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枯葉蛾

幼蟲共7齡。 幼蟲共7齡,發育歷期為123~160天。 5、化學防治。

物種簡介

中文名稱:油茶枯葉蛾
拉丁學名:Lebeda nobilis Walker
其它名稱:油茶毛蟲、楊梅毛蟲、楊梅老虎、大灰枯葉蛾(在台灣省的名稱引)
生物學分類:鱗翅目枯葉蛾科
生物類型:雜食性害蟲
害蟲類別:蛾蝶類
被害植物:山毛櫸、板栗、油茶、楊梅、苦櫧、麻櫟、錐栗
被害狀:枝梢(枯梢)、葉部(食光)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於湖南、江西、浙江、江蘇、台灣、廣西等省區。

形態特徵

成蟲:雌蛾翅展75~95毫米,雌蛾翅展50~80毫米。體色變化較大,有黃褐、赤揭、茶褐、灰褐等色,一般雄蛾體色較雌蛾深。前翅有2條淡褐色斜行橫帶,中室末端有1個銀白色斑點,臀角處有2枚黑褐色斑紋;後翅赤褐色,中部有1條談褐色橫帶。
卵呈灰褐色,球形,直徑2.5毫米,上下球面各有1個棕黑色圓斑,圓斑外有1個灰白色環。
幼蟲共7齡。1齡幼蟲體黑褐色;頭深黑色,有光澤,上布稀疏白色叫毛;胸背棕黃色;腹背藍紫色;每節背面著生2束黑毛,第八節的較長;腹側灰黃色;體長7~13毫米。2齡幼蟲全體藍黑色,間有灰白色斑紋;胸背開始露出黑黃2色毛叢。3齡幼蟲灰褐色,胸背毛叢比2齡時寬。4齡幼蟲腹背第一至第八節,每節上增生淺黃與暗黑相間的2束毛叢,靜止時前一毛束常覆蓋於後一毛束之上。5齡幼蟲全體麻色,胸背黃黑色毛叢全變為藍綠色。6齡幼蟲體灰褐色;腹下方淺灰色,密布紅褐色斑點。7齡幼蟲體顯著增大增長,體長113~134毫米。
蛹呈長橢圓狀,腹端略細,暗紅褐色。頭頂及腹部各節間密生黃褐色絨毛。雌蛹長43~57毫米,寬24~27毫米;雄蛹長37~48毫米,寬20~24毫米。

生活習性

在湖南省1年發生1代,以幼蟲在卵內越冬。翌年3月上、中旬開始孵化。
幼蟲共7齡,發育歷期為123~160天。8月開始吐絲結繭,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羽化、產卵。卵期長達160多天。幼蟲孵化時,從卵的一端咬破一孔,並吃掉1/3~1/2卵殼,從卵內慢慢爬出。以每日上午6時~8時及下午16時~17時孵化最多。初孵幼蟲群集一處取食;3齡後逐漸分散取食,日夜進行;6齡後正處於高溫季節,白天停止取食,常靜伏於樹幹基部陰暗面,至黃昏和清晨方爬出來取食。幼蟲共脫皮6次,脫皮前一天和脫皮當天不食不動。
幼蟲老熟後多在油茶樹葉和松樹針葉叢中結繭化蛹,也有在灌叢中結繭的。繭黃褐色,上附有較粗的毒毛,繭面有不規則的網狀孔。預蛹期7天左右,蛹期20~25天。蛹近羽化時,腹部節間伸長,蛹殼變軟。剛羽出的成蟲靜伏4~5分鐘,翅微微振動展開,緊貼於背面。羽化後6~8小時即交尾。交尾多在4~5個小時。產卵多在夜間進行。每雌平均產卵量170粒左右,分2~3次產完。卵產在油茶和灌木的小枝上或馬尾松的針葉上。
成蟲白天靜伏不動,夜間出來活動;有較強的趨光性。

生活環境

油茶枯葉蛾多生活在低矮的丘陵地帶,500米以上的高山很少發現。據在湖南省道縣調查,在海拔300米以上的山上,山腳蟲口密度較大,每株平均有繭26頭,有卵1.23塊;山腰平均每株有繭0.57頭,有卵0.19塊;山頂每株只有繭0.045頭,卵0.14塊。隨著高度的增加,蟲口顯著降低。蟲口密度還與林分組成有密切關係,一般在油茶與馬尾松的混交林中發生較嚴重,而在純油茶林中蟲口密度反而較小。

主要天敵

卵的天敵有松毛蟲赤眼蜂、油茶枯葉蛾黑卵蜂、平腹小蜂、齧小蜂、金小蜂等;幼蟲的天敵有油茶枯葉蛾質型多角體病毒;蛹的天敵有松毛蟲黑點瘤姬蜂、松毛蟲匙鬃瘤姬蜂、螟嶺瘤姬蜂、松毛蟲緬麻繩等。

防治方法

1、林業技術防治。加強經營管理,隔年進行墾復,補植稀疏殘林並施肥,適當疏伐和修剪密度過大的林地,清除油茶林中的馬尾松,以抑制油茶枯葉蛾發生。
2、生物防治。用5x108多角體/ml油茶枯葉蛾NPV噴殺油茶枯葉蛾3~4齡幼蟲。引
3、人工採摘。冬季和早春人工採摘卵塊。發生整齊,且以卵塊越冬,長達5個月左右,最好在3底4月初,摘後集中燒毀。采前在手上塗一些肥皂水,可防毒毛。
4、結合墾復滅蛹。若把蛹埋在3寸深,成蟲便不能羽化出土。因此,可培土7 ~ 10厘米,並打實,使土中蛹不能羽化,或燒毀地面枯枝落葉層中蟲蛹。
5、化學防治。3齡前效果更好。用90%敵百蟲或80%敵敵畏1000~2000倍液,或50%殺螟松1500~2000倍進行防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