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民間藝人說書古已有之,襄汾縣“汾城琴書”便是其中一種,它融合了蒲劇和眉戶劇的精華,說唱內容來源於民間,涉及農民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受當地民眾喜愛。
在說唱領域裡,各種形式的“琴書”曾在全國各地流行,“汾城琴書”算是後起之秀。
現狀
如今,“汾城琴書”瀕臨失傳。
改革開放後,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種新事物不斷湧現,琴書不再吃香,不少“汾城琴書”藝人先後轉行。
“汾城琴書”中的大部分都是對口段子,沒人配合不行。
表演形式
“汾城琴書”除了擁有生、旦、淨、末、醜等角色,還需要揚琴、板胡、二胡、笛子等樂器伴奏,但表演人數最多時也只有5個人,藝人得邊演角色邊彈樂器伴奏,這就要求藝人吹拉彈唱樣樣精通。
傳人
在其誕生的一百多年時間裡,僅有十多個傳人,張小安成為如今在世的最後一個傳人。
作為“汾城琴書”在世的惟一傳人,襄汾縣七十多歲的盲藝人張小安除了精熟十餘種民間傳統樂器外,對數百首曾經廣為傳唱的“汾城琴書”詞曲更是爛熟於心。
為了拯救這項瀕臨失傳的傳統民間藝術,由張小安老人口述,其兒子兒媳記錄和摯友整理的5萬餘字的“汾城琴書”書詞已經成稿,即將出版發行。
為了學習各種樂器,記熟台詞,張小安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學習、練詞,晚上也要學到很晚。1961年,張小安以優異的成績出師,憑藉高超的技藝在當地紅極一時。當時,電視機還是個稀罕物,尤其是在農村。
汾城琴書傳人的先後去世和改行,給了張小安很大的打擊。他無奈地告訴記者,琴書已經很久沒有人唱了。“汾城琴書”的傳承,成了他的一塊心病,尤其是兩年前,他看東西越來越模糊,加上心裡著急,如今已完全失明,什麼都看不見了。
汾城琴書傳人的先後去世和改行,給了張小安很大的打擊。他無奈地告訴記者,琴書已經很久沒有人唱了。“汾城琴書”的傳承,成了他的一塊心病,尤其是兩年前,他看東西越來越模糊,加上心裡著急,如今已完全失明,什麼都看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