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河三法

自來論河者,分持南行北行二說。臣詳察形勢,將來遇伏秋盛漲,復折而東,自尋故道,亦未可知。若挽以人力,則勢有萬難。一則北堤決後,已沖刷淨盡,築提進占,工已甚巨。且全河正流北行,中流堵御以圖合龍,必震駭非常,辦理殊無把握。一則故道旁沙嶺勢難挑動,且徐、海一帶河身涸出淤地千餘里,民盡墾種,一旦驅而之他,民豈甘心失業?此南行之說應無庸議也。至大清河本汶、濟交匯,自黃流灌入,初猶水行地中,今則河身淤墊,既患水不能泄,自濟上下,北則濟陽、惠民、濱州、利津,南則青城、章丘、歷城至鄒、長、高、博,漫決十一處。竊維河入濟瀆已二十八年,其始誤于山東無辦河成秦,誘民自為堤埝,縱屢開決,未肯形諸奏牘,貽患至斯。今則泛濫數百里,漂沒數百村,編歷災區,傷心慘目。謹擬辦法:。

治 河 三 法
游百川

一、疏通河道

黃初入濟,尚能容納,淤墊日高,至海口尤日形淤塞。沙淤水底,人力難施,計惟多用船隻,各帶鐵蓖混江龍,上下拖刷,使不能停蓄,日漸括深。疏導之方,似無逾此。

二、分減黃流

濟一受黃,其勢岌岌不可終日。查大清河北,徒駭最近,馬頰較遠,鬲津尤在其北。大清河與徒駭最近處在惠民白龍灣,相距十許里,苦由此開築減壩,分入徒駭河,其勢較便。再設法疏通其間之沙河、寬河、屯民等河,引入馬頰,鬲津,分疏入海,當不復虞其滿溢。

三、亟修縷堤

民間自築縷堤,近臨河乾,多不合法,且大率單薄,又斷續相間,屢經塌陷,一築再築,民力困竭。今擬自長清抵利津,南北岸先築縷堤,其頂沖處再築重堤,約長六百餘里,仍惜民力,加以津貼,可計日成功,為民捍患,民自樂從。至謂治水不與水爭地,其法無過普築遙堤。然濟、武兩郡,地狹民稠,多占田畝,小民失業,正非所願。且其間村鎮廬墓不可數計,兼之齊河、濟陽、齊東、蒲台、利津皆城臨河乾,使之實逼處此,民情未免震駭。價買民田,需款不下四五百萬,工艱費巨,可作緩圖。臣所以請築縷堤以濟急,而不敢輕持遙堤之議者此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