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開閩三王祠
核心提示:
主祠外石埕西側畫廊,嵌有青石影雕“五代閩國三王史畫”12幅,以生動形象的畫面,簡潔明快的文字,再現三王歷史功績。石埕東側有門通承天寺法堂,門額橫刻“檀樾王公祠”,為重修承天...
位於泉州承天寺西側,始建於五代末,海內外王氏裔孫奉為宗祠。
五代末,泉州刺史王延彬獻地千頃與承天寺,僧人仰德,於承天寺法堂之東建祠祀奉,稱“檀樾王公祠”。後毀於燹,明·萬曆間重建於今址,1999年又重建。(參見泉州歷史網qzhnet.126.com《泉州人名錄·王延彬》、《泉州寺廟·承天寺》)
“開閩三王”
“開閩三王”即王潮、王審邽、王審知兄弟。王氏三兄弟系河南光州固始縣人《泉州人名錄·王潮、王審邽、王審知》)
唐朝末年,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群雄並起。王氏三兄弟參加義軍,並於光啟元年(885年)率義軍入閩。
時泉州刺史廖彥若貪暴,軍民苦之,耆老張延魯率泉州父老奉牛酒請兵解救。王潮乃引兵圍泉,於光啟二年(886年)八月攻克泉州。唐授王潮為泉州刺史,審邽、審知協理州事。
唐·大順二年(891年),福建觀察使陳岩病重,派人召王潮赴福州,欲授以軍政,為部將范暉拒阻。景福二年(893年),王潮派三弟審知、從弟彥復率軍攻克福州。由此,聲威遠播,汀州、建州刺史奉戶籍冊歸順,山嶺、海島等地方武裝聞風降服,潮盡有閩五州之地。唐授王潮為福建觀察使,後又加封威武軍節度使,審知為副使,審邽為泉州刺史。
王潮、王審邽因勤勉為政,心力交瘁,先後於唐·乾寧四年(897年),天佑元年(904年)逝世。王審知繼承二兄未竟事業,總理全閩,功勳卓著。唐授審知為福建節度使,梁·開平三年(909年)晉封閩王,建立閩國。
王氏三兄弟在世,治閩計40年(885年一925年),廣施德政,仁愛百姓,採取了許多有利於發展經濟、文化、商貿、海交的政策和措施,為當時及宋元時期福建、泉州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首先,審時度勢,“保境息民”,對內平息動亂,安定政局,對外尊奉唐、梁為中樞,交好鄰道。王審知自稱“寧為開門節度使,不做閉門天子”,為閩國營造了和平安定的環境。
其次,以恢復發展經濟為施政綱領,減輕徭役,鼓勵生產,安定民生。山區獎勵墾荒,沿海圍海造田,建立“百工院”,引進先進的手工業,促進絲綢、陶瓷、冶煉等商品經濟的發育。
第三,利用福州、泉州的天然良港,並開闢“甘棠港”,設立“榷貨務”的商貿機構,“招徠海中蠻夷商賈”,發展海外交通貿易。時閩舶已往返貿易於朝鮮、日本、印度、波斯及東南亞諸國,泉州刺史王延彬被譽為“招寶侍郎”,泉州港發展成為海上絲綢之路東端的起點。
第四,設立“招賢院”,招賢納士,善待入閩衣冠士族,引進先進的中原文化。重教興學,廣設“義學”,進而興辦“四門學”,獎掖優秀,論才授職,養成良好學風文風,使“蠻荒海隅”蔚為“海濱鄒魯”。
第五,廉潔自律,勤勉為政,任人唯賢,賞罰分明。王潮、王審邽以“省刑惜費”、“儉約愛民”而聞於世。王審知身居閩王,始終嚴以律己,謙以待人,“節儉自處,選任良吏,與民休息”,在位“三十年間,一境晏然”。
“三王”為福建的開拓發展,立下豐功偉業,後人尊祟為“開閩三王”。“三王”及其部屬裔孫繁衍於八閩大地,被譽為“八閩人祖”,並遠播浙江、廣東、海南、台港澳以及海外的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地。
規制
“開閩三王祠”1999年重建時按原式樣,原坐字,古樸素雅,保留明、清閩南建築風貌。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積9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700餘平方米,是一座懸山式、燕尾脊、穿斗架構的磚木建築。主祠為上下落三開間,中有天井及兩廡。附屬建築有垂花埕圍大門、畫廊、上下護厝,面向花廳等。
主祠正門額以青石橫刻篆書“開閩三王祠”,左右石柱楹聯“太原望族源三晉,固始義師竭八閩”。門廊兩邊角牌保存明、清磚雕兩幅。祠廳兩邊石柱雕刻頌揚三王開閩治泉功績的聯文三對。燈梁及松梁木雕獅子、樑柱木雕紋飾及斗拱花木,保存原建築構件。廳堂中央雕花坐龕金碧輝煌,龕內供奉王潮、王審邽、王審知雕像。祠廳前梁懸掛前新加坡總理王鼎昌題贈“開閩第一”匾額,後梁懸掛宋·米芾手跡之一“一本三宗”匾額,整體設定莊重肅穆。
主祠外石埕西側畫廊,嵌有青石影雕“五代閩國三王史畫”12幅,以生動形象的畫面,簡潔明快的文字,再現三王歷史功績。石埕東側有門通承天寺法堂,門額橫刻“檀樾王公祠”,為重修承天寺所發現之原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