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因修建河東防洪堤時被埋於地下。2008年10月,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在縣城西岸修建紅軍渡廣場,塑紅軍雕像,便重刻“紅軍渡”紀念碑文。原“紅軍渡”碑文
一九三四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在賀龍、關向應等同志率領下,於五月十日由彭水西渡烏江。三十一日攻占沿河西岸,擊潰了貴州軍閥蔣丕緒師之傅衡中旅所屬彭鎮朴團。六月一日,在此渡口橫渡烏江。浩蕩大軍用木船二十餘只過江一整天。當時支援紅軍的船工有四十多人。河東人民在東岸放鞭炮歡迎紅軍。六月十九日在楓香溪召開了湘鄂西中央分局會議。決定建立黔東特區。七月二十一、二十二兩日在鉛廠壩召開黔東特區第一次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成立了以白石溪、土地灣、鉛廠壩、譙家鋪為中心,包括沿河、德江、印江、松桃、酉陽、秀山等縣部分地區的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創建了我省第一個紅色革命根據地。
廣大人民民眾為紀念紅三軍進入黔東第一個沿河烏江渡口,故將此渡口命名為“紅軍渡”。特此銘碑,永遠紀念。
沿河縣革命委員會
一九七九年六月一日
現“紅軍渡”碑文
一九三四年五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紅二軍團)在賀龍、夏曦、關向應等率領下,由彭水入黔攻占沿河縣城東岸。六月一日,縣城四十餘名船工用二十餘只木船幫助紅軍強渡烏江,六月十九日在楓香溪召開湘鄂西中央分局會議,決定開闢黔東革命根據地。七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二日,在沿河鉛廠壩張家祠堂召開黔東特區第一次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建立了雲貴高雲上第一個紅色政權――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創建了以土地灣為中心的黔東革命根據地,包括沿河、德江、印江、松桃、酉陽、秀山等縣,建立了十七個區革命委員會和一百多個鄉蘇維埃政府,組建了五個獨立團以及各區鄉游擊大隊,收編“神兵”並發展為黔東獨立師,發動民眾開展土地革命。紅三軍在沿河活動長達半年之久,三千沿河兒女參加紅軍,壯大了紅軍隊伍,為紅二、六軍團會師創造了條件,有力地策應了中央主力紅軍長征,為紀念紅三軍在此渡江,永遠銘記其光輝業績,特立雕塑世代傳頌。
中共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委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政府
二00八年十月十八日
相關詞條
-
沿河
沿河,又稱豐沛運河。流域面積557平方公里,是 沛縣中部貫穿東西的主要乾河。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位於貴州省,東北角。總面積2468.8平方公里,轄22個鄉鎮。
-
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
世界上最偉大的壯舉,莫過於舉世聞名的中國工農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於都這塊紅色的土地就是中央紅軍的集結地和出發地。
簡介 中央紅軍簡介 -
沿河城[貴州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城]
貴州沿河城全稱貴州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城,位於貴州省東北角。沿河縣城是一古老的城,西部大開發後,沿河縣城變化很大,如今的沿河縣城已成為旅遊觀光的聖地,聚民族...
歷史沿革 月鏡高懸 東山伏牛 黃貓警渡 白鶴舞門 -
中央紅軍
簡介 中央紅軍主要指紅一方面軍,下轄軍委縱隊及紅一、叄、五、八、九軍團。中央紅軍在吳起鎮住了七天左右,完成修整任務後,在邊區人民的熱烈歡送下,先後分別取...
征前編制 長征時間 翻越天險 第一渡 吳起情況 -
飛奪瀘定橋[紅軍長征重要戰役]
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9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東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
勇士 相關說法 相關課文 意義 橋樑簡介 -
於都紅軍長征出發地
中國工農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是一次舉世聞名的偉大壯舉。於都這塊紅色的土地就是中國工農紅軍之中央紅軍開始長征的集結地和出發地。為了緬懷先輩偉業,于都縣人民...
歷史背景 舊址意義 -
木黃會師紀念碑
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木黃左側的將軍山腰,前臨橫河。1934年5月,賀龍、關向應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由四川彭水西渡烏江,迅速攻占沿河、德江、印江、松桃...
-
西路軍
“西路軍軍政委員會”。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方面軍會師後,中共中央...,以3個軍的兵力渡黃河攻占寧夏,但由於敵情變化,軍委命令屢有變更,致使四...的紅軍組成“西路軍”,總指揮徐向前,政委陳昌浩,副總指揮王樹生,參謀長李特...
詞條簡述 征戰歷程 歷史真相 西渡黃河執行寧夏戰役計畫 北進一條山 -
六方面軍紀念碑
六方面軍紀念碑是1976年中共印江縣委決定在木黃建立,1978年6月落成。碑身正面是王震題“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第六軍團木黃會師紀念碑”大字楷書。碑座嵌會師簡介。
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