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西鑼鼓

汾西鑼鼓

榮譽獎項1988年以團柏鄉為代表的汾西縣威風鑼鼓隊參加臨汾地區龍年藝術節表演獲第一名。 1989年汾西鑼鼓在京參加“建國五十周年天安門表演。 1991年汾西鑼鼓參加山西省民間鑼鼓大賽獲金杯獎。

基本簡介

汾西鑼鼓,在古代主要用於慶典祭祀、廟會活動。後來逐漸演變成為歡慶節日、喜慶豐收的文娛形式。在民間春節期間,大年一過從正月初一開始,各村的鑼鼓隊便組織起來開始活動,元宵社火節達到高潮,幾乎每年各鄉鎮都要組織幾班到縣城參加表演。這種表演是超出一般意義上的表演,在各大鑼鼓隊竟相表演中,表演就轉化成了一種比賽。鑼鼓聲節奏越來越強,聲音越來越大,單從鼓者那投入的表情中就可以感受到威風之氣。

發展演變

威風鑼鼓特定樂器有瓮鼓、板鼓、鑼、鐃、鈸五種。汾西縣的威風鑼鼓形成年代不詳,普及於明代,興盛於清代民國初期。1938年日本侵略者占領縣城後,禁止民間敲鑼鼓,要敲需經日偽當局批准方可,威風鑼鼓一度衰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安居樂業,威風鑼鼓再度興旺,進入鼎盛時期。據民間文藝普查資料,建國初期,全縣有威風鑼鼓隊230餘家,威風鑼鼓愛好者6000餘人;1981年,有威風鑼鼓隊83家,鑼鼓愛好者8000餘人;1991年,有威風鑼鼓43家,鑼鼓愛好者近萬人。汾西縣因為鑼鼓曲牌豐富,音域廣闊,加之地理條件封閉,較多地保留了古代威風鑼鼓粗獷奔放風格,故深受民眾偏愛,其經典曲牌和表演絕技被省內外廣泛移植,流傳海外。

表演形式

汾西縣的威風鑼鼓最早因社日祭祀土神及求神祈雨而興盛,後來發展為民間社火和喜慶節日壓軸民間藝術表演節目。舊時威風鑼鼓隊規模較小,一般14人一隊,稱為一堂。2人擊鼓,2人持鐃,2人持鈸,8人敲鑼,因用鑼八面,所以又稱“八面威風”。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1988年以來,經過發掘整理,改革創新,演出陣容日趨龐大,少則百人,多則三、四百人。威風鑼鼓隊一般由炮隊、門旗、龍旗、樂隊組成,表演技巧有鼓技、鑼花、鐃花、鈸花、槌花及整體佇列造形等。並因地域不同有南河、北河、南山、西山多種表演流派。

榮譽獎項


1988年以團柏鄉為代表的汾西縣威風鑼鼓隊參加臨汾地區
龍年藝術節表演獲第一名。
1989年汾西鑼鼓在京參加“建國五十周年天安門表演。同年參加山西省民間藝術節演出獲金杯獎。1989年6月10日《山西日報》海外版專題介紹了汾西威風鑼鼓。9月赴京參加建國40周年專題節目《我愛你,中國》錄像。
1990年汾西鑼鼓參加在北京舉辦的“第十一屆亞運會“開幕式表演。
1991年汾西鑼鼓參加山西省民間鑼鼓大賽獲金杯獎。團柏鄉著名鼓手張曉鳴載人《中國民間名人錄》一書。
2010年6月汾西鑼鼓作為山西省唯一一支鑼鼓代表隊赴京參加首屆農民藝術節開幕式表演。2012年汾西鑼鼓在山西省首屆鼓樂鼓舞精品邀請賽上再獲金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