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始設於江南雲台山(今江蘇連雲港)後移上海。道光二十五年(1845),應英國駐上海領事巴富爾(George Balfour,1809-1894)的要求,在租界內設江海北關,通常稱“新關”、“洋關”,辦理向外輪徵收關稅等事。由江蘇省蘇松太道兼管。鹹豐三年(1853),英人乘上海小刀會起義之機,強占江海關。次年,上海道吳健彰與英、法、美駐滬領事簽訂協定,允由三國各派稅務司一人,掌管江海關。同年七月,少關稅務管理委員會成立,遂開外國侵略者直接管理中國海關的惡例。
康熙在攻占台灣後開放海禁,允許民船進行沿海南北運輸,在江蘇、浙江、福建、廣東4省設立海關,江蘇海關(簡稱江海關)就設在上海縣城大東門外黃浦江邊(今白渡路),舊地名稱為關橋。1853年小刀會將海關破壞,1854年起,外國人開始控制了中國的江海關。
1857年在外灘13號現址建成一座中國衙門式的關署,在外灘眾多的西洋建築中特別引人注目。1891年-1893年翻建成哥德式的紅磚建築,有33米高的鐘樓。1925年12月-1927年12月19日再次重建,總造價430萬兩白銀,由公和洋行設計,建築風格總體上屬於古典主義,正立面是典型的多立克柱式。大樓高8層,上面有高大的鐘樓。東面面對黃浦江,西面直抵四川路,占地面積5722平方米,建築面積32680平方米。穹頂內8幅歷代揚帆出海壁畫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