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工程手冊

汽車工程手冊

《汽車工程手冊》中文第1、2版是由東風汽車工程研究院顧柏良等一批汽車方面的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翻譯的。無論是內容還是翻譯質量都得到國內讀者的首肯與好評,至今已印刷多次。該手冊在推動我國汽車行業及相關領域的發展、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起了不小的作用。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作者:德國BOSCH公司 (作者), 魏春源 (譯者)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第3版 (2009年4月1日)

平裝: 1208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564021764, 9787564021764

條形碼: 9787564021764

產品尺寸及重量: 22.8 x 17 x 4.4 cm ; 1.2 Kg

內容簡介

《汽車工程手冊》中文第2版譯自2000年的英文第5版(中文第2版在2004年1月出版),至今已過去8年。相應的德文版也從第22版到目前的第26版。在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上幾經更新、修訂、補充。手冊頁數也從960頁擴大到近1200頁。根據BOSCH公司的建議,為加快中文版的出版進度、進一步提高譯文的準確度,加速跟上汽車工業和相關領域科學技術的發展步伐,《汽車工程手冊》中文第3版直接譯自2007年1月出版的德文“汽車工程手冊(Kraftfahrtechnisches Taschenbuch)”第26版。該版正值1932年的第1版出版75周年。

《汽車工程手冊》的出版史是世界汽車工業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縮影與佐證。手冊的信息量從原先的96頁擴展到近1200頁。世界上很少有這樣的一本手冊或工具書延續如此長的時間,再版20多次。作為大眾消費品的汽車在技術的綜合性、先進性、創新性上是獨一無二的。除汽車本身獨特的魅力外,它對世界、對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環境、資源,甚至社會政治都有深刻的影響。汽車其實是行駛在廣袤的時空隧道上的一種產品。

《汽車工程手冊》涵蓋了力學、機械、材料、聲、光、電、物理學、數學、計算機、自動控制、信息技術等基礎學科和新興學科群。先進的電子技術滲透到傳統的汽車中,使它變得更有“靈氣”、更有“個性”。它使多年前的幻想變成現實。汽車的未來到底是什麼樣,無法精確預見,但仍將發展,反映汽車發展的《汽車工程手冊》也將相伴左右,這是歷史,也是未來,值得我們期待。

《汽車工程手冊》是一本可以信賴的工具書。多而不雜、簡而不泛、數據可信、內容豐富。目前已用11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出版發行。

適用人群

本書適用於:在實踐和培訓中的汽車工程師、系統工程師;立法、行政機關、協會、監控、保險方面的專業人員;以汽車工程為重點的高等學校和高等工業學校教授、講師;專業記者;對汽車製造感興趣的專業人員的技術傳播者;汽車後市場相關專業中的技術人員、教師和技工學校學生。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魏春源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12

(汽車先進技術譯叢)

ISBN 978-7-111-36752-9

Ⅰ ①汽…Ⅱ?①布…②魏…Ⅲ ①汽車工程-技術

手冊Ⅳ ①U46 62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1)第257491號

策劃編輯:徐巍 責任編輯:徐巍

責任校對:張曉蓉 封面設計:鞠楊

責任印製:喬宇

北京銘成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184MM×260MM·58.5印張·6插頁·1465千字·919頁

0001—3000冊

標準書號:ISBN 978-7-111-36752-9

定價:248.00元

購買方式:新華書店 網上書店

目錄

前言

譯者的話

第1章人類的活動——移動性1

1-1序言1

1-2移動性的原因和方式2

1-2-1定義2

1-2-2人們的各種活動確定他們的移動性3

1-2-3貨運的運輸系統5

1-2-4對移動性的一些特殊要求6

1-3移動性的張力場和作用6

1-4對汽車有重大關係的移動性要求7

1-4-1一些基本要求7

1-4-2一些特殊要求8

第2章要求與目標衝突10

2-1產品創新與至今取得的技術進步10

2-1-1用戶的希望10

2-1-2立法11

2-1-3汽車技術13

2-2立法者的要求18

2-2-1批准上路行駛18

2-2-2國家的和超國家的法律來源21

2-2-3交通事故預防(主動安全性)23

2-2-4減輕交通事故後果(被動安全性)25

2-2-5對排放與噪聲輻射的要求26

2-2-6其他29

2-2-7前景30

2-2-8標準31

2-3新技術34

2-4交通事故的研究成果37

2-4-1資料庫38

2-4-2套用40

第3章汽車物理學43

3-1基本原理43

3-1-1定義44

3-1-2行駛阻力和驅動力45

3-1-3影響汽車燃油消耗的各種因素47

3-1-4各種動態力47

3-1-5汽車車身的運動48

3-1-6力和力矩49

3-1-7車輪懸架49

3-1-8轉向49

3-1-9車輪和輪胎50

3-2空氣動力學50

3-2-1基本原理50

3-2-2作用範圍52

3-2-3汽車研發順序59

3-3熱工程60

3-3-1內燃機冷卻60

3-3-2乘員室的採暖和冷卻65

3-4聲學和振動72

3-4-1引言72

3-4-2行駛噪聲73

3-4-3發動機噪聲74

3-4-4滾動噪聲78

3-4-5風噪聲80

3-4-6機電噪聲81

3-4-7“格格”聲、“嘎吱”聲、“嘰嘰”聲84

3-4-8外部噪聲85

3-4-9振動舒適性88

3-4-10聲學研究過程90

第4章造型和新方案92

4-1設計92

4-1-1設計的重要性92

4-1-2設計目標92

4-1-3設計過程93

4-1-4具體設計過程93

4-1-5虛擬設計過程96

4-1-6模型階段96

4-1-7顏色、裝飾和個性化96

4-1-8在產品準備中的設計工作97

4-1-9決定97

4-1-10製作設計模型和現代設計98

4-1-11設計中的感悟98

4-2汽車方案和組裝100

4-2-1概述和定義100

4-2-2汽車方案設計101

4-2-3影響因素和組裝的設計範圍113

4-2-4在各汽車等級中選出的汽車方案實例120

4-2-5汽車方案和在汽車工業實際中的組裝過程124

4-2-6汽車方案的發展124

4-3新型驅動125

4-3-1電驅動125

4-3-2燃料電池驅動系統133

4-3-3混合動力驅動146

4-3-4斯特林發動機、蒸汽發動機、燃氣輪機、飛輪155

4-3-5氫氣內燃機161

第5章動力裝置166

5-1發動機技術基礎166

5-1-1內燃機工作過程166

5-1-2定義和特徵參數167

5-1-3發動機類型171

5-1-4設計和發動機力學178

5-1-5奧托發動機(點燃式發動機)194

5-2柴油機227

5-2-1定義227

5-2-2結構型式227

5-2-3發明史227

5-2-4內燃機技術基礎229

5-2-5柴油機燃燒232

5-2-6噴油系統結構特點238

5-2-7燃燒過程的結構特徵244

5-2-8定性評價車用柴油機各種燃燒過程248

5-2-9廢氣後處理248

5-2-10柴油256

5-2-11柴油機燃燒過程仿真259

5-2-12柴油機的未來260

5-3增壓268

5-3-1背景268

5-3-2增壓原理269

5-3-3結構272

5-3-4發動機與壓氣機的耦合273

5-3-5調節273

5-3-6與增壓有直接關係的發動機部件275

5-3-7其他調節系統276

5-3-8前景276

5-4傳動系277

5-4-1概述277

5-4-2起步部件281

5-4-3手動換檔變速器系統287

5-4-4自動有級變速器291

5-4-5無級自動變速器300

5-4-6變速器電控304

5-4-7展望309

5-5全輪驅動、制動和驅動控制312

5-5-1全輪驅動方案312

5-5-2驅動和制動控制325

5-6排氣系統332

5-6-1排氣系統的任務332

5-6-2催化轉化器334

5-6-3柴油機微粒過濾器334

5-6-4罐裝(包殼)和陶瓷反應體的支撐335

5-6-5消聲器337

5-6-6噪聲調諧338

5-6-7固體噪聲339

5-7汽車電氣系統能量管理340

5-7-1基本狀況340

5-7-2增加電能需要340

5-7-3電能產生的邊界條件341

5-7-4對電能儲存系統的影響341

5-7-5電能管理(EEM)342

5-7-6爪極式交流發電機345

5-7-7電能儲存器348

5-8二衝程發動機的機會與風險351

5-8-1二衝程發動機工作方式351

5-8-2二衝程發動機方案352

5-8-3開發重點352

5-8-4歸納與評價356

5-9常規的和代用的燃料357

5-9-1能源和機動性357

5-9-2對燃料的要求358

5-9-3石化燃料361

5-9-4生物燃料363

5-9-5氫氣364

5-9-6對代用燃料的挑戰366

第6章車身369

6-1車身結構369

6-1-1自承載車身369

6-1-2空間框架380

6-1-3鋼車身輕型結構研究389

6-1-4敞篷轎車395

6-1-5車身前部模組401

6-2車身材料402

6-2-1歷史回顧402

6-2-2方案和結構403

6-2-3對車身材料的要求和設計準則405

6-2-4車身的典型材料407

6-2-5車身所用材料品種實例413

6-2-6不同材料的混合結構414

6-2-7特製材料的生產技術419

6-3表面保護422

6-3-1表面保護的好處423

6-3-2表面保護的開發和生產424

6-3-3前景431

6-4汽車內部空間431

6-4-1人機工程學和舒適性431

6-4-2通信系統和導航444

6-4-3車內舒適性/熱舒適性451

6-4-4汽車內部配置459

6-5汽車安全性469

6-5-1概述469

6-5-2汽車安全性範圍470

6-5-3交通事故統計數據472

6-5-4生物力學和保護規範474

6-5-5對車身的準靜態要求478

6-5-6汽車動態碰撞479

6-5-7乘員保護483

6-5-8乘員拉回系統與汽車的相互作用488

6-5-9側向碰撞491

6-5-10兼容性493

6-5-11在開發安全性部件時的計算機輔助設計496

6-5-12總結499

第7章底盤501

7-1前言501

7-1-1“底盤”的定義501

7-1-2底盤任務501

7-1-3行駛動力學和作用在底盤上的各種力503

7-1-4基本的目標衝突508

7-1-5前景509

7-2制動系510

7-2-1前言510

7-2-2制動系部件517

7-2-3感測器533

7-2-4制動功能和輔助系統536

7-2-5新的和未來的制動系統結構547

7-3輪胎、車輪和防滑鏈553

7-3-1引言553

7-3-2輪胎結構554

7-3-3對輪胎的要求554

7-3-4輪胎將力傳遞給路面559

7-3-5作為整個汽車系統的組合件的輪胎564

7-3-6未來的輪胎工藝567

7-3-7車輪571

7-3-8防滑鏈579

7-4底盤設計582

7-4-1車輪懸架運動學582

7-4-2彈性運動學585

7-4-3車輪懸架595

7-4-4減振、阻尼、穩定器599

7-4-5轉向系612

7-4-6主動轉向系628

7-5評價準則638

7-5-1行駛性能的主觀評價638

7-5-2行駛性能的客觀評價639

7-6燃料系統646

7-6-1法規和用戶特有的規範646

7-6-2燃料箱在汽車上的布置648

7-6-3燃料供給系統方案649

7-6-4燃料箱649

7-6-5燃料供給系統651

7-6-6燃料過濾653

7-6-7燃料體積測量裝置653

7-6-8活性炭過濾器(AKF)654

7-6-9前景655

7-7代用能量載體的燃料供給系統656

7-7-1要求656

7-7-2法規656

7-7-3壓力罐和低溫罐在汽車上的布置656

7-7-4天然氣和氫氣壓力罐的燃料系統657

7-7-5低溫液化氣罐和燃料供給系統659

7-7-6發展趨勢659

第8章汽車電氣/電子/軟體662

8-1汽車電氣/電子/軟體的意義662

8-1-1概述662

8-1-2對電子系統開發過程和新技術的新要求664

8-1-3系統工程664

8-1-4新技術設計:AUTOSAR669

8-1-5前景670

8-2汽車電氣系統672

8-2-1汽車電氣系統的組成672

8-2-2設計規範674

8-2-3汽車電氣系統結構683

8-2-4電氣系統開發過程687

8-2-5開發趨勢690

8-3汽車通信系統693

8-3-1概述693

8-3-2電線連線的通信系統694

8-3-3無線通信系統697

8-3-4總結與展望700

8-4電磁兼容EMV700

8-4-1抗自干擾701

8-4-2抗外部電磁場干擾701

8-4-3抗遠程干擾702

8-4-4標準和指令702

8-4-5EMV安全保護703

8-5功能領域703

8-5-1導言703

8-5-2照明設備703

8-5-3儀錶板總成—人性化儀表717

8-5-4信息、娛樂/多媒體720

8-5-5駕駛人輔助系統729

8-5-6遙控740

8-6人—機相互作用744

8-6-1駕駛人—汽車系統745

8-6-2信息傳遞746

8-6-3簡單認識駕駛人模型747

8-6-4測量駕駛人工作強度、負荷、肌肉張力748

8-6-5模擬749

8-7軟體登記750

8-7-1軟體課題的前言750

8-7-2軟體開發過程751

8-7-3成功因素753

8-7-4底層軟體結構解耦和軟體平台754

8-7-5軟體產品系列754

8-7-6套用領域755

8-7-7對汽車軟體的工程挑戰756

8-7-8潛力758

8-7-9組織上的挑戰758

8-8現代控制工程法760

8-8-1對汽車控制系統的一些要求760

8-8-2現代控制器設計方法760

8-8-3對現代各種控制器設計方法的評價764

8-8-4前景764

第9章材料和生產方法766

9-1回顧766

9-2現代汽車材料768

9-2-1汽車上各材料組所占的質量分數768

9-2-2材料性能的提高770

9-2-3連線技術的進步793

9-2-4在零件成型和原型方面的進步797

9-2-5環境友好方面的進步806

9-2-6汽車上的納米技術811

9-3材料的競爭817

9-4汽車用的滾動軸承818

9-4-1概述818

9-4-2汽車滾動軸承設計和計算基礎819

9-4-3汽車滾動軸承的潤滑功能和潤滑油822

9-4-4小結、開發潛力824

第10章產品設計過程825

10-1在產品設計過程中的同步工程和產品管理825

10-1-1概述825

10-1-2產品設計過程826

10-1-3產品規劃829

10-1-4創新管理831

10-1-5產量、設計任務書、法規832

10-1-6方案開發832

10-1-7產品數據管理(PDM)833

10-1-8產品壽命周期管理(PLM)834

10-1-9批量生產開發835

10-1-10批量生產汽車陪同(全程陪同)839

10-1-11前景839

10-2早期開發階段的汽車方案840

10-2-1概述840

10-2-2順序841

10-2-3實例843

10-2-4前景845

10-3在汽車開發中的計算和仿真845

10-3-1概述845

10-3-2在PEP中的CAE過程和必要的配備845

10-3-3使用領域和方法849

10-3-4零件製造過程仿真858

10-3-5最佳化860

10-4測量、試驗技術862

10-4-1簡要回顧862

10-4-2汽車製造中的測量和試驗技術基礎863

10-4-3選擇的一些實例868

10-4-4測量和試驗技術效果870

10-5質量管理873

10-6汽車的使用和維護875

10-6-1前言876

10-6-2可維護性和可靠性877

10-6-3壽命周期成本880

10-6-4車間服務過程中的組織882

10-6-5合理的維護設計883

10-6-6策略與方案887

第11章賽車891

11-1汽車賽車運動史891

11-2賽車的技術進步892

11-3賽車運動規則894

11-4各種比賽等級和賽車技術特徵說明894

11-5賽車運動的安全性908

第12章汽車與交通——如何向前發展910

12-1在希望、科學、現實的張力場中的汽車和交通910

12-2構建整個交通系統910

12-3交通技術和管理914

12-4交通組織機構管理915

12-5結束語916

第13章前景——向何處去918

編輯推薦

《汽車工程手冊(美國版)》是汽車先進技術譯叢之一。

作者簡介

譯者:田春梅 李世雄 等 編者:(英國)D.A.柯爾(Crolla.D.A.)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