型深(m):17.20
吃水(m):8.5
GM(m):1.5
固有橫搖周期:(s)24
垂向棱形係數:0.74
方形係數:0.53
橫剖面係數:0.94.
縱向棱形係數:0.56
飛行甲板(m):長261.5,寬64.4
動力裝置:核動力,2座K15型壓水堆,功率300MW,2台GECAlsthom汽輪機,61MW(83000hp),雙軸。
航速(kn):27
人員編制(名):艦員1150、航空聯隊550、艦隊司令部50(共有1950張鋪位,另加800張臨時鋪位供海軍陸戰隊用)。
飛彈:4座湯姆森-CSFSAAM八聯裝艦對空飛彈垂直發射裝置,發射“紫菀”15反飛彈飛彈,慣性制導和中段修正,主動雷達制導,射程15km。
2座六聯裝“西北風”點防禦飛彈發射系統,發射“西北風”飛彈,紅外製導,射程4km,能擊中掠海飛行的
離海面3.04m的目標。
艦炮:8門“吉亞特"20F2型20mm火炮,射速720發/min,射程8km。
對抗措施:4座CSEE“薩蓋”10管迴轉式干擾火箭發射裝置,箔條彈射程8km,紅外曳光彈射程3km。ARBRl7雷達偵察機,DIBVlA“旺皮爾”紅外探測儀,2部ARBB33型干擾機。
作戰數據系統:SENIT8;11、14和16號數據鏈,“錫拉庫斯”2衛星通信系統,AIDCOMER指揮支援系統。
火控系統:2部SagemVIGY-105光電系統。
雷達:對空搜尋:DRBJllD/E型3坐標雷達,E/F波段,作用距離366km。DRBV26D型雷達,D波段,作用距離183km(對2m2目標)。對空/海搜尋:DRBVl5V型雷達,E/F波段,作用距離50km。導航:2部雷卡公司1229型雷達,I波段。火控:Ambel雷達,I/J波段,作用距離30km(對2m2目標)。NRBP20A“塔康”(飛機戰術引導系統)。
聲吶:包括SLAT魚雷攻擊告警。
固定翼飛機:35~40架,含“陣風”M,“超軍旗”(可能由“陣風”SU2型代替),空中預警機E-2C。
總體結構
機庫是航母的重要部位,位於主甲板上,機庫長138.5m、寬29.4m、高6.1m。在機庫甲板和飛行甲板之間有一層吊艙甲板(也稱高炮甲板)。這裡多為辦公室。醫院布置在機庫前。醫院升降機和彈藥升降機共用。在機庫的周圍設有飛機維修工作間和備件庫。
機庫甲板以下有4層甲板,第1層是水密甲板。彈藥艙和燃油艙布置在機艙兩舷的舭部,比“克萊蒙梭”號大1.5倍。
“島”位於飛行甲板的右舷。其明顯特徵是採用了隱身設計,從外觀上看採用斜面和圓角,儘量減小雷達波反射截面積。島內有通道和為飛行服務的技術艙室。作戰和通信艙室布置在主艦體內,這樣有利於安全。
為飛行作戰用的艙室,如飛行通信室、值班室和布置任務室全部設在艦的前部緊靠飛行甲板、島和飛行員的住艙區。
在這樣一艘2000多人的艦上,把生活區布置得最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要遵循方便生活這條基本原則,使生活區儘量地靠近戰位。全部食品倉庫和配膳間均垂直布置在艦後部的一個斷面上。餐廳沒有布置在飛行甲板下面,是為了防噪音。
該艦結構設計中充分考慮了抗核爆炸能力。結構上加強和布設裝甲防護等。除機庫和動力裝置外,全艦形成一個堡壘式結構,艙內保持正壓並具有三防能力。結構能承受北約組織規定的核爆炸壓力場標準。而且,考慮了防飛彈、魚雷和水雷的攻擊。艦體水下部分採用雙層或多層結構,增強船底板強度,從而具有抗水下爆炸的能力。
機艙和彈藥艙是重點防護區,四周均布設裝甲,形成一個裝甲箱。彈藥艙在全艦上是最危險區域,為防止引起鏈鎖式爆炸反應,這些****艙需前後分散布置。相鄰艙之間用裝甲隔壁隔開。在一般情況下,備用彈均放在水線以下的彈藥艙中,防止受攻擊時引起爆炸。
在艦的其它重要部位,如“島”、主要作戰艙室和大多數的感測器設備艙室均用鋼或“克夫拉”裝甲進行防護。
防火是提高航母生命力的又一個重要要素。這一點,對於裝有大量航空燃料和彈藥的航空母艦來說,不管是平時還是戰時均勻特別重要。在飛行甲板和機庫等大多數區域都設有遙控消防作業系統、高噴射量的泡沫炮和充有A.F.F.F乳化劑的噴淋系統。另外,在飛機升降機、彈藥升降機和垂直通道處也都採取了必要的消防措施。
航空設施
“戴高樂”號航母的飛行甲板在長度上與“克萊蒙梭”級相似,但寬度明顯增加,所以面積由原來的8800m2增加到12000m2,在飛行甲板上可同時停駐20架“陣風”式飛機。
該艦的斜角甲板比“克萊蒙梭”號加長了。2座C-13型蒸汽彈射器,長75m,分別位於首部左舷和斜角甲板上。島比較靠前,2台飛機升降機位於其後。升降平台尺寸為21m×12m,承載能力為36t。
該艦裝有MK7-3型阻攔裝置,能使23t重以130kn進場的飛機在100m內停下來。
該艦裝有光學助降系統和自動著艦輔助系統,大大提高了著艦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