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1934年7月21日至22日,在沿河縣鉛廠壩張家祠堂召開了黔東特區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了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出席大會的共有135人,沿河、印江、德江三縣選出的代表103人,其中僱農和手工業者55人,貧農25人,中農8人,士兵4人、小商4人,其他職業7人;另有紅軍代表32人。大會選舉孫秀亮、秦育清等組成的主席團。
大會討論並通過六項會議決議案:(1)沒收土地和分配土地,(2)農村工人保護條例,(3)關於工農武裝問題決議,(4)優待紅軍及其家屬的條例,(5)關於肅反問題決議,(6)關於苗族問題決議。大會選舉寧國學、冉雲、夏國安、劉本玉、孫秀亮、鄧吉星、夏曦、賀龍、關向應、盧冬生、李佛如、朱紹田、鍾炳然等80人為委員。以羅享舉、孫秀亮、符公高、秦育清、張均望、胡昌進、黎光富、湯福林等32人為常務委員。
黔東革命根據地建立了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20個區革命委員會和約百個鄉蘇維埃政府,成立了中共黔東工委、黔東特委及各級革命民眾組織,先後在蘇區發展了黨員50名,開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運動;組織了沿河、印江、德江、黔東、川黔邊五個獨立團及各區、鄉自衛隊、少先隊,收編“神兵”為黔東縱隊,並在此基礎上組建了黔東獨立師。
人事任命
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的常務委員會分工:
主席:孫秀亮
副主席:秦育清、陳正國
土地部長:田興才、王順幫
軍事部長:湯福林、張均
勞動部長:孫永臣
經濟部長:李芝蘭
政治部長:羅享舉、黎光富
辦公地點在沿河縣譙家土地彎。
長征
1934年7月23日,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命令紅六軍團離開湘贛根據地,轉移到湖南中部開展游擊戰爭,並同紅三軍取得聯繫。由任弼時、蕭克、王震組成軍團的軍政委員會,於8月7日率紅六軍團開始戰略轉移。10月7日,紅六軍團進入石阡甘溪,突與桂系廖旅部主力遭遇,戰鬥失利,部隊被截為三段。10月15日,由紅六軍團參謀長李達率領的十七師四十九團、五十一團一部從甘溪突圍,到達沿河水田壩與紅三軍一部會合。16日,賀龍、關向應率紅三軍主力從水田壩出發,南下迎接紅六軍團。24日,紅三軍主力與紅六軍團在印江木黃會師。
紅二、紅六軍團在黔東印江縣木黃會師後,向湘西發動攻勢,攻占永順、大庸、桑植等縣及廣大地區。11月26日,成立中共湘鄂川黔省委、湘鄂川黔革命委員會和軍區,由任弼時任書記,賀龍任主席和司令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