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式

江式

江式(?—523)南北朝北魏官吏,文字、訓詁學家。字法安,陳留濟陽(今河南蘭考東北)人。

北魏名臣、文臣

江式石刻像 江式石刻像

少承家業,篆體尤工,洛京宮殿諸門板題署,皆式所書。撰古今文字凡四十卷,本許氏說文,上篆下隸。官至驍騎將軍兼著作佐郎。《魏書術藝傳》

六世祖江瓊,字孟據,晉馮翊太守,橄長古文字“蟲書”(“蟲書”是篆書的變休,秦書八休中有“蟲書”,王莽六書中有“鳥蟲書”,施用於旗幟和符信。也有採用作印章文字的)等。西晉永嘉(永嘉共7年,即公元307—313年)之亂發生後,江瓊棄官投奔張軌,子孫因居涼州,世傳家業。祖父江強,字文威,北魏平涼州,遷至代京(今山西大同),奉獻他家五世藏書經史諸子一千餘卷,同時上了“古篆八體之法”,於是拜中書博士。卒,贈敦煌太蘇父親江紹興,任北魏秘書郎,掌國史20餘年,以謹慎忠厚著稱。後任趙郡太守,卒於任。

江式少承家學,對古文字學有專門研究。初拜司徒長兼行參軍、檢校御史,後任符節令。他的篆書寫的極好,洛陽宮殿諸門板題,都是他寫的。延昌三年(514年)三月,江式上表,論述了中國文字的發展演變過程,請求寫一部文字學專著。‘詔命對這項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工程,從組織到物質給予了大力支持。書名為《古今文字》,共40卷,體例依許滇《說文》,上篆下隸。可藉此書後來沒有完成。正光(520—525年)中,兼著作郎。卒於宮,贈巴州刺史。

《北史·江式傳》

江式,字法安,陳留濟陽人也。六世祖瓊,字孟琚,晉馮翊太守,善蟲篆詁訓。永嘉大亂,瓊棄官投張軌,子孫因居涼士,世傳家業。祖強,字文威,涼州平,內徙代京。上書三十餘法,各有體例,又獻經史諸子千餘卷,由是拜中書博士。卒,贈敦煌太守。父紹興,高允奏為秘書郎,掌國史二十餘年,以謹厚稱。卒於趙郡太守。式少專家學,數年中,常夢兩人時相教授;及寤,每有記識。初拜司徒長史兼行參軍,檢校御史,尋除符節令。以書文昭太后尊號謚冊,除奉朝請,仍符節令。篆體尤工,洛京宮殿諸門板題,皆式書也。延昌三年三月,式表曰:

臣聞伏羲氏作而八卦形其畫,軒轅氏興而靈龜彰其彩。古史倉頡覽二象之爻,觀鳥獸之跡,別創文字,以代結繩,用書契以維事。宣之王跡,則百工以敘;載之方冊,則萬品以明。迄於三代,厥體頗異,雖依類取制,未能殊倉氏矣。故《周禮》:八歲入國小,保氏教國子以六書: 曰指事, 曰象形, 曰形聲, 曰會意, 曰轉注, 曰假借。蓋是史頡之遺法。及宣王太史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同或異,時人即謂之籀書。孔子修《六經》,左丘明述《春秋》,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言。其後七國殊軌,文字乖別。暨秦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蠲罷不合秦文者。斯作《倉頡篇》,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式,頗有省改,所謂小篆者也。於是秦燒經書,滌除舊典,官獄繁多,以趣約易,始用隸書,古文由此息矣。隸書者,始皇使下杜人程邈附於小篆所作也。世人以邈徒隸,即謂之隸書。故秦有八體: 曰大篆, 曰小篆, 曰符書, 曰蟲書, 曰摹印, 曰署書, 曰殳書, 曰隸書。

漢興,有尉律學,復教以籀書,又習八體,試之課最,以為尚書史。書省字不正,輒舉劾焉。又有草書,莫知誰始,其形書雖無厥誼,亦是一時之變通也。孝宣時,召通《倉頡》讀者,獨張敞從受之。涼州刺史杜業、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時,征禮等百餘人說文字於未央宮中,以禮為國小元士。黃門侍郎揚雄采以作《訓纂篇》。及亡新居攝,自以運應製作,大司馬甄豐校文字之部,頗改定古文。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三曰篆書,雲小篆也;四曰佐書,秦隸書也;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所以幡信也。壁中書者,魯恭王壞孔子宅而得《尚書》、《春秋》、《論語》、《孝經》也。又北平侯張倉獻《春秋左氏傳》,書體與孔氏相類,即前代之古文矣。後漢郎中扶風曹喜號曰工篆,小異斯法,而甚精巧,自是後學,皆其法也。又詔侍中賈逵修理舊文,殊藝異術,王教一端,苟有可以加於國者,靡不悉集。逵即汝南許慎古學之師也。後慎嗟時人之好奇,嘆俗儒之穿鑿,故撰《說文解字》十五篇,首一終亥,各有部屬,可謂類聚群分,雜而不越,文質彬彬,最可得而論也。左中郎將陳留蔡邕采李斯、曹喜之法,為古今雜形,詔於太學立石碑,刊載《五經》,題書楷法,多是邕書也。後開鴻都,書畫奇能,莫不雲集。時諸方獻篆,無出邕者。

魏初,博士清河張揖著《埤倉》、《廣雅》、《古今字詁》。究諸《埤》、《廣》,綴拾遺漏,增長事類,抑亦於文為益者。然其《字詁》,方之許篇,古今體用,或得或失。陳留邯鄲淳亦與揖同,博開古藝,特善《倉》、《雅》。許氏字指、八體、六書,精究閒理,有名於揖。以書教諸皇子。又建《三字石經》於漢碑西,其文蔚煥,三體復宣。校之《說文》,篆、隸大同,而古字少異。又有京兆韋誕、河東衛覬二家,並號能篆。當時台觀榜題,寶器之銘,悉是誕書。鹹傳之子孫,世稱其妙。晉世義陽王典祠令任城呂忱表上《字林》六卷,尋其況趣,附托許慎《說文》,而按偶章句,隱別古籀奇惑之字,文得正隸,不差篆意也。忱弟靜別放故左校令李登《聲類》之法,作《韻集》五卷,使宮、商、角、徵、羽各為一篇,而文字與兄便是魯、衛,音讀楚、夏,時有不同。皇魏承百王之季,紹五運之緒。世易風移,文字改變,篆形謬錯,隸體失真。俗學鄙習,復加虛造。巧談辯士,以意為疑,炫惑於時,難以釐改。乃曰:追來為歸,巧言為辯,小免為,神䖝為蠶。如斯甚眾,皆不合孔氏古書、史籀《大篆》、許氏《說文》、《石經》三字也。凡所關古,莫不惆悵焉。嗟夫!文字者六籍之宗,王教之始,前人所以垂今,今人所以識古。

臣六世祖瓊,家世陳留,往晉之初,與從父兄俱受學於衛覬,古篆之法,《倉》、《雅》、《方言》、《說文》之誼,當時並收善譽。而祖遇洛陽之亂,避地河西,數世傳習,斯業所以不墜也。世祖太延中,牧犍內附,臣亡祖文威杖策歸國,奉獻五世傳掌之書,古篆八體之法。時蒙褒錄,敘列於儒林,官班文省,家號世業。

暨臣闇短,識學庸薄,漸漬家風,有忝無顯。是藉六世之資,奉遵祖考之訓,竊慕古人之軌,企踐儒門之轍。求撰集古來文字,以許慎《說文》為主,及孔氏《尚書》、《五經音注》、《籀篇》、《爾雅》、《三倉》、《凡將》、《方言》、《通俗文》、祖文宗《埤倉》、《廣雅》、《古今字詁》、《三字石經》、《字林》、《韻集》、諸賦文字有六書之誼者,以類編聯,文無復重,統為一部。其古籀、奇惑、俗隸諸體,鹹使班於篆下,各有區別。詁訓假借之誼,僉隨文而解;音讀楚、夏之聲,並逐字而注。其所不知者,則闕如也。脫蒙遂許,冀省百氏之觀,而同文字之域。典書秘書所須之書,乞垂敕給;並學士五人嘗習文字者,助臣披覽;書生各五人,專令抄寫。侍中、黃門、國子祭酒一月一監,誣議疑隱,庶無紕繆。所撰名目,伏聽明旨。

詔曰:“可如所請,並就太常,冀兼教八書史也。其有所須,依請給之。名目待書成重聞。”式於是撰集字書,號曰《古今文字》,凡四十卷,大體依許氏《說文》為本,上篆下隸。正光中,兼著作郎。卒官,贈巴州刺史。其書竟未能成。式兄子征虜將軍順和,亦工篆書。

先是,太和中,兗州人沈法會能隸書。宣武之在東宮,敕法會侍書。後以隸跡見知於閭里者甚眾,未有如崔浩之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