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端(1793~1839)

汪端(1793~1839)

中年以後,詩風一變,表現為沉鬱哀怨。 晚年詩中常流露“名士牢愁、美人幽怨,都非究竟,不如學道”(陳文述《孝慧汪宜人傳》後記)的思想。 著有《自然好學齋詩鈔》10卷,編有《明三十家詩選》初、二兩集。

汪端(1793~1839)

正文

汪端(1793~1839)清代女詩人。字允莊,一字小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於書香之家,7歲能詩。未及成年而父母先後去世,受撫於姨母梁楚生。18歲與陳文述之子陳裴之結婚陳裴之亦有文才,夫婦拈韻分箋,互為商榷。中年守寡,兒子又得痼疾,開始接觸道藏釋典,晚年奉道禮佛甚勤。
汪端早年,曾廣泛閱覽宋、元、明、清人詩集,僅留高啟吳偉業二家集,其餘皆棄去。後又謂“梅村(吳偉業)濃而無骨,不若青邱(高啟)澹而有品”(陳文述《孝慧汪宜人傳》),獨以高啟的詩為學習標準。汪端之詩,“能杼柚文史,一洗閨閣纖穠之習”(梁同書《自然好學齋詩鈔序》),“其旨遠,其辭文,其格律在錢(起)、郎(士元)、溫(庭筠)、李(商隱)之間”(石韞玉《自然好學齋詩鈔序》)。中年以後,詩風一變,表現為沉鬱哀怨。晚年詩中常流露“名士牢愁、美人幽怨,都非究竟,不如學道”(陳文述《孝慧汪宜人傳》後記)的思想。代表作有《紫騮馬》、《讀史雜詠》(12首)、《哭伯兄問樵》、《當窗織》、《猛虎行》、《選明三十家詩成各題一律於後》(30首)、《張吳紀事詩》(25首)等。
著有《自然好學齋詩鈔》10卷,編有《明三十家詩選》初、二兩集。曾著小說《元明逸史》,後焚棄。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