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汽車的大工業生產方式發生過三個轉變:生產流水線方式,汽車平台式生產,“模組化”生產方式
生產方式
20世紀初,福特公司在製造T型車時創造出影響整個世界工業的生產工藝——生產流水線,大幅度降低了生產周期和成本,同時也降低了售價。流水線方式作為汽車生產的主流方式一直延續到80年代。
平台式生產
隨著科技進步和市場的變化,一個型號的產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大批量生產方式逐漸變得不能適應競爭。在80年代,產生了一種稱為“汽車平台”的概念,“汽車平台”是由汽車製造廠商設計的,幾個車型共用的產品平台。汽車平台與車輛的基本結構相關,出自於同一平台的不同車輛具有相同的結構要素,例如車門立柱、翼子板、車頂輪廓等。同一平台的車型的軸距一般情況下是相同的,同時一些配件是通用的。有時候很多種不同品牌的車在一個平台,而同一品牌的不同年度車型反而不在一個平台(比如寶來與現在的新寶來就不在一個平台)。
“模組化”生產
在“模組化”生產方式下,汽車技術創新的重心在零部件方面,零部件要超前發展,並參與汽車廠商的產品設計。例如德爾福系統公司相繼推出了座艙、接口盤制動、車門、前端、集成空氣/燃油等模組。而汽車廠商方面則以全球範圍作為空間,進行汽車模組的選擇和匹配設計,最佳化汽車設計方案,將汽車裝配生產線上的部分裝配勞動轉移到裝配生產線以外的地方去進行。採用“模組化”生產方式有利於提高汽車零部件的品種、質量和自動化水平,提高汽車的裝配質量,並縮短汽車的生產周期。幾個自主品牌包括通用的凱越等其實走的就是這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