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河內級戰列艦為日本帝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竣工的被稱為弩級戰艦(即無畏艦)的艦級。同型艦2艘:“河內”及“攝津”。
1907年日本內閣會議批准建造2艘戰列艦(即“河內”號、“攝津”號)。基本計畫編號為“A-30”,“河內”艦代號是“伊號戰艦”,“攝津”艦代號為“呂號戰艦”。遲至1909年開工,開始建造兩艘河內級戰列艦,並於1912年竣工。
簡介
河內型戰艦是日本海軍的戰艦艦級之一。同型艦有“河內”及“攝津”2艘,並於1912年竣工。“河內”在1918年7月12日德山灣爆炸事故中沈沒(沈沒地點:北緯34°0分・東經131°46分,現在的海圖有沉船表示)。“攝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為靶艦,於1945年7月24日吳被美軍機動部隊空襲而受嚴重破壞。本型艦為日本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竣工的唯一弩級戰艦艦級。本型的基本計畫編號為“A-30”,河內是“伊號戰艦”,攝津為“呂號戰艦”。
技術參數
艦形
船體為水平甲板型,艦首大體上為垂直(攝津為剪型船首)加上新設計的“1912年型30.5厘米(50口徑)炮”連裝炮塔1座,而司令塔位於操舵艦橋內。主炮配置
主炮塔的配置特色為不考慮艦炮的口徑,如德國海軍的“拿騷級”“赫爾戈蘭級”主炮配置同樣。 而同世代的戰艦如英國海軍的“海神級”“巨人級”、美國海軍的“德拉瓦級”“佛羅里達級”為全艦舷側均可瞄準,亦可進行復舊。副炮配置
副炮為日本戰艦中初次採用的“1910年型15.2厘米(45口徑)炮”,二號甲板下方的舷側炮塔配置為每邊舷5門。其他的裝備包括對魚雷艇用的“1908年型12厘米(40口徑)炮”12門、“7.6厘米(40口徑)炮”單裝炮16門、45厘米水中魚雷發射管5座。參數
排水量 20,800噸(常備) 標準排水量滿載排水量
全長 水線長152.4米
160.3米(河內)
162.5米(攝津)
全寬 25.6米
吃水 8.2米
飛行甲板
鍋爐
動力 宮原式混燒鍋爐16座
柯帝士·布朗式直結渦輪引擎
2座2軸推進
25,000匹(河內公試30,399匹)
極速 20節(河內公試21.024節)
續航距離 18節2,700浬
燃料 {{{燃料}}}
乘員 999名(河內新造時)
986名(攝津新造時)
艦載機
武裝 30.5厘米(50口徑)連裝炮 2座
30.5厘米(45口徑)連裝炮 4座
15.2厘米(45口徑)單裝炮 10座
12厘米(40口徑)單裝炮 8座
8厘米(40口徑)單裝炮 12座
45厘米水中魚雷發射管 5座
裝甲
舷側裝甲:305毫米
(水線部舷側炮塔間)
127毫米(水線部)
229毫米(水線上部)
甲板裝甲:76毫米
主炮塔裝甲: 305毫米(前盾)
279毫米(50口徑側盾)
254毫米(45口徑側盾)
279毫米(後盾)
76毫米(天蓋)
炮座部:279毫米
司令塔:254毫米
綜述
採用飛剪型船艏攝津號戰列艦河內級戰列艦整體沿襲了日本海軍前無畏艦的一些形制特徵。船體為平甲板船型,艦首大體為垂直艏(攝津號建造中實驗採用飛剪型船艏),司令塔位於操舵艦橋內。主炮布置與德國的拿騷級戰列艦、赫爾戈蘭級戰列艦布置方式相似。艦體艏艉中心線各一座雙聯炮塔,左右兩舷各兩座雙聯炮塔,可以保證每舷有8門主炮同時開火,雖然該級艦因搭載統一305mm口徑主炮而被稱為“日本的第一級無畏艦”,但實際上搭載的是45倍口徑的MKX型和50倍口徑的MKXI型兩種身管長度不同的305mm主炮。最初計畫全部305mm口徑主炮身管長度為45倍口徑,開工前,位於艏艉部的305mm口徑主炮身管長度改為50倍口徑(增加艏艉兩座主炮身管長度以增加射程的建議據說是東鄉平八郎大將提出來的),顯然是考慮到增強艏艉部的火力。與無畏號戰列艦引用“全重型火炮(All-Big-Gun)”概念相背(後來有資料將其歸類為準無畏艦)。
限於當時戰艦火控水平,對主炮統一射擊控制尚未運用實踐而未得到重視。雖然河內級戰列艦裝備統一口徑的主炮,但是火炮身管長度不一致,作戰時對校正、集中火力難免產生影響。實際使用中為與其他45倍口徑主炮保持相同射程通常採用50倍口徑主炮減裝發射藥的射擊方式。副炮為日本戰艦中初次採用的“1910年型15.2厘米(45倍口徑)炮”,配置為每側舷5門。其他的裝備包括對魚雷艇用的“1908年型12厘米(40倍口徑)炮”12門、“7.6厘米(40倍口徑)炮”單裝炮16門,45厘米水中魚雷發射管5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