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漳巫音

沮漳巫音

“沮漳巫音”屬巫教音樂,最早產生於春秋時期,原為楚國宮廷音樂,創始人為宮廷樂師師曠,後流傳到民間沮漳巫音,傳統曲牌約一百多種。現主要盛行於南漳縣巡檢峽口及保康接壤地區,被史學界稱為楚樂的活化石。

簡介

“沮漳巫音”屬巫教音樂,最早產生於春秋時期,原為楚國宮廷音樂,創始人為宮廷樂師師曠,後流傳到民間
沮漳巫音
,傳統曲牌約一百多種。現主要盛行於南漳縣巡檢峽口及保康接壤地區,被史學界稱為楚樂的活化石。 

演奏方式

“沮漳巫音”主奏樂器有長號、喇叭、懷鼓、邊鼓、凸鑼、大鈸、小鑔、勾鑼等。常用曲牌分兩種情況,一是喜事用喜調,如娶親調、虎抱頭、何仙姑等;二是喪事用悲調,如上山坡、葉葉落、普天落等。
“沮漳巫音”對演奏曲牌遵循著嚴格的祖訓,即“進門不吹葉葉落,出門不吹上山坡”,須按喜事白事的規矩和既定套路演奏,不得逾越。

文化價值

活躍在南漳縣峽口一帶的“巫音”班,主要是劉氏家庭班,該班已傳承6代,在與南漳接壤的荊門、遠安、保康一帶頗有影響。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省、市專家學者頻臨峽口,對“沮漳巫音”進行挖掘整理。2004年,中央電視台《走遍中國》欄目專程到南漳,對“沮漳巫音”進行了系統的採訪、錄製,並對國內外播放。2006年10月亞細亞民俗學會的百名中外專家專赴南漳觀看沮漳巫音等民俗文化表演,給予了極高評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