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永遠的家:傳統慣性與社會結合》把人類學的社會研究傳統和文化研究傳統通過家、傳統的慣性、社會結合等主題有機地結合起來展開討論。作者通過在中國不同民族和地域的田野調查和理論提升,給讀者展現家族文化的傳統與延續、家的社會結合與周邊社會、家族與民族的內在特點和運行機制,並把其納入歷時性與共時性、文本與情境、中心與周邊、民族與國家、全球和地方、和而不同與文化自覺的視野下進行比較研究。重新思考文化和社會的延續性以及在不同時空視野下,人類學之中國研究的方法論意義。
作者簡介
麻國慶,1963年生於內蒙古。曾就讀於西北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日本東京大學;工作於中山大學、日本東京都立大學大學院(客座)、北京大學。現為中山大學人類學系主任、華南農村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藝術人類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學學會常務理事。入選教育部2004年度首屆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代表性著作有《家與中國社會結構》、《走進他者的世界:文化人類學》等,在《中國社會科學》、《社會學研究》、《民族研究》 、《北京大學學報》等雜誌上發表有關人類學理論和方法、漢人社會結構、少數民族研究、日本社會等方面的中、英、日論文近百篇。
目錄
第一編 作為方法的家:民間概念、儒學傳統與人類學研究
民間概念
福、祿、壽與漢族的民族性
借女生子
從非洲到東亞:親屬研究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作為方法的華南:中心和周邊的時空轉換
家族倫理與延續的縱式社會:家族化公民社會的基礎——人類學與儒家的對話
類別中的關係:家族化的公民社會的基礎——從人類學看儒學與家族社會的互動
第二編 家族文化的傳統和延續
漢族傳統社會結構與家族
分家:分中有繼也有合——中國分家制度研究
祖蔭下的社會認同:祖先的張力——流動的同姓集團與社會記憶
文化的複製與生產:宗族的復興與祭祀空間——以閩北樟湖鎮的田野調查為中心
第三編 社會的比較:家的社會結合與周邊社會
比較社會學:社會學與人類學的互動
日本的家與社會結構
社會結合的紐帶——日本的神社與中國的廟
漢文化影響下陽春排瑤的宗族家庭與宗教
農耕蒙古族的家觀念與宗教祭祀——以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把什村的田野調查為中心
秘密社會與傳統漢族社會結構
第四編 從家族到全球
儒學與社會結構:東亞社會中的漢族與多民族社會中的漢族
永恆的家與多變的家園
從江村到全球——費孝通社會人類學思想述評
全球化:文化的生產與文化認同——族群、地方社會與跨國文化圈
大學改革與人類學通識教育
序言
人類學者總是走進田野,走出田野,在這一進一出中,有多少文化體驗就有多少故事化成人類學的敘述躍然紙上。人類學的中國研究不僅僅是把中國社會的文化理念停留在書寫的文本里,還要付諸於行動之中,這正是恩師費先生倡導的“邁向人民的人類學”的理念所在。
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關於中國漢人社會的研究。這一研究以家族與社會結構為核心,考察現代農村社會的文化傳統以何種方式表現出自身的特點,在其變化過程中國家、民間精英等所扮演的角色,進而討論儒學傳統、社會與國家之間的內在關係。在此基礎上引入中心和周邊的概念,考察漢族社會的社會結構特點如何對周邊社會發生影響。這種影響包括三個方面:第一,作為擁有眾多民族的中國社會,漢人社會結構的內在特點如何對少數民族社會產生影響;第二,同受儒學影響的東亞國家和社會(如日本)在社會結構上表現出何種特點;第三,從周邊看中心,即從漢人社會周邊與漢民族相互接觸和互動中的“他者”觀點,來重新審視漢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在此基礎上討論在不同時空背景下,“中心”和“周邊”如何相互轉化。基於這一觀念,我通過在中國國內和日本所作的田野調查,進一步揭示了社會比較論在當今文明社會比較研究中的內在特點。二是關於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與生態的研究。此項研究圍繞傳統上作為狩獵民族的鄂倫春族、作為遊牧民族的蒙古族和作為山地民族的瑤族,以定居化過程為切入點來討論文化的生產、消費、消亡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問題和生態問題等,從以上研究思路中可以洞悉國家中的民族的內在特點和含義。本書集中體現了我的第一個研究取向。
文摘
民間概念
人類學的研究並不僅僅是描述所調查對象的社會和文化生活,它更應關注的是與這一社區的社會和文化生活相關的思想,以及這一社會和文化在整體社會中的位置。因此對於人類學者而言,應該超越社區研究的界限,立足於實證同時要超越實證,要從一種例證的人類學進入到一種論證的人類學,尋得更廣闊的視野。這一點對於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中國社會的人類學研究來說,顯得尤為重要。這當然也是人類學的一個中國化問題。人類學的中國化需要一些重要的切入點,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對民問概念進行釋義和實證。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民間概念諸如面子、人情、關係、緣分、家等,事實上反映了我們這一文化的重要特性。這也是關注於民間社會和文化研究的人類學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對話的一個文化視角。
家是與每個人的生活緊密相關的,提及家,人們自然會聯想到《紅樓夢》,想到巴金的小說《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一天不談家,幾乎是不可能的。雖同是一個漢字——“家”,但其內涵和寓意卻完全不同。這一符號概念的背後蘊涵了個人、群體、社會與國家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