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丘縣槐店清真寺

沈丘縣槐店清真寺

店清真寺,原名至元寺,近稱老寺。座落在今河南省沈丘縣槐店鎮東關,這裡居住著回族民眾八千餘人。據《沈丘縣誌》記載:該寺始建於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年),由被忽必烈強徵到中原來的波斯人阿力所建、距今已有72O年的歷史.據《古碑》敘述它是豫東建起的第一座“麥斯吉德”教坊。槐店鎮原名槐坊店,明弘治以前稱襪陵鎮,為古項城縣城。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年),陷河,城廢。株陵鎮南遷。明弘治十年(1497年)該處劃歸沈丘縣,同邊隅地帶。明嘉靖三年(1524年)修寺一次。後因西北回民的遷人,眾多老捐資擴建寺院,至明末崇幀兵與李自成兵交戰時,道兵資。到清世祖順治十年(1653年)、經山西洪洞遷人的穆斯林增多,以李、馬、龐、海、劉姓為主,散居槐店及附近,建三十餘村落,多以經商耕田為業,從此槐店市井開始繁榮。後經馬氏先祖馬輝(字敬昌)倡導重修清真寺,至馬輝四世孫馬延進,前後五十載之苦辛,於清康熙四十二年(17O3年)完工,建築格式獨樹一幟,其規模在豫東數縣是絕無僅有的一坊大寺。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沈丘縣槐店清真寺
地址:河南省沈丘縣槐店鎮東關
郵編:456300
現任教長:李道全

清真寺簡介

槐店清真寺,原名至元寺,近稱老寺。座落在今河南省沈丘縣槐店鎮東關,這裡居住著回族民眾八千餘人。據《沈丘縣誌》記載:該寺始建於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年),由被忽必烈強徵到中原來的波斯人阿力所建、距今已有72O年的歷史.據《古碑》敘述它是豫東建起的第一座“麥斯吉德”教坊。槐店鎮原名槐坊店,明弘治以前稱襪陵鎮,為古項城縣城。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年),陷河,城廢。株陵鎮南遷。明弘治十年(1497年)該處劃歸沈丘縣,同邊隅地帶。明嘉靖三年(1524年)修寺一次。後因西北回民的遷人,眾多老捐資擴建寺院,至明末崇幀兵與李自成兵交戰時,道兵資。到清世祖順治十年(1653年)、經山西洪洞遷入的穆斯林增多,以李、馬、龐、海、劉姓為主,散居槐店及附近,建三十餘村落,多以經商耕田為業,從此槐店市井開始繁榮。後經馬氏先祖馬輝(字敬昌)倡導重修清真寺,至馬輝四世孫馬延進,前後五十載之苦辛,於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完工,建築格式獨樹一幟,其規模在豫東數縣是絕無僅有的一坊大寺。清真寺坐西向東,占地面積:南北長110米,東西寬81米,共13.5畝。建築面積為3000平方米。

清真寺布局

該寺於中國宮殿式古典建築.主體建築分正門、過殿、禮拜殿、望月樓、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女殿、講經堂、阿訇住房、沐浴房,對稱排列兩側。寺北院有園林。整座寺院總計房舍63間,是取與穆罕默德聖人壽數相同之意。寺內建築物上多有中國古建築吻獸裝飾,而其形狀則以花卉圖案組成,有遠看是首,近觀是花之感.正門為牌樓形式,門兩旁立一對青石獅,雄壯成武。兩側為南北便門。正門上額由康熙年間進士馬朝軒書:“清真寺”回一塊。南北便門上各書:“周中規”、“折中矩”,意為陶冶回民性情,躬行規矩,以求靜心美德。大門裡靠南北牆處,立有古碑共十三通,計:元碑一通,明碑兩通,清碑八通,民國碑一通,記載各代寺史.過殿三間,中為廊亭,雕樑畫棟,甚為雅觀。過股正中上懸匾,為明代巡撫使巴圖魯·哈速魯題:“道源無極”。講經堂排列在禮拜殿正門外兩側,南北各三間,為長廊出檐廂房式建築,南講經堂懸匾:“德步桑林”,北講堂懸匾:“功補造化”,為清光緒二年(1876年)伊瑪本杜寬所題。北講經堂正廳上有匾一方,為清嘉慶六年(1801年)河南巡撫牛鑒所題:“明經堂”。禮拜殿有卷棚、殿廳、套房、耳房、望月樓,渾然一體,建築面積9O0平方米。經大殿北迴旋梯登望月樓,樓高三層,頂層為宣禮閣,從這裡可以烏瞰小鎮全景.樓頂挑角飛檐,上綠色琉璃瓦,挑角上有風鈴,樓頂上有新月標誌。殿廳內有十二根紅漆頂柱,下鋪地巡板,整座殿堂可容納一千人做聚禮。禮拜殿中央掛經漢匾兩塊,中文匾書“道速獨一”,為清廷衛侍馬延襄所贈;阿文匾用庫法體書“台思迷”,意為:奉普想特慈安拉之名。殿前兩個明柱上刻有清康熙年間中原書法名家李潤科親書對聯一幅,上聯是:“獄海火烈要是慾火點捻”;下聯是:“考賽水甜究從德水發源”。殿廳南山牆懸掛民國三年明遠學校校長李遇春書:“感贊真慈”條幅。拜殿正門上懸匾:“事有真宰”。1966年“文革”中清真寺被砸,寺內經書被付之一炬。古傳文物被搶,十三通古碑和一對青石獅被砸成碎石,後被人拉走建房。1968年清真寺改造成化工廠,大殿被燒鹼腐蝕,望月樓拆了當煙囪。到1980年重修時,該寺殘垣斷壁,幾成一片廢墟。1980年清真寺經上級批准開放,穆斯林民眾先後向清真寺捐獻五萬多元人民幣,使清真寺部分建築得到整修。禮拜殿、卷棚、南北講經堂,女殿巳恢復使用,穆斯林們到寺內沐浴、禮拜。寺內現有阿訇4人。清真寺還成立了理事會,實行民主管理。

阿訇簡介

現任的住寺阿旬李道全,被選為沈丘縣政協副主席,他還是中國伊協第四屆、第五屆的代表。1983年以來,每逢開齋節,縣委、縣政府的領導都要前來慶賀,與穆斯林民眾一道共度佳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