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
明·黃仲昭《八閩通志·卷之七·地理·泉州府·晉江縣》:“雙陽山,在(府城北)愛育里四十一都。狀如雙髻,名大陽、小陽。在南安為朋山,在永春為雙髻山,蓋三縣接界山也。”
明·黃仲昭《八閩通志·泉州府·南安縣》:“朋山(在縣東北三都),兩山並立如朋字,故名。余見《晉江縣·雙陽山》下。”
明·黃仲昭《八閩通志·泉州府·永春縣》:“雙髻山(在縣北二十都),自龜龍洋迤邐而來,巨石排立,形如烈焰,聳結二峰,若雙髻然。上有水一泓,名仙人池。余見《晉江縣·雙陽山下》。”
清初·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99·福建5·泉州府》:“雙陽山在府北四十里,泉山(清源山)來脈也。兩峰並峙,曰大陽、小陽,在南安縣則謂之朋山,在永春縣則謂之雙髻山。蓋山接三縣界,各以形似名。”
清初·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永春縣》:
“雙髻山,在縣北十里。聳結二峰,若雙髻。一名朋山,上有仙人池。
又北數里曰高鎮山,形勢高聳,遠出眾峰之上,為一邑巨鎮。
又北為高嶺山,亦高壓眾峰,其頂平曠。”
清朝時期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4·山川志》:
“大陽山、小陽山,在(晉江)四十都,距郡城北十餘里。雙峙若圭,二山合言曰‘朋山’,亦曰雙陽,俗又號雙乳山。
《閩書》:‘郡多兄弟登榜者,二山之祥也。’
宋·曾會記略:‘泉西北,岡阜連絡;若虎而蹲,若龍而奔,黛滴藍噴,藏煙泄雲,自遠而來,豁然屏開,雙峰對峙,中坦數里。二山木星,有儒朋氣象。’
宋·紹興丁丑(紹興廿七年,1157年),進士李起居屋對朋山,名並玉堂。郡守王十朋其同年也,贈詩云:‘主賓對榻成三友,伯仲摩雲拱九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