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震害調查及對建築結構安全的反思

基本信息

汶川地震震害調查及對建築結構安全的反思

該書圖片該書圖片
作 者: 徐有鄰 著 叢 書 名: 出 版 社: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ISBN:9787112107766 出版時間:2009-05-01 版 次:1 頁 數:170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所屬分類:圖書 > 科學與自然 > 地球物理學 印刷時間:2009-05-01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正文語種:中文
定 價:¥28.00

內容簡介

汶川地震震害調查及對建築結構安全的反思》通過對汶川地震的調查,利用震害照片按結構類型和震害規律系統介紹了房屋結構地震受損的情況,並進行了簡單的分析。在震害調查的基礎上,進一步反思傳統設計、施工對建築結構安全控制的局限性。指出結構方案、傳力途徑、連線構造及材料延性等才是影響結構安全的根本。文章討論了結構的整體穩固性、結構抗倒塌設計、既有結構再設計、預製裝配一疊合式結構、約束混凝土、鋼筋的延性以及結構混凝土實體強度驗收等問題,並對今後建築結構科研方向的調整以及規範、標準的修訂提出了建議。

本書目錄

第一章 震害調查概況第一節 抗震救災工作第二節 地震災害概況第三節 震害調查工作 第二章 房屋結構震損及初步分析第一節 農村民居第二節 磚混結構第三節 底框磚房第四節 框架結構第五節 大跨房屋第六節 高聳建築第七節 古代建築 第三章 震害規律的初步分析第一節 結構震害的規律第二節 震害的時代特徵第三節 教訓和經驗第四節 房屋倒塌的反思 第四章 教學樓倒塌問題的討論第一節 教學樓倒塌概況第二節 教學樓結構的安全隱患第三節 關於教學樓安全普查的建議 第五章 結構安全層次的分析第一節 結構的安全層次第二節 震損結構的根本缺陷第三節 結構研究方向的調整 第六章 結構的整體穩固性及抗倒塌設計第一節 抗倒塌的意義第二節 結構的整體穩固性第三節 結構抗倒塌的概念設計第四節 結構倒塌極限狀態的設計 第七章 既有結構的再設計第一節 結構再設計的概念第二節 結構再設計的適用範圍第三節 結構再設計的原則及方法 第八章 裝配一疊合式樓蓋及建築產業化第一節 預製預應力圓孔板的討論第二節 裝配式樓蓋第三節 疊合式樓蓋第四節 建築的產業化發展方向 第九章 約束混凝土的開發及工程套用第一節 混凝土約束的重要性第二節 混凝土的多軸強度準則第三節 圍箍混凝土受壓的抗力第四節 研究方向及工程套用 第十章 鋼筋延性的討論及最佳化選擇第一節 結構破壞與鋼筋的性能第二節 鋼筋的延性第三節 結構用鋼筋的最佳化選擇 第十一章 混凝土實體強度的驗收第一節 震害調查中的難題第二節 現行強度驗收中的問題第三節 同條件養護強度在驗收中的作用 第十二章 混凝土結構規範修訂建議第一節 我國混凝土結構現狀第二節 設計規範修訂建議第三節 規範的配套工作附錄抗震救災紀實

精彩書摘

第一章 震害調查概況 第一節 抗震救災工作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映秀)-北川-青川地區發生特大地震以後,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迅速從抗震所、結構所、國家建築工程質量檢測中心等單位抽調結構專業人員奔赴災區,直接參加抗震救災工作。前後參加抗震救災的達83人,工作範圍遍及四川都江堰、德陽、綿陽、廣元等地區以及甘肅隴南,陝西漢中、西安等地。隨著抗震救災工作重點逐漸由人員搶救轉向災後重建,5月20日建研院領導決策,抽調已在災區的專家並向災區增派專家,以建設部防災研究中心的名義組建“5·12抗震救災專家組”。 2008年5月21日專家工作組在成都成立,成員包括黃世敏博士(組長)、肖從真博士(副組長)、徐有鄰博士和白雪霜博士。專家組的任務是協助災區有關部門工作,進行受損建築物的應急評估,同時開展震害的調查和初步分析,並提出災後恢復重建的建議。 就在專家組宣布成立後不到l0分鐘,即接到緊急指令——應民航管理局要求,去成都雙流機場對航管樓及塔台等功能性建築結構進行應急評估。接著又遠赴川北廣元山區,對引導入川飛機的導航雷達站進行結構應急評估。快速評估結論及所提出的建議,對民航西南管理局空管應急指揮部返回空管樓工作,恢復機場塔台雷達控制代替人工調度,以及雷達導航站恢復正常工作提供了保障。這在當時寶成鐵路中斷,雙流機場成為支援救災重要通道的情況下,對恢復擴大空運量,支援災區,起到了重大作用。 除民航系統以外,專家組還對其他行業的各類建築結構的震損情況進行了應急評估。這在當時餘震不斷的情況下,對於保障災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安定受災民眾的驚恐心理,合理科學地利用有充分安全保障的既有建築等,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