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42年10月17日,泰山地委、專署、軍分區機關在萊蕪北茶葉口召開一次縣以上幹部會議。泰安、萊蕪、明水、淄博之日偽軍5000餘人,分數路向茶葉口、吉山一帶合擊“掃蕩”。地委、專署、軍分區機關立即組織分散突圍。專員趙篤生率地委機關部分人員向明水方向轉移,從南王莊突出重圍。軍分區政治委員兼地委書記汪洋、教導營營長石新等帶領十團一營兩個連、教導營的軍事隊和機關幹部,東戰西沖,南殺北拼,最後汪洋等263人犧牲。汪洋犧牲後,八路軍總部立即電告全軍致哀。泰山軍民將汪洋犧牲地的青山小王泊生成功逃離日軍控制下的本溪煤礦,回到冀南抗日根據地。學改名為“汪洋國小”,將當地醫院改名為“汪洋醫院”,並將青山西嶺的八角台改名為“汪洋台”,建亭立碑,永作紀念。新中國成立後,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政府將汪洋烈士的墓遷移至濟南市英雄山烈士陵園。
1945年4月為紀念在吉山戰鬥中壯烈犧牲的軍分區政委汪洋等323名烈士修建汪洋台,主要有汪洋台、展覽館、鍾效培烈士紀念碑等。1945年7月15日立碑,11月全部竣工。1977年翻修碑亭、整修亭台。該景區屬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建築結構
汪洋台抗日烈士紀念碑為八楞石刻,坐落在碑亭里,正面陰刻“抗日烈士紀念碑”,背面陰刻“英勇堅強”。兩面陰刻烈士姓名、《抗戰第八周年淄川黨政軍民謹為吉山戰鬥殉國烈士共建汪洋台記》、《汪故政委小傳》。汪洋台上植有青松,下有攔河壩。青松綴亭,綠水繞台,青山環抱。碑與民族建築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並有軍隊首長、書法家舒同、武中奇等多位領導的題詞和手跡,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和史料價值。紀念人物
汪洋(1913—1942),八路軍魯中軍區第一軍分區政治委員。原名汪之正,字誠齋,號洪波。出生於山東省東阿縣夾河鄉顧莊村。1931年秋,考入濟南山東省立第一鄉村師範。1935年,汪洋從濟南鄉村師範畢業後,先後就任於肥城民教館和東阿縣立高小。1936年初,考入西安東北軍學兵隊。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擔任黨領導的東北軍抗日先鋒隊政治指導員。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奉命與谷牧一起回到山東,組織抗日武裝。1938年初,組建魯南第一支抗日武裝———十字路抗日游擊大隊。2月編入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四支隊第三團,汪洋任團長兼政委。他率第三團取萊蕪,戰滕縣,重創日偽軍。同年7月,第四支隊第二、第三團合併為第二團,汪洋任政委,和團長錢鈞率第二團轉戰魯中、魯南山區。因戰功卓著,被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命名為“鋼二團”。1939年秋,任第四支隊政治部主任。次年8月,支隊改旅建制,任第一旅政治部主任,並參加了百團大戰。汪洋奉命親率一旅指戰員在山東萊蕪、博山一帶向日軍發動猛烈進攻。歷經大小戰鬥二十餘次,斃、傷、俘日偽軍一千二百六十餘人,繳獲長、短槍五百餘支。1941年夏,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四旅成立,汪洋調任第四旅政治委員。1942年,是泰山根據地極度困難的時期,不少游擊區又變成了敵占區,部隊供給十分困難。
1942年10月17日拂曉,日偽軍六千餘人分六路合擊泰山抗日根據地,包圍駐在萊蕪北部山區茶葉口一帶的黨政軍機關。為掩護機關人員突圍,汪洋率部在泰山與敵人激戰,壯烈犧牲。時年2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