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西太平洋邊緣海的形成是亞洲中新生代地質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它與隆升的青藏高原一起,構成了地球上獨特的構造格局,改變了東亞的自然景觀與資源配置。作為大陸和大洋的結合部和相互作用帶,邊緣海的環境演化歷史不僅有其區域性的特點,同時也受全球性共同規律的制約。中國東部大陸是通過
淺水陸架及環繞陸架的半深海一衝繩海槽與大洋發生相互作用的,而歐美大陸主要是通過陸架直接與深水大洋發生相互作用。沖繩海槽作為西北太平洋的一個典型的邊緣海盆,它與相鄰海域既是陸地環境氣候的制約因素,又為陸地氣候變化提供連續記錄,其巨厚的沉積物記錄了眾多解析度較高的海洋環境演變信息,是放大了的地質信息庫。其中包括全球海平面與氣候變化、大洋環流路徑與能量的變化、海陸物質的交換、岩石圈變形、洋陸間構造上的相互作用等。沖繩海槽由於位於東亞大陸氣候變化的敏感地帶,是研究東亞古環境演化和古陸海相互作用,探討古大洋環流變化及對東亞季風驅動機制的最有利地區。目錄
第1章緒論
第2章 區域地質和海洋環境
2.1 地形地貌
2.2 構造特徵
2.3 區域環流體系與水文特徵
2.3.1 環流體系
2.3.2 水文特徵
第3章 表層沉積特徵與微體生物群落
3.1 表層沉積特徵
3.1.1 沉積類型及分布規律
3.1.2 礦物組成特徵及分布規律
3.1.2.1 碎屑礦物分布特徵
3.1.2.2 黏土礦物組合及影響因素
3.1.3 沉積物化學特徵
3.1.3.1 元素組成特徵
3.1.3.2 具有物源和環境指示意義的元素(組合)
3.1.4 沉積物來源及控制因素
3.2 微體生物群落與海洋環境
3.2.1 有孔蟲動物群
3.2.1.1 沖繩海槽北部
3.2.1.2中繩海槽南部
3.2.2 放射蟲動物群
3.2.2.1 沖繩海槽北部
3.2.2.2 中繩海槽中部
3.2.2.3 中繩海槽南部
3.2.3 鈣質超微化石、硅藻及介形蟲
3.2.3.1 鈣質超微化石
3.2.3.2 硅藻
3.2.3.3 介形蟲
3.3 表層沉積物中有孔蟲殼體的氧碳同位素分布特徵
3.3.1 浮游有孔蟲分布
3.3.2 浮游、底棲有孔蟲
第4章 沖繩海槽晚更新世地層學
4.1 年代地層
4.2 氧同位素地層
4.2.1 Z14—6岩心氧同位素地層
4.2.2 DGKS9603岩心氧同位素地層
4.2.3 MD012404岩心氧同位素地層
4.3 生物地層
4.3.1 硅藻生物地層
4.3.2 放射蟲生物地層
4.4 事件地層
4.4.1 火山灰事件地層
4.4.2 Globigerinoidesruber(pink)滅絕事件地層
4.5 磁性地層
第5章 晚更新世以來的環境演變
5.1 沉積速率與環境
5.1.1 沉積速率的空間分布
5.1.2 沉積速率的時間變化
5.2 元素地球化學特徵及其古環境意義
5.2.1 物源變化的地球化學記錄
5.2.2 沉積物地球化學對環境變化的回響
5.3 CaCO3沉積與碳酸鹽旋迴
5.3.1 CaCO3含量的時空變化
5.3.2 碳酸鹽旋迴
5.4 表層海水溫度的變化
5.4.1 沖繩海槽北部
5.4.2 沖繩海槽中部
5.4.3 沖繩海槽南部
5.5 古氣候及環境演變事件
5.5.1 Heim4ch事件
5.5.2 YoungerDryas事件
5.5.3 末次冰期回暖事件
5.5.4 全新世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低值事件
5.5.5 末次冰消期表層水體的寬幅低值事件
5.6 18kaB.P.以來的底層水團演化
5.6.1 底棲有孔蟲特徵
5.6.2 底層水營養狀況與表層生產力
5.6.3 底層水含氧量與流通狀況
5.7 古環境變化的孢粉記錄
5.7.1 沖繩海槽北部
5.7.2 沖繩海槽中部
5.8 全新世環境演變的海洋記錄
5.8.1 沖繩海槽記錄的全新世氣候變化
5.8.1.1 海槽北部的記錄和SST估計結果
5.8.1.2 全新世氣候變化的總體趨勢
5.8.1.3 全新世的氣候波動事件
5.8.1.4 晚全新世的環境異常
5.8.1.5 全新世海槽南端的古生產力記錄與ITCZ位移
第6章 晚更新世以來黑潮流系的演化
6.1 現代黑潮流系
6.2 晚更新世以來黑潮主流軸的位移
6.3 末次盛冰期黑潮對海槽北部的影響
6.3.1 浮游有孔蟲與古水溫
6.3.2 放射蟲動物群
6.3.3 翼足類動物群
6.3.4 末次盛冰期黑潮影響沖繩海槽北部的可能途徑
6.4 末次冰消期以來黃東海暖流系統的演化
6.4.1 有孔蟲及其他記錄
6.4.2 末次冰消期黑潮影響的加強
6.4.3 早全新世的黑潮與現代對馬暖流的形成
6.4.4 中晚全新世現代東黃海暖流系統的形成與演化
第7章 晚更新世以來的火山活動及其環境效應
7.1 現代火山活動對氣候環境的影響
7.2 晚更新世以來的火山活動記錄
7.3 近150ka來火山活動的環境效應
參考文獻
前言
西太平洋邊緣海的形成是亞洲中新生代地質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它與隆升的青藏高原一起,構成了地球上獨特的構造格局,改變了東亞的自然景觀與資源配置。作為大陸和大洋的結合部和相互作用帶,邊緣海的環境演化歷史不僅有其區域性的特點,同時也受全球性共同規律的制約。中國東部大陸是通過淺水陸架及環繞陸架的半深海一衝繩海槽與大洋發生相互作用的,而歐美大陸主要是通過陸架直接與深水大洋發生相互作用。沖繩海槽作為西北太平洋的一個典型的邊緣海盆,它與相鄰海域既是陸地環境氣候的制約因素,又為陸地氣候變化提供連續記錄,其巨厚的沉積物記錄了眾多解析度較高的海洋環境演變信息,是放大了的地質信息庫。其中包括全球海平面與氣候變化、大洋環流路徑與能量的變化、海陸物質的交換、岩石圈變形、洋陸間構造上的相互作用等。沖繩海槽由於位於東亞大陸氣候變化的敏感地帶,是研究東亞古環境演化和古陸海相互作用,探討古大洋環流變化及對東亞季風驅動機制的最有利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