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河源職業技術學院位於有“青山綠湖碧水城”美譽的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廣東省河源市市區,是2001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具有70多年辦學歷史的廣東老隆師範學校的基礎上設立的,屬國家教育部註冊、地方政府投資的一所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院校。學院占地面積1500畝,總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背靠梧桐山,面向東江河,緊依東環路,風光旖旎,交通便利,校園內教學大樓、學生公寓、師生飯堂、圖書館、實訓中心、室內體育館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人工湖、賢能廣場、“銘德榕”、“桃李園”“雙馨園”、“書香園”等人文景點蘊寓豐富的文化內涵。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優美的校園環境,使學院成為莘莘學子求學修身,磨鍊技能的理想場所。學校於2007年通過教育部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評估以來,學校注重內涵建設和特色培育,已呈現出“發展快、態勢好,潛力大”的良好勢頭,正步入健康的良性發展軌道。
學校在辦學過程中,突出職業教育特色,成立了"河源職業技術學院職業技能鑑定所",具備40個工種的職業技能鑑定資格;成立了由科技部批准的"國家製造業信息化培訓中心";學校共為社會培養輸送1萬餘名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近三年畢業生年平均總體就業率達98.9%,穩居全省同類院校前列;畢業生用人單位滿意率達98%。
學校注重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與英國、德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學術團體和培訓機構建立了經常性的交流合作關係,開展學術交流、項目合作和人才培養工作,國際交流和合作領域不斷拓展。
師資力量
學院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3000餘人,教職工近700人,專任教師近550人,其中副高職稱以上教師110人,雙師素質教師233人。
所授榮譽
學院在全國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優秀等級。評估專家組對學院的辦學定位和辦學思路給予了充分肯定,一致認為學院領導班子團結進取,教職員工愛崗敬業;教學工作中心地位突出;教學條件明顯改善;教學基本建設和教學改革健康有序;校園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學院已呈現出“發展快、態勢好,潛力大”的良好勢頭,成為本地區培養適應新型工業化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學院注重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與新加坡、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的學術團體建立了經常性的交流合作關係,開展學術交流、項目合作和人才培養工作,國際交流和合作領域正不斷拓展。
學院畢業生供不應求,深受企事業單位歡迎,05、06、07和08年就業率分別為95.8%、99.47%、99.67%和99.47%,在全省高校就業率排名里名列前茅。
發展歷史
學院前身為老隆師範學校。1930年秋,老隆師範學校創立,校址設在龍川縣老縣城佗城龍王廟,校名為“龍川縣立鄉村師範”,當年招生40人,學制三年。1933年,學校易名為“龍川縣立簡易師範”,校址設在龍川縣通衢。1935年3月經廣東省教育廳同意,學校易名為“廣東省立老隆師範學校”。1937年,學校從通衢遷至老隆上課。學校自創立至解放前夕,一共培養畢業生1500多人。新中國成立後,學校辦學規模逐步擴大,教學質量穩步提高。1957年,學校發展到13個班,600多名在校生的規模。“文革”期間,學校停止招生達7年之久。1973年學校恢復招生。1976年9月,學校恢復“廣東老隆師範學校”校名。1979年12月,恢復招生考試制度後的235名畢業生畢業。1982年、1984年,學校先後被評為廣東省“普教系統先進集體”。1987年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學校被確定為“省市共管,以市管為主”的省屬重點師範學校,屬原惠陽地區管轄。
1988年河源建市,學校相應劃入河源市管轄,面向河源市五縣一區招生。1989年經國家教委批准,學校被定為中國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加強師資培訓項目學校。1990年4月經河源市人民政府批准,學校行政級別定為副處級,有教學班17個,學生920人,教職工107人。1991年經市編委批准同意,學校設立教務科、學生科、政教科及辦公室等四個內設機構。1993年學校被評為“全國中國小讀書活動先進單位”。1994年學校被中共廣東省委武委會評為“全民國防教育先進單位”。1996年學校辦學條件標準化建設驗收達標。1997年學校被確定為市管學校,財務、人事、業務由市教育局直管,黨、團、婦、工會由龍川縣代管。同年學校被評為廣東省“師德建設先進集體”、廣東省“實施《國家體育鍛鍊標準》先進單位”。2000年全省中師停止招生,同年9月學校掛靠惠州學院招收小教大專文理科班各100名學生。至此,學校發展到占地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萬平方米,有26個教學班、1262名學生、165名教職工的規模。
2001年5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老隆師範學校升格為河源職業技術學院,同年9月面向全省招生。2002年經省機構編制委員會核定,學院為副廳級事業單位,同年成立學院黨委,下設機關、師範教育、職業教育、學生四個黨支部。2003年5月經河源市機構編制委員會同意,學院內設八個副處級處室:黨委辦公室、學院辦公室、人事處、教務處、學生工作處、招生就業處、總務處、繼續教育處。
2004年3月學院新校區動工興建,校址設在市區東環路東江河畔,同年9月新校區落成招生。2005年9月,老校區遷至市區,新老校區合併。2007年底,學校通過教育部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
2009年下半年,學校在校生人數達到10054人,正式踏入萬人校園行列。同年學校團委被評為“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創建單位。
2010年學校成為全省首批15所中高職對口自主招生院校之一。
2011年,成為廣東省三二分段招生試點院校之一。
2012年被確定為廣東省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培育建設立項單位。
2013年正式成為第二批廣東省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立項建設單位。
2017年底,省教育廳專家組經過現場考察,對我校項目建設給予了高度評價。省示範校項目建設,大大提升了我校綜合辦學水平和輻射帶動能力,使我校成功跨入全省高職院校第一方陣。
學校現狀
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2000餘人,教職工近700人,專任教師近500人,其中副高職稱以上專任教師近百人。學校設機電工程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工商管理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人文學院5個二級學院;設有套用電子技術、模具設計與製造、旅遊管理、服裝設計、文秘、英語教育、音樂表演等38個專業;建有96個校內實訓室(車間)和211個校外實習基地,教學電腦2773台,教學儀器設備總值達逾6000萬元,圖書館紙質藏書近60萬冊。
學校堅持"厚德強技、服務地方"的辦學理念,緊密依託行業企業,開展多形式、多途徑的校企合作,積極推行訂單培養、半工半讀、置換培訓、頂崗實習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堅持以能力培養為重點,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依據職業崗位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整合教學內容,重構課程體系,大力推進"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擁有省級示範性專業2個,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省級精品課程5門,國家教學指導委員會精品課程3門,出版工學結合特色教材57部,其中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5部;企業技術服務項目50多項,獲省市科技進步獎4項,市社科成果獎10項,專利23項;學生在省級以上各類大賽中獲獎達700多人次,獲國家級一、二等獎27項,省級一等獎36項。
系院設定
機電工程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工商管理學院、人文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繼續教育學院、三農學院、客家文化學院、思想教育部專業設定
工商管理學院
工商企業管理
酒店管理
旅遊管理
烹飪工藝與營養
市場行銷
物流管理
物業管理
會計電算化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現代教育技術(師範類)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
計算機網路技術
計算機套用技術
樓宇智慧型化工程技術
軟體技術
移動通信技術
套用電子技術
電子信息工程技術
機電工程學院
高分子材料套用技術
工業環保與安全技術
工業設計
模具設計與製造
汽車運用技術
數控技術()
食品營養與檢測
人文學院
語文教育(師範類)
英語教育(師範類)
數學教育(師範類)
法律事務
文秘
新聞采編與製作
商務英語
藝術與設計學院
學前教育(師範類)
體育教育(師範類)
音樂教育(師範類)
美術教育(師範類)
服裝設計
藝術設計
園林技術
音樂表演
教學理念
學院注重以人為本,積極踐行“厚德、強技、奮發、敬業”校訓,努力形成“方正、博學、允能、創新”的優良校風。學院在辦學過程中,突出職業教育特色,成立了“河源職業技術學院職業技能鑑定所”,具備了36個工種的國家級職業技能鑑定資格;成立了由科技部批准的“國家製造業信息化培訓中心”;設立了國語水平測試站、大學英語四、六級、全國公共英語等級、全國計算機等級、全國秘書職業資格、國家導遊證等多個國家級考證點。
就業前景
學校在辦學過程中,突出職業教育特色,成立了“河源職業技術學院職業技能鑑定所”,具備40個工種的職業技能鑑定資格;成立了由科技部批准的“國家製造業信息化培訓中心”;設立了國語水平測試站及大學英語四六級、全國公共英語等級、全國計算機等級、全國秘書職業資格、國家導遊證等多個國家級考點。至今,學校共為社會培養輸送近8000名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近三年畢業生年平均總體就業率達99.4%,穩居全省同類院校前列;畢業生“雙證”獲取率均在97%以上,用人單位滿意率達98%。由於畢業生廣受社會歡迎,學校招生形勢喜人。學校面向全國11省招生,連續三年新生報到率達80%以上。2010年,學校成為全省首批15所中高職對口自主招生院校之一。教學科研
大力推進“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學校建有中央財政支持的實訓基地1個,擁有省級示範性建設專業2個,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省級精品課程4門,國家教學指導委員會精品課程2門,出版工學結合特色教材57部,其中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5部;教師公開發表論文2000多篇,獲得省級教改立項7項,省級教學成果獎1項;承擔省市科技項目70多項,企業技術服務項目40多項,獲省市科技進步獎4項,市社科成果獎10項,專利15項;學生在省級以上各類大賽中獲獎達400多人次,獲國家級一、二等獎22項,省級一等獎35項。其中,2008年,學校代表廣東省參加全國高職院校職業技能大賽,獲機器人項目一等獎。校徽釋義
大道至朴,大道至簡。形象上以“河源”拼音首字母“H”作為主創圖形與基本元素指示箭頭和六邊形巧妙合一,造型簡潔、穩重,象徵"河職人"充滿力量、追求理想、挑戰未來的職業抱負和胸襟。銀色的箭頭體現為學院職業教育的開放性、引導性。標誌顏色與“銀領搖籃,首善之區”的形象相呼應,橘紅色代表著太陽和希望。校訓釋義
厚德、強技、奮發、敬業河源職業技術學院是在有七十多年辦學歷史的廣東老隆師範學校的基礎上設立的,隆師“厚德、強技、奮發、敬業”的八字校訓一直鼓舞著廣大師生員工努力工作、勤奮學習,從而帶來了學校的飛速發展。隨著學校的發展,特別是學院升格為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後,辦學規模持續擴大、辦學層次也在不斷提高。為了提升辦學理念、塑造新的校園文化、激勵全院師生員工不斷煥發精神,刻苦學習,嚴謹治學,開拓創新,奮發進取,實現學院的跨越式發展,通過諮詢專家學者和廣泛徵求師生的意見,經2006年第一屆教代會暨工會代表大會通過,河源職業技術學院新校訓最終確定為:厚德強技奮發敬業
校訓淵源
“厚德”出自《周易》:“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是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厚德”之意延伸為“厚德以濟世”,是從為人處世的角度對求學者、教育者提出要求。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只有具備厚實的品德,才能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人民。這應該是我院每個教職員工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的根本出發點,也應該是對我院莘莘學子們為人、為學的訓示。
“強技”出自古語“師夷長技以制夷”,引申意思是學習他人的過人本領制服他人。“技”即技巧、技能、技術、本領等等含義。“強技”,即提高技藝、增強技能。作為職業技術的教育工作者和學生,最重要的是學好技術和本領,不僅自身上進,在專業技術方面精益求精,更要學會他人之長,取長補短。這一點應該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立身之本”,同時也是學院培養出來的學生將來立足社會,站穩腳跟的關鍵點。
“奮發”,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是天道運行剛健強勁,君子應剛毅堅卓,奮發圖強。同時,人生難免坎坷挫折,但“挫折就像一塊石頭,對於弱者來說,這是塊絆腳石,讓你卻步不前;對於強者來說,這是塊墊腳石,使你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我們既要為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而自豪,又要為近代中國科技文化的落伍而感到痛心疾首。作為當代大學生要以良好的職業道德,以飽滿的精神狀態,以強烈的主人翁責任感,為國分憂,愛崗敬業,奮發圖強,艱苦創業,立志成才,報效祖國。
“敬業”一詞現代漢語有所引申,“業”已泛指各行各業、本職工作,“敬業”就是嚴肅認真地搞好自己的工作,不可苟且馬虎。而對我們學生而言,就是現在要認真學習,心無旁騖;將來參加工作後,要恪盡職守、敬業奉獻。
校訓內涵
“厚德、強技、奮發、敬業”,是我們河職院的校訓。這一校訓蘊涵著我們學院的辦學宗旨、辦學特色、辦學定位,也體現著學院的治校理念、興校方針。
1、“厚德,強技”,體現崇尚實踐、崇尚技能,融入社會的興校方針。河職院作為一所培養高技能人才的職業技術學院,高尚的職業精神、職業道德和與時俱進的職業技能是師生員工共同追求的目標。學院要在社會服務中占有一席之地,並保持市場占有率,必須以自己的品牌贏得聲譽,這個品牌就是“德技雙馨”。“厚德,強技”有兩個層面:學有學風,學有學技;師有師德,師有師能。學院形成以職業道德為切入口,職業技能為導入點的育人環境,教師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突出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強化團隊合作訓練及工程技術套用訓練,重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薰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奮發、敬業”,體現服務社會、服務地方的治校理念。河職院作為一所地方大學,為豐裕民生辦學,為教育公平辦學,為推進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辦學。
河源職業技術學院學院活動
河源職業技術學院學院活動(11張)
“奮發”與河源市發展的精神(“後發河源、活力河源、文明河源、奮進河源”)相一致。河源市地處廣東省山區,由於歷史原因,河源的發展總是比別人慢一步,在廣東省各地區和市的發展中處於追兵之勢。作為河源市唯一一所高職院校——河源職業技術學院,更應該奮發圖強,艱苦創業,為打造“四個河源”提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引領河源更快更好的發展。作為河源職院的廣大師生員工也應該奮發進取,愛崗敬業,紮實工作,為學院的發展、為河源的發展、為整個社會的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因此,學院要從職業化、套用性、技能型、終身化的角度,打造學院服務地方經濟的特殊本領,以學院的特殊貢獻融進河源市高職院校在科教興市的重要社會功能中去。 總之,校訓內含著歷代河職院人的精神追求和實踐成效,也內含著師生員工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我們學院的校訓包含了做人和做事,道德和技能這兩大問題,把這兩方面解決好了,人的一生便可有堅實穩固的基石,地方經濟社會才有持續快速發展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