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種中文名:河池毛蕨
種拉丁名:CyclosoruseuphlebiusChing
科中文名:金星蕨科
科拉丁名:Thelypteridaceae
屬中文名:毛蕨屬
屬拉丁名:Cyclosorus
國內分布:廣西西部、雲南南部、貴州南部
國外分布:越南北部、泰國北部
中國植物志:4(1):265
形態特徵
![河池毛蕨](/img/f/765/nBnauM3X4QTO5cDN4czMyADOwMTMwAzMzQTOwADMwAzMxAzL3MzLz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植株高達2米。根狀莖粗短,直立,木質。葉簇生;葉柄長達1米,基部粗8毫米,污褐色或帶黑色,堅硬,光滑或偶有一二卵狀披針形鱗片,鱗片表面被長毛;葉片幾與葉柄等長或過之,寬約20厘米,長圓披針形,尾狀漸尖頭,基部不變狹,二回淺羽裂;羽片約20對,斜展,互生,下部羽片長13-17厘米,寬2-2.5厘米,披針形,長漸尖頭,基部闊楔形,對稱,具短柄,相距4-7厘米(基部一對較遠離,對生,距上一對達12厘米),羽裂僅達1/5,有時呈粗齒牙狀;裂片22-25對,長2-2.5毫米,基部寬3-4毫米,三角形,先端鈍而向前彎弓,邊緣為不明顯的波狀;上部羽片向部逐漸縮短,頂生羽片和其下的分離,長10-14厘米,基部寬2-2.5厘米,羽裂達1/2,基部一側常具一片披針形裂片。葉脈兩面清晰,側脈斜上,每裂片7-11對,下部5對結合,基部一對出自主脈基部稍上處,其先端交接成闊三角形網眼,並自交接點伸出一條外行小脈,和第二到第五對側脈聯結,在外行小脈兩側各形成數個斜長方形網眼,第六對及第七對的上側一脈伸達缺刻下的透明膜質連線處。葉紙質,乾後褐綠色,上面僅沿葉脈及羽軸基部和主脈有一二針狀毛,下面沿葉軸、羽軸及主脈疏被短細毛。孢子囊群大,圓形,生於側脈中部,每裂片7-10對;孢子囊柄頂部有長的棒狀腺毛;囊群蓋小,膜質,淡棕色,無毛,宿存。
產地分布
產廣西西部(河池)、雲南東南部(河口,小南溪)及貴州南部。生溪邊灌叢或低陰濕地,海拔150-420米。越南北部和泰國北部也有。毛蕨屬植物
毛蕨屬通常為中型的陸生林下植物。根狀莖橫走,或長或短,少有為直立的圓柱形,疏被鱗片;鱗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質厚,通常多少被短剛毛,全緣或往往有剛毛狀的疏睫毛。為金星蕨科最大的屬。全世界約250種,廣泛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尤以亞洲最多,中國現知有127種,為世界分布中心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