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概況
道沃源村地理位置浙江省開化縣長虹鄉道沃源村 千年耕讀傳家古村 和諧尊師重道鄉村
2010年底,開化縣行政村規模調整時與周邊的長川村一同併入虹橋村,成為虹橋行政村下屬的村莊,村域包括6個自然村,轄區總面積7.724平方公里,共設7個村民小組,235戶,總人口數為900人,其中勞動力人數有560人。撤銷行政村前,該村村集體經濟相對比較好,有村集體名茶基地300畝,年產值達60萬元,果園面積達200畝等,山林面積11762畝,其中用材林10990畝,毛竹339畝,油茶200畝;耕地面積494畝(其中水田436畝,旱地58畝),另有國營開化縣林場道沃源林區坐在本村內。 道沃源村西臨“中國最美的農村”——婺源,東臨205國道,北接茅崗水庫,距規劃中的杭新景高速池淮互通12公里,距開化縣城30公里。道沃源村內三面青山環抱,大澳曲溪穿境而過,其中最高的山峰——天空尖海拔993米,是開化縣最高的山峰之一,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說法,是典型的江南小山村。三面環山的地理環境,和清澈的曲溪溝壑造就了道沃源村盛產木材、毛竹、茶葉、板栗等名優特產,是重要的杉木材、松木材、毛竹、開化龍頂茶產地。村內有縣政府掛牌保護的古樹名木100餘株,其中有千年香樟三株,有成片幾百年樹齡的楓香群,還有梅樹灣自然保護小區,更加增添了村莊的生態和綠意。
村莊風貌
村莊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根據現有方誌、家譜等史料表明,道沃源村在唐朝明確有村民居住,名為“樟樹底”,為張氏家族居住地。張氏家族居本村期間採用樟樹底這個名稱是由於老屋自然村的樟樹底有成片的香樟樹(現存千年香樟3株),因此得名。後由於張氏家族漸微,本村始祖煦公聯姻張氏,方氏家族遂成村內最大的家族。本村方氏祖宗從中原開封府遷徽州歙縣,後先祖方庚生以留隍寨長鎮常山西境(今開化縣)遂遷居樓底村(今屬池淮鎮),至煦公時分遷至本村,帶來了良好的中原文化和重視教育之風。 村民勤勞善良,鄉風文明和諧。村內鄰里互相幫助、和睦相處,人與人之間談話文明,積極、健康、質樸的村風造就了村民勤勞善良、孝敬父母,家庭和睦,鄰里互助,誠實守信,勤儉持家,自立自強,致富有道,艱苦創業等美德。解放後,道沃源人主動與周邊的虹橋村、玉林村村民分地分山,並把多餘的山林捐獻給國家,現在這些山林成為了國營開化林場道沃源林區。在建設新安江水庫的年代,道沃源村民積極幫扶淳安移民(新社員),幫助立江村移民家庭耕作勞動。改革開放後,村民紛紛外出務工經商,從80—90年代的北上廣到如今的杭甬溫義,道沃源人的創業足跡遍及祖國大江南北,勤勞的道沃源人通過艱苦的創業,在家鄉建設起漂亮的新農村,三層半的洋樓在村內比比皆是,把一個交通相對不便的村莊建設成了長虹鄉有名的富裕村。
歷史沿革
由於史料的缺乏,道沃源村的歷史已無從考究。根據開化縣誌等資料表明,道沃源村歷史上曾經是張氏、程氏和葉氏的遷居之地,但如今,張、程、葉三姓在本村已不復存在(外地嫁入或入贅的除外)。 唐長慶三年(823),江東提刑張成業自安徽祈門潤田遷居常山縣松陽鎮,今下音坑,因手植桂樹於庭,稱大桂張氏。分遷有明廉、上音坑、文川口,城內、城關鎮密賽,馬金鎮楊和、黃荊林、高橋、前山頭,塘塢鄉張家、張家村、朱塢,中村鄉張村、曹門、八字門、陳川口、樟樹底、金竹山、村頭,齊溪鎮嶺里,長虹木勺塢等。其中,樟樹底即為今道沃源村老屋自然村的樟樹底,其原有千年香樟樹四株(其中一株民國年間不慎被燒毀),數百年香樟樹和南方紅豆杉樹若干株。 唐中和三年(883)自歙縣遷居北竹,今長虹北源村,稱北源程氏。分遷的有:十里坑、石鵝畈、田坑、大澳源、外十里坑,張灣鄉潭頭、同升、油溪口,城內,楊林下莊,桐村鎮裴口等。其中,大澳源即今之道沃源村也。 後有常山人葉仲章始遷地為長虹大澳源,即今之道沃源,其後裔有分遷莘田村。 唐乾符間,因世亂,方孔老,率子方因、孫方庚金、方庚生、方庚旺、方庚成遷居歙縣黃墩(今安徽黃山市屯溪區)。方庚金等兄弟四人以留隍寨長鎮常山西境,即今開化西北邊陲。 五代梁開平二年(908),方庚金調防回歙縣,庚成、庚生、庚旺留居開化,為開化方氏三派遷祖。方庚成遷居雲村,即今長虹芳村,長虹古稱高城裡,即以庚成高築木城得名,稱雲村方氏。分遷的有霞塢、坑口、余村坂、北源、隔塢、坑口、上汪,城內,金村鄉金路、金村,大溪邊鄉黃谷、下灣、方田、陽光,城關鎮塘口、下江、寺底,馬金鎮界首等。 方庚生居梧坂,即今池淮樓底,稱梧畈方氏。分遷寺塢、大店、澳川等地; 方庚旺遷居上林,今蘇莊唐頭,稱上林方氏。分遷有蘇莊、茹山、茹塢崗等。 道沃源村方氏即為樓底分遷的後裔,始祖方煦於宋朝移居本村。據傳,先祖初購地於長畈頭(今長川村),欲移居,後因聯姻樟樹底張氏而遷大澳源。民俗文化
家族宗親 道沃源村的姓氏相對比較集中,以方姓為主,集中在老屋、新屋、石埂三個自然村,約占全村總人口的三分之二,坑底自然村以戴姓為主,大坑自然村以傅姓為主,另外,本村還有徐、余、吳、王、鄭、蘇、張等姓氏。 方言文化 道沃源村有自己獨特的方言,雖然是個人口不多的小村莊,卻有兩種方言:樓底方言和大坑方言。樓底方言為本村通用方言,源於十六都(現屬池淮鎮)樓底村,因本村方氏先祖從樓底遷居而來所引入,周邊的虹橋村也使用本村方言,只不過在個別辭彙上的發音不同(比如番薯、汽糕、深等詞語),語種屬於吳語。至於樓底方言源於何處,則難以考究,一般認為源於安徽歙縣黃墩(今屬屯溪)。【有一次筆者在火車上與家裡人打電話,打完電話後突然有一人出來問我是否歙縣人,因為我說的方言他全部能聽懂。】 大坑方言據祖輩相傳源於福建閩西南一帶,是大坑自然村的祖傳方言,與福建龍巖上杭縣的方言十分相似,與本縣的茅崗等村莊方言也相似。 道沃源村燈節—農曆正月初八 燈節,又稱為“上元節”(the Lantern Festival),春燈節,是中國民俗傳統節日,明朝的燈節自初八開始點燈,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以顯示歌舞昇平,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 開化各地農村都有過燈節的習俗,道沃源村燈節為農曆正月初八,歷史上這一天家家戶戶放鞭炮,吃團圓飯,舞龍燈、觀龍燈。文化大革命後,道沃源村燈節舞龍燈的習俗已經不再,但如今這一天還保持著家家戶戶放鞭炮,吃團圓飯的習俗。 據老一輩回憶,道沃源村龍燈為稻草龍,草龍由龍頭(包括龍唇、龍角、龍鬚)、龍普燈、龍身、龍尾等組成。還伴有(儀仗隊),民間稱“鸞駕”。草龍製作用稻草、篾條、芋桿、龍香、小木棍等材料。經濟發展
道沃源村地處浙西欠發達地區,經濟總體上屬於落後的範疇,村民主要以外出打工謀生。但本村村民十分勤勞,他們憑藉著勤勞的雙手,務工經商,大力建設新農居,家家戶戶蓋起了小洋房,成為長虹鄉有名的富裕村,在新農村建設方面有一定的成績。教育情況
道沃源村先祖從中原開封府移居徽州,後又遷開化,秉承和延續了良好的尊師重教之風,道沃源村人民歷來十分重視教育,學風總體良好。自1985年本村出了第一個大學生(清華大學)以來,已有40餘人先後考入高等院校,其中不乏國內頂尖985院校。 道沃源國小是本村的唯一教育機構,創辦於20世紀60年代,初期為五年制完全國小,80年代隨著適齡入學人口的減少,先後精編為4個年級和三個年級的初級國小。1989年,村委會投資十多萬元建成道沃源國小新校園,1994年,道沃源國小被精編為只有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初級國小。進入新世紀後由於開化縣教育資源整合,學校於2006年停辦,現只有一個民辦幼稚園設於原校址內。歷史上的各種名稱
道沃源村歷史上曾有多種名稱,下面將詳細為大家介紹歷史上曾經使用的名稱:1、樟樹底 張氏家族居本村期間,道沃源村稱為樟樹底,因張氏居住地有成群的香樟樹而得名,即為今天老屋自然村的樟樹底,樟樹底這個名稱至今被沿用,不過今天的樟樹底特指香樟樹周邊的十來戶人家。 2、大澳源 據《開化姓氏遷徙考》一文介紹,程氏、葉氏移居本村時,均稱雲台鄉大澳源,而且大澳源這一名稱至今被本村方言採用,也廣泛的被周邊各村莊認同,開化縣方言眾多,不少於100種,
但各地人稱呼本村幾乎都採用“大澳源”這個名稱,由此可見,歷史上道沃源村應的確採用“大澳源”這個稱謂,至少是俗稱。 3、大沃、大澳、小澳 據清朝雍正年間《開化縣誌》記載,十七都有“大澳”、“小澳”兩個村莊,均指本村;據清朝乾隆年間《開化縣誌》記載,十七都有“內大沃莊”、“外大沃莊”兩個村莊,也均指本村;據清朝光緒年間的《開化縣誌》記載,當時雲台鄉十七都設有栗江等24村,其中有兩村莊名為“大沃”、“大澳”,即本村也。可見,清朝時期,本村的官方名稱為:大沃或大澳,大沃使用得更加廣泛! 4、澳川 據民國杏塢文秀堂《方氏宗譜》記載,本村的名稱為澳川或大澳川。 5、道沃源 解放後,本村的名稱。道沃源這個名稱的來歷,至今還無人能解,根據推測,很可能是當時念書識字的村民很少,政府普查村莊時,問村里人你這裡叫什麼,村里人用方言回答“大澳源”,而工作人員將其寫為“道沃源”,並被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