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生產

汽車生產

20世紀以來,世界汽車年產量先以幾千輛、幾萬輛計,後以千萬輛計,至1978年已達到4249萬輛左右。世界汽車工業的發展大致上經歷了4個階段。

汽車產量

20世紀以來,世界汽車年產量先以幾千輛、幾萬輛計,後以千萬輛計,至1978年已達到4249萬輛左右。汽車工業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製造工業。80年代,世界上20個最大的工業企業中有6個是汽車製造公司。1980年,全世界汽車保有量約為3.35億輛,其中轎車為2.65億輛,貨運汽車和客車為7000萬輛。汽車的生產和使用,涉及的面很廣。70年代,世界上20多家規模最大的汽車公司約有職工500萬人,與汽車有關的職工,如駕駛員、修理技工、推銷員和加油站職工等,約有2500萬人。美國在60年代,如包括公路運輸系統和石油、橡膠等企業的職工在內,則全國每7個職工中即有1人與汽車有關,1/6的企業與汽車的製造、銷售、服務和使用有關。70年代生產的鋼帶的36%、冷軋鋼板的44%、鉛的43%、鋅的61%和合成橡膠的62%,都用於汽車的生產和維修。日本國民經濟總收入的 1/7與汽車有關。美、英、法、聯邦德國、日、意和加拿大等 7國,在1978年生產的汽車約為3500萬輛。

發展階段

汽車工業發展簡史世界汽車工業的發展大致上經歷了4個階段。

開創階段

開創階段19世紀80年代,德國首先製成有實用價值的汽車(轎車)。由於當時巴黎有寬闊的道路和奢華的社會風氣,汽車工業在法國最先得到發展。後來,在歐洲和美國出現過上千家作坊式的汽車製造廠,生產過3000種以上的車型。但早期的汽車有華麗的裝飾,又分散在許多小廠小批生產,成本很高,售價昂貴,銷售量增加很慢。許多小廠因此關閉,只有一些生產過馬車、腳踏車、縫紉機和煤氣機等產品的廠家還能繼續進行小批量生產。1905年美國渥爾茨汽車公司年產商品汽車為6500輛,這是當時年產量最大的一家公司。

發展階段

發展階段20世紀初,美國人H.福特認為,汽車應該去掉不必要的裝飾,簡化機構,他採用薄利多銷的經營方針,大幅度降低售價,使汽車從富人的奢侈品變成一般人的實用的交通工具,以擴大銷售量。他還主張減少車型,集中生產單一車型,並採用大量生產的方式。1907年,他推行了在輕武器、鐘錶等工業行之有效的零件標準化和互換性的加工方法和技術管理措施。1908年,他又將簡樸無華、簡單實用、易於維修的 T型轎車投入市場,取得很大成功。到1909年底,T型轎車銷售量已達15萬輛。1913年,福特首先建立汽車的流水裝配線,改變汽車製造的整個生產過程,實行計畫生產、同步生產和連續生產。這種大量生產技術使成本進一步降低,從而引起再一輪的降價,進一步擴大銷售量,採用適合於更大批量生產的先進技術,進一步加快資金的周轉。1923年,他的汽車銷售量將近 200萬輛。1908~1927年間共生產 T型轎車1500萬輛。當時福特汽車公司生產的汽車數量幾乎占世界產量的一半。 T型轎車對汽車和汽車工業的發展,對機械工業和大量生產技術曾發生過重大的影響。在這期間,汽車工業成為機械製造工業中的最大部門,大量生產技術得以在機械工業中紮根,並得到推廣和發展。

福特的成功促使美國和歐洲的汽車公司陸續改變汽車設計,採用大量生產技術,降低成本和售價,從而擴大了銷路。1929年,美國汽車的年產量為 500萬輛,英、法、德等國的年產量也都接近20~30萬輛。在汽車大發展的這一時期,許多中小汽車製造企業由於缺乏資金,不能採用先進的大量生產方式,產量低而售價高,陸續被淘汰或兼併。到1930年初,美國僅剩下44家汽車製造公司,歐洲的汽車製造公司也從90家減少到41家。在這一時期,美國的通用汽車公司和福特汽車公司開始在歐洲建廠或購買汽車廠,形成為跨國公司。

壟斷階段

壟斷階段30年代初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使汽車生產受到打擊。但在30年代中期,汽車工業先於其他機械工業恢復並有所發展,而且有不少中小汽車製造公司破產或被合併,在幾個主要汽車生產國中,都出現了大公司壟斷的局面。美國的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三家大公司生產的轎車,約占美國市場的70%以上,世界市場的30%以上。法國的雷諾、別儒和雪鐵龍 3家公司,德國的賓士、曼恩和奧佩爾 3家公司,英國的奧斯汀、摩立斯和標準3家公司,以及義大利的菲亞特公司都在本國的汽車工業中居於壟斷地位,並占有一定的國際市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各國的汽車工業都投入到本國的戰時生產中,民用汽車生產處於停滯狀態。

高速增長階段

第二次大發展和市場的重新分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各國汽車工業先後恢復起來,繼而轉入大發展。全世界汽車的年產量從1950年的1058萬輛增加到1978年的4249萬輛。1982年,由於經濟衰退降到3673萬輛。從50年代起,除聯邦德國、英國、法國等國已恢復原來就很發達的汽車工業外,蘇聯、捷克斯洛伐克等國汽車工業也已逐步恢復。日本、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亞和西班牙等國的汽車工業紛紛引進技術,從裝配到製造,發展迅速,出現了新的競爭局面。美國由於各公司主要注意生產大型轎車,忽視產品更新,在世界汽車市場上的地位下降,其汽車產量占世界產量的比例從1950年的75.68%降到1982年的19.02%,而西歐和日本的汽車工業卻在迅速恢復和發展。在這一階段中,汽車生產在所有生產國都有繼續和加快集中的趨勢。

日本的汽車工業,從50年代起發展很快。日本政府對進口汽車徵收高關稅,以保護本國的汽車工業,將汽車零件的生產列為重點扶植對象,使汽車零件工業得以迅速發展,建立了汽車工業的牢固基礎。特別是生產耗油量小的緊湊型轎車的方針,使日本的汽車年產量由1950年的3萬多輛增加到1982年的1073萬輛,超過了美國,占世界產量的 29.23%。日本的汽車公司進行市場和技術預測、組織零部件的專業化生產、採取全面質量管理等措施,促進了勞動生產率提高、成本降低而且質量較好。他們對管理工作的改革取得了成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60年代以後,各國陸續降低汽車的進口稅率,減少進出口的障礙。1969年,日本出口的汽車占總產量的10.4%,1982年增至52.09%。在這一階段,跨國公司發展很快。這兩個因素促進了統一的國際汽車市場的形成。由於客車和貨運汽車的用途不斷擴大,產量繼續增加,這兩種汽車就成為汽車生產國的主要出口產品之一。1982年,日本的客、貨車產量為 385萬輛,占汽車總產量的35.88%,其中有47.38%出口。

隨著石油價格上漲,日本和聯邦德國生產的緊湊型轎車暢銷,美國的大型轎車失去了大部分國外市場和一部分國內市場,造成市場重新分配的局面。

從50年代後期起,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對進口整車征以重稅的同時,降低汽車散裝件的進口稅,鼓勵外國在國內建立汽車總裝廠,再逐步提高汽車零部件的自製率,直至國內能自制汽車。如西班牙於1956年利用舊飛機廠建立貨車廠,1959年在零件裝配的基礎上建立轎車廠,1982年的汽車年產量已達107萬輛。巴西於60年代初,從開設歐洲的汽車公司的裝配廠開始,70年代初已發展到本國製造汽車,1982年產量已達到86萬輛。

100年的汽車工業史表明,汽車工業的發展,是由技術、社會需要和管理水平 3個因素決定的。由於大量生產,汽車成本一再降低。在主要生產國家中,普通轎車的價格已從職工一年的收入降到年收入的1/3。

中國汽車發展

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1949年以前,中國僅試製過汽車,沒有正式的汽車製造廠,所用汽車由美、德、英等國進口。為數不多的汽車配件廠生產的板簧、活塞等配件的數量尚不敷維修之用。中國完整的汽車製造工業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建立的。1953年開始建設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1956年7月生產出第一輛載重量為4噸的貨車。從1958年起,有些汽車配件廠、修理廠開始製造汽車、以後一部分工廠逐漸擴大,形成南京、濟南、北京和上海4箇中等規模的汽車廠,並建立了一小批中等規模的零部件專業化工廠。60年代又建立了四川、陝西兩個重型汽車廠和位於湖北省的第二汽車製造廠(圖為第二汽車製造廠發動機裝配自動線)。這些工廠每年共能生產汽車20餘萬輛。品種包括兩種轎車、載重量為2~15噸的貨車、載重量為 20、32、68和100噸的工礦自卸車、各型客車、牽引汽車、越野汽車和專用汽車(見彩圖)。基本車型齊備,但專用汽車的車型較少,輕型和重型貨車的生產能力不足,還不能滿足各方面的需要。這一情況又影響汽車工業本身的發展。中國汽車工業發展過程中,由於首先希望滿足對汽車數量的要求,沒有有規劃地發展零部件的專業化生產工廠,而分散地建立了很多獨立的、基本是全能的中、小型工廠。中國汽車工業的主體是按產品類型劃分的綜合性工廠,這些工廠自製零件率達70%左右。因此,汽車的成本高、品種少,改換新車型的過程較慢,80年代以來正向專業化生產發展。1982年成立中國汽車工業公司,按專業化協作,改組原有汽車製造廠,以骨幹汽車廠和專業配件廠為基礎,建立了六個聯營公司、一個汽車零部件聯營公司和一個銷售服務公司,根據合理分工,各有側重又適當交叉的原則,規劃各聯營公司的產品和服務的範圍。

汽車生產 汽車生產

新汽車的研發

新汽車的發展研究和生產準備汽車的結構複雜,多數汽車是大量生產的產品。如果汽車生產後在複雜的使用條件下發現早期損壞或不適應使用要求,就會造成用戶和製造廠的巨大損失。因此,20年代以後,逐漸總結經驗,形成產品投入生產前的設計定型程式和生產準備工作程式。

發展研究發展產品之前先經過技術預測和市場預測,確定發展方向,然後按照技術經濟分析的結果和零部件的系列,選定產品的主要參數和結構方案。設計完成後,試製樣車,進行定型性試驗(見汽車試驗)。

生產準備經過試驗定型的汽車,在投入生產前需要對工藝、設備和工藝裝備(工具、夾具、模具和量具等)進行準備工作。只有一些小批量生產的重型汽車和專用汽車,才不需要工作量很大的生產準備。大量生產的汽車,工藝裝備係數(每個零件所需工藝裝備的平均數量)往往達5~6,總的製造工時達數百萬。在主要的汽車生產國家中,工藝裝備都由專業化的工廠製造,汽車廠只提出定型的產品圖紙和生產綱領。這些專業工廠可以在很短時間內 (1年左右)配齊工藝裝備和專用設備,因此汽車生產廠更換車型比較容易。

轎車由於競爭激烈,幾乎每年都要改動外形,主要部件如發動機等往往隔數年更換一次型式。雖然有可能迅速更換車型,但各公司考慮經濟效益,大多採用逐步改換車型的辦法,只有在十分迫切的情況下才發展全新結構的車型。

在專業化協作的生產體系下,汽車生產廠的發展研究和更換車型需要得到各行業、各工廠的配合和支持。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汽車工業才得以不斷進步並保持在機械行業中的技術上的領先地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