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沁園春
我生不辰 ,逢此百罹 ,況乎亂離。奈 惡因緣 到,不夫不主 ,被擒捉去,為妾為妻。父母公姑 ,弟兄姊妹,流落不知東與西。心中事,把家書寫下,分付伊 誰?
越人 北向燕支 ,回首望、雁峰 天一涯。奈翠鬟雲軟,笠兒 怎帶 。柳腰春細,馬性難騎。缺月疏桐,淡煙衰草,對此如何不淚垂!君知否?我生於何處,死亦魂歸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沁園春:詞牌名,又名“東仙”“壽星明”“洞庭春色”等。雙調,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韻;後段十二句,五平韻。
⑵不辰:不是時候。
⑶罹(lí):苦難。
⑷奈:奈何。
⑸因緣:命運。
⑹不夫不主:沒有丈夫,失去了依靠。
⑺公姑:公婆,舊時兒媳稱丈夫的父母。
⑻伊:助詞,無意義。
⑼越人:指浙江一帶的人。
⑽燕支:即燕支山,也作“焉支”。在匈奴境內,產燕支草,故名。
⑾雁峰:即雁盪山,在浙江省東南部。
⑿笠(lì)兒:用竹篾或棕皮等編成的遮陽擋雨的帽子。
⒀帶:同“戴”。
⒁死亦魂歸:死後魂魄也要回歸祖國。
白話譯文
我生的不是時候,逢到了各種災難、憂患,更何況於亂離之世。亡國喪夫,被敵擒掠,迫為人妾;父母、公婆、兄弟、姊妹均流落他鄉,不知所往。心裡的苦痛,都寫在了家書里,但是家書又可以寄給誰呢?
被掠後日夜向燕山一帶進發,而一天一天離故鄉遠了。鬆軟的頭髮怎能戴堅硬的竹帽,瘦弱的身腰又怎能騎那難馴的烈馬。彎彎月亮掛在梧桐樹梢,荒草連綿,面對這樣的荒景怎能不流淚!你可知道?我生在哪裡,死後就要回到哪裡去。
創作背景
據《梅磵詩話》(卷下)記載:“近丁丑歲(1277年),有過軍挾一婦人,經從長興和平酒庫前,題一詞。詞名《沁園春》,後書雁峰劉氏題。語意慷婉,見者為之傷心,可與蔣氏(指蔣興祖女)詞並傳。”可見這首詞作於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是作者為抒發南宋滅亡後被擄北去的痛苦而作的。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開頭“我生不辰”三句,以直抒胸臆的手法,直陳了自己的不幸遭遇。說我生的不是時候,逢到了各種災難、憂患,更何況於亂離之世。“我生不辰”引《詩經·大雅·桑柔》“我生不辰,逢天?(厚)怒”的原句,“逢此百罹”引《詩經·王風·免爰》“我生之後,逢此百罹”的原句,由此可見詞人詩學源遠。“奈惡因緣到”以下七句,是具體敘述自己的不幸:亡國喪夫,被敵擒掠,迫為人妾;父母、公婆、兄弟、姊妹均流落他鄉,不知所往。這平實無華的詞語,如泣如訴為讀者畫出了一幅流亡圖。“奈”為一字領,統領以下七句。“心中事”三句,直抒當時情懷,盼望寫一封家書寄給親人,然而親人已“流落不知東與西”,這家信縱然寫成,但沒有收信人。這樸實之語,勾畫了“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十五從軍征》)的淒涼境界。
下闋主要寫日後的遭遇與思鄉愛國之情。“越人北向燕支”三句,說自己被掠北方,而且想像將要發往遙遠的燕支山下,那時回首南望,家鄉的燕峰就在“天一涯”了。“奈翠鬟雲軟”四句,以“奈”字統領,仍是想像日後生活。奈何自己是個梳雲鬟、風擺柳似的宋朝弱女子,不能像剽悍的胡人那樣騎飛馬、戴笠帽過放牧生活。“柳腰春細”形容女子腰細如柳,弱不禁風。這四句是扇面對,即兩句對兩句。富有一種音律整齊的美感。“缺月疏桐”三句,是借淒涼荒蕪之景來抒傷痛之情。“缺月疏桐”用蘇軾《卜運算元》:“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的詞意,極力渲染淒清寂靜的境界。“淡煙衰草”描繪眼前一片荒蕪景象,從而托出亡國喪家之悲。結句“君知否?我生於何處,死亦魂歸”採用一問一答的方法,表達了自己魂歸故鄉的耿耿忠心。
這首詞特色之一,是引《詩經》、蘇詞成句活脫自如,並與樸實無華的口語糅於一體,形成了亦俗亦雅的獨特風格。特色之二,是將記敘、描寫、議論、抒情四種表達方式熔為一爐。“缺月疏桐,淡煙衰草”的景物描寫起了以景托情的作用;“父母公姑,弟兄姊妹,流落不知東與西”的敘述,勾出了一幅“流亡圖”。“我生不辰,逢此百罹,況乎亂離”的議論,深刻地揭示了時代的災難。“對此如何不淚垂?我生何處,死亦魂歸”的直抒胸臆,表達了強烈的家國之悲,感人肺腑。
名家點評
吉林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主任喻朝剛《宋詞觀止》:“這首詞語言樸實,明白如話,完全不假雕飾。結拍兩句‘我生於何處,死亦魂歸’,是發自作者肺腑的誓言,具有動人心魄的藝術感染力。”
作者簡介
雁峰劉氏,其人不詳。宋朝末年,近丁丑歲(1277年)時,被元兵擄去,題詞於長興和平酒庫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