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沈西蒙](/img/1/1a0/nBnauM3X4ITM3cDM1cjM3YTOzUTM4MDNwYTM1UTNwAzMxAzL3IzLw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光榮歷程
![沈西蒙著霓虹燈下的哨兵](/img/1/7fc/nBnauM3X3cTO0MzM0gjM3YTOzUTM4MDNwYTM1UTNwAzMxAzL4IzL2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1938年春天,上海成為孤島,為適應戰時需要,“揚帆社”改名為“上海職業界救亡協會戰地服務團”。沈西蒙隨團到達溫州,在街頭演出揭露日軍暴行的《還我孩子》、《放下你的鞭子》等劇目,鼓舞人民的抗戰鬥志。為了宣傳抗日,沈西蒙創作了他的第一個劇本《好男要當兵》(與宋超合作),這個獨幕話劇批判了“好男不當兵”的錯誤思想,激勵民眾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去。該劇在街頭演出後,民眾反映強烈,《浙甌日報》副刊“展望”以八天的篇幅連載發表,這是他從事戲劇創作的開端。
戰地服務團在溫州宣傳、演出了半年,到1938年的秋天才離開溫州。大多數人隨團到皖南新四軍軍部。沈西蒙原本打算奔赴延安,路途被日軍切斷,輾轉來到了皖南雲嶺,與戰地服務團的戰友們重逢。沈西蒙參加了葉挺領導的新四軍,分配在軍教導隊總俱樂部當幹事,1後又調到戰地服務團戲劇組。1939年春天,陳毅司令來到皖南軍部,會見周恩來和勸說項英率部東進。為了歡迎周恩來,新四軍戰地服務團排練演出了陳白塵的四幕話劇《魔窟》,沈西蒙也參加了演出。演出結束後,陳毅熱情地動員大家到江南前線去。不久,戰地服務團全體團員在團長朱克靖的率領下奔赴江南前線。沈西蒙先是跟隨先遣隊到了蘇南,隨後又到了蘇北鹽城。“皖南事變”發生後,由劉少奇、陳毅奉命在鹽城重建新四軍軍部。1941年2月,新四軍軍部重建後,在劉少奇、陳毅的直接領導下創辦了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由胡服(劉少奇)任院長,邱東平任教導主任,沈西蒙任院部秘書兼戲劇幹事。後調新四軍一師服務團任戲劇部主任。
![沈西蒙](/img/6/58c/nBnauM3XwUDMyQTNwEjMzMzN0QTMwITOzEDMwADMwAjMwIzLxIzL2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1944年,抗日戰爭由相持進入反攻階段,毛主席及時地提出了學習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吸取歷史教訓。為配合整風學習,並迎接反攻大勝利的到來,蘇中區黨委決定將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搬上舞台,以李自成進京的教訓來教育廣大黨員幹部。蘇中公學的領導人夏征農親自掛帥,與吳天石、沈西蒙、沈亞威等同志一起研究歷史劇的主題,構思劇本。《甲申記》的主要執筆者是沈西蒙,正值盛年的沈西蒙執筆點墨,編織劇情,才思滾滾而來。1945年3月1日開始籌備《甲申記》的演出。兩個月後,5月4日,《甲申記》在固晉首演,轟動了整個蘇中地區,廣大軍民無不先睹為快。
期間還創作了一些報導劇:《鹽城之戰》、《花子街戰鬥》、《紅小鬼》等。《花子街戰鬥》寫的是陶勇司令與日軍南浦少將互遞戰書,約好在花子街較量,結果以南浦打敗丟一門平射炮而告終。陶勇大勝,得大炮一門,從此蘇中敵後建立了第一支炮兵隊伍。演出後頗受部隊指戰員的歡迎。在抗日戰爭中,沈西蒙不僅創作劇本,還寫了許多歌詞,如《堅持蘇中疆場》(沈亞威曲)、《打個勝仗哈哈笑》(沈亞威曲)、《江海謠》(石林曲)、《新四軍萬歲》(何士德曲)等。
1946年,沈西蒙調中國人民解放軍華中軍區文工團任團長。解放戰爭期間,又轉任第三野戰軍文工團總團副團長。1948年第一次打開封時,沈西蒙下陶勇縱隊體驗生活。到了城牆腳下,戰鬥十分激烈,師政治部主任陳茂輝有意讓他寫一個宣傳共產黨城市政策的戲。於是沈西蒙蹲在城牆根下的掩體內,在敵機槍炮的呼嘯聲中,用了兩三個鐘頭寫出廣場小歌劇《買賣公平》,由何仿(女)配曲。第二天拂曉便由肖克木、梁泉扮演在開封街頭演開了。劇本主要寫我軍戰士在新解放區執行買賣公平政策的故事。開封老百姓們紛紛稱讚這個戲演得好,演得及時。
1949年,全國解放後,沈西蒙先任華東軍區兼第三野戰軍宣傳部文藝科科長,後任華東軍區解放軍藝術劇院(設在南京)院長。1950年全國普天同慶,人們日夜沉浸在歌舞歡樂之中,沈陷入了沉思:勝利得之何易?由此想起毛主席的軍事思想——大踏步前進、大踏步後退,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沈西蒙開始創作大型話劇《戰線》,1951年完成,並由華東軍區解放軍藝術劇院於南京大華影劇院演出。這個劇本歌頌了人民,人民戰爭和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受到廣大指戰員的歡迎,後改編成電影《南征北戰》,成為建國以來優秀的影片之一。
1954年,沈西蒙創作了五幕七場話劇《楊根思》。這個劇本的素材是1951年沈西蒙去朝鮮慰問志願軍時採訪所得。1954年開始寫作,他想嘗試一下在舞台上直接表現戰爭的可能性和傳記性戲劇的創作方法。這個戲曾參加1956年第一屆全國話劇會演,獲劇本創作二等獎,導演二等獎和演出一等獎。
1956年,沈西蒙調任南京軍區文化部副部長,後又任部長。1960年,上海警備區司令王必成要他寫好八連的戲,沈西蒙就背起了背包,到好八連當兵。年過40的沈西蒙跟戰士們同吃、同住、同勞動,體會好八連戰士拒腐蝕,永不沾的思想境界。深厚的生活體驗,使他產生了創作的靈感,沈西蒙執筆寫出了《霓虹燈下的哨兵》這部優秀的話劇。1962年,《霓》劇寫出初稿,在上海、南京演出,徵求意見。1963年,周恩來總理邀請前線話劇團去北京演出,毛主席、周總理給予很高的評價。《霓虹燈下的哨兵》是沈西蒙戲劇創作的一個高峰,也是六十年代前期話劇創作的代表性劇目。當時,全國各地紛紛上演,各報競相評論,全國一片紅。
《霓虹燈下的哨兵》1963年在《解放軍文藝》和《劇本》雜誌上先後發表,1964年改編拍成電影,在全國各地放映,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可是1966年3月,沈西蒙去北京參加全軍文藝創作會議後回到南京,卻成了“文藝黑線”的代表人物。在十年內亂中,戴上了“走資派”、“文藝黑線在南京軍區的代理人”、“修正主義分子”、“三反分子”、“叛徒”等帽子,倍受迫害打擊。直到鄧小平同志重新主持工作,才正式解放,並恢復南京軍區文化部部長的職務。
粉碎“四人幫”之後,沈西蒙依依惜別了他戰鬥、生活了近三十年的南京,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兼任總政文工團團長。之後不久,在他的請求下,又調任上海警備區副政委,回到了他創作《霓虹燈下的哨兵》的生活基地。
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沈西蒙已是古稀之年,他仍不服老,自稱前線話劇團的榮譽團員。1988年他以南京夫子廟為背景,創作了話劇《秦淮麗人》,塑造了一批生動的人物形象。經過近十年的打磨,前線話劇團於1996年演出此劇,獲得好評。
相關報導
前南京軍區文化部長、總政文化部副部長、上海警備區副政委、著名編劇沈西蒙28日16時因心臟病在上海去世,享年87歲。沈西蒙曾創作許多優秀劇作,其中包括《霓虹燈下的哨兵》、《南征北戰》等。離休後他筆耕不輟,創作了表現部隊生活的小說《山外有山天外天》。
聽到沈老辭世的訊息,電影《霓虹燈下的哨兵》中趙大大的扮演者、老藝術家袁岳說:“當年《霓虹燈下的哨兵》非常成功,周總理請主創人員吃飯。那時候陳毅元帥就很高興地對沈西蒙說,你什麼時候寫個《霓虹燈下的哨兵2》,我就請你們吃飯。可能因為身體原因和題材問題,《霓虹燈下的哨兵2》一直沒有問世,這可能是他最大的遺憾。但是這也說明沈西蒙對藝術的執著程度,不能超越就不隨便動筆,這種精神現在極其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