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道源

汪道源,男,1935年9月生,江西波陽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畢業於新疆工學院石油地質勘探系,原任職於遼寧省盤錦市遼河油田研究院。

基本信息

遼河油田研究院高級工程師

主要業績:曾參加過克拉瑪依、川中、大慶、遼河、塔里木等大型油氣田的勘探開發重大會戰及科技攻關。在從事地震、鑽井、試油、測井、採油等方面的現場地質和科研工作中,積累了較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並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有研究論文10餘篇,是中國最早套用現代三角洲沉積理論指導研究古代三角洲沉積的主要研究者之一,早在1962年就提出了大慶油田主力產層的沉積特徵是屬大型湖泊三角洲相的論點。1963-1965年組織並參與了完成定位射孔技術攻關,為大慶油田的高速度、高水平的開發做出了貢獻。主要參與研究和實施的《大慶喇嘛甸油田開發方案》項目獲黑龍江省科技大會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在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瑪乾大沙漠腹地塔中地區的地質勘探科研工作中,作為主要完成者之一的《塔中地區石炭系大油田的發現及勘探方向》研究成果,獲部級及國家級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是對塔里木石油事業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之一。

貴州大學工學院教授

汪道源(1911—1965),號魯生,筆名伯魯,縣城上路街人。1933年,上海南洋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畢業,先後參加隴海鐵路西段、滇緬鐵路、滇緬公路、西祥公路、昆明呈貢機場、重慶白市驛機場等工程的測量設計和施工監理工作。抗戰勝利後,參加黔桂鐵路勘測設計,歷任工程師、科長、副處長,兼任貴州大學工學院教授。
1950年至1957年,勘測設計西南鐵路,任工程處技術室主任、測量隊長,西南鐵路設計分局技術室二等一級工程師等職。1957年調成都鐵道部第二設計院,任設計副總工程師等職。參加黔桂、川黔、成昆、貴昆、黎湛、昆洛、成達鐵路幹線的選線、初測、定測和設計,井指導部分線路的施工。道源在勘測設計中把提高質量、降低成本放在首位,為國家節省了大量資金。
1951年,政測貴陽一都勻段,提出用螺旋線降低線路高程,節省工程費1 000萬元;同年,川黔線定測,改道接近貴陽一段線路,縮短8.8公里,節省建築費305萬元;1952年,在都築段線路改測中,利用一段現成路基,節省大量土石方;1953年,研究成昆線方案,堅持中線方案,放棄外國專家的西線方案,並提出普渡河東線改道方案,比原方案縮短線路19公里,節省建築費3 010萬元;1954年在黎湛線施工中提出就地取砂子作底碴,節省工程費lo萬元;1958年,提出對貴昆線安順以西地段降坡改測方案,使坡度由20‰降至6‰,提高了通車能力,降低了運營成本。曾八次受到工程處和設計院的表揚與獎勵。發表有《漫談隧道》和《對山嶺地區鐵路標準之一點意見》等論文。

成都市青羊區人民醫院院長

汪道源(1951—)男,漢族,成都市人,大專文化,主治醫師,成都市青羊區人民醫院院長。青羊區第二、三、四屆人大代表。
1995年至2000年連續6年獲區衛生局黨委授予“優秀黨委工作者”稱號。2003年獲“成都市抗擊非典工作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04年獲“成都市勞動模範”稱號,2005年獲“四川省勞動模範”稱號。把一個街道小醫院發展成為一個初具現代規模、年收入達1500餘萬元的二級綜合性醫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