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王東巡歌

《永王東巡歌》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組詩。詩現存十一首,其中第九首前人定為偽作。這組詩記錄了永王李璘東下的情況,熱情讚頌了永王的“功績”、抒發了作者的“遠大抱負”。

作品信息

【名稱】《永王東巡歌》

【別名】《永王東巡歌十一首》

【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體裁】七言絕句

【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

永王東巡歌(1)

【其一】永王正月東出師(2),天子遙分龍虎旗(3)。樓船一舉風波靜(4),江漢翻為燕鶩池(5)。

【其二】三川北虜亂如麻(6),四海南本似永嘉(7)。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8)。 

【其三】雷鼓嘈嘈喧武昌(9),雲旗獵獵過尋陽(10)。秋毫不犯三吳悅(11),春日遙看五色光(12)。

【其四】龍盤虎踞帝王州(13),帝子金陵訪故丘(14)。春風試暖昭陽殿(15),明月還過鳷鵲樓(16)。

【其五】二帝巡遊俱未回(17),五陵松柏使人哀(18)。諸侯不救河南地(19),更喜賢王遠道來(20)。

【其六】丹陽北固是吳關(21),畫出樓台雲水間。千岩烽火連滄海,兩岸旌旗繞碧山。

【其七】王出三江按五湖(22)。樓船跨海次揚都(23)。戰艦森森羅虎士(24),征帆一一引龍駒(25)。

【其八】長風掛席勢難回(26),海動山傾古月摧(27)。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龍驤出峽來(28)。

【其九】祖龍浮海不成橋,漢武尋陽空射蛟。我王樓艦輕秦漢,卻似文皇欲渡遼。

【其十】帝寵賢王入楚關(29),掃清江漢始應還。初從雲夢開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30)。

【其十一】試借君王玉馬鞭(31),指揮戎虜坐瓊筵(32)。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33)。

作品注釋

(1)永王:唐玄宗第十六子,名李璘。永王東巡歌:李白集中本十一首,元人蕭士贇認為原其九為偽作。

(2)正月:指農曆十一月。這裡用的是“王正月”。周以建子之月(農曆十一月)為正。《春秋·隱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公羊傳: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李白用王正月,取大一統義,是春秋筆法。

(3)“天子”句:謂唐玄宗授永王璘以重任,使其遠巡。龍虎旗,繪有龍虎的旗幟,為天子儀仗。這裡借指節度使的重任。

(4)風波:指亂象。

(5)“江漢”句:江漢,指長江和漢水之間及其附近的地域。翻為,反而成為。雁鶩池,王琦註:《太平御覽》:《圖經》曰:梁孝王有燕鶩池,周圍四里,梁王所鑿。這裡泛指遊樂之地。

(6)“三川”句:形容洛陽被安祿山叛軍占領後的亂象。三川,指洛陽。以其有河、洛、伊三川。北虜,指安祿山叛軍。

(7)“四海”句:公元311年(西晉永嘉五年),劉曜攻陷洛陽,百官士庶三萬餘人,中原衣冠之族相率南奔,避亂江東。安祿山破兩京,士人多攜家奔江東,有似永嘉之難。

(8)“但用”二句:詩人以謝安自居,希望永王重用自己。《晉書·謝安傳》:玄等既破堅,有驛書至,安方對客圍棋,看書既竟,便攝放床上,了無喜色,棋如故。客問之,徐答云:“小兒輩遂已破賊。”既罷,還內,過戶限,心喜甚,不覺屐齒之折,其矯情鎮物如此。東山,謝安隱居處。

(9)雷鼓:如雷的鼓聲。

(10)“雲旗”句:雲旗,畫有熊虎圖案的大旗。獵獵,風聲。尋陽,即潯陽。晉潯陽郡,隋為九江,公元742年(唐天寶元年)改潯陽。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

(11)三吳:泛指吳地,具體說法較多。

(12)五色光:官軍上面的瑞氣。《南史·王僧辯傳》:賊望官軍上有五色雲。

(13)龍盤虎踞:鐘山龍蟠,石頭虎踞。帝王州,南朝謝脁《入朝曲》詩句“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為其所本。

(14)“帝子”句:帝子,指永王李璘,因其是唐玄宗之子。故丘,故墟。謂金陵曾為六朝故都。

(15)昭陽殿:王琦註:《一統志》:昭陽殿乃太后所居,在台城(宮殿名)內。

(16)鳷(zhī)鵲樓:南朝樓閣名,在金陵。

(17)“二帝”句:是二帝不在京城的委婉說法。實際是安史叛軍逼近長安,玄宗奔蜀,肅宗即位靈武。

(18)“五陵”句:字面意思是唐室陵寢失去祭掃,實則指社稷瀕臨滅亡。五陵,指三原高祖獻陵,禮泉太宗昭陵,奉天(今乾縣)高宗乾陵,富平中宗定陵,奉先(今蒲城)睿宗橋陵。

(19)“諸侯”句:指安祿山據洛陽,官軍束手無策。河南,指洛陽。

(20)賢王:有德行的君王。這裡指永王李璘。

(21)“丹陽”句:謂丹陽的北固山,是吳地的險要關隘。唐時丹陽,即今之江蘇鎮江市。北固山,在鎮江北,下臨長江。

(22)“王出”句:謂永王出師巡行江南。按,巡行。三江五湖,指東南方的三條江及太湖流域的湖泊。

(23)“樓船”句:謂永王駐紮在揚州江面上的船艦一直連線到海上。次,駐守。揚都,指揚州。此句的正常語序是“樓船次揚都而跨海。”現在這樣排列語序,是為了押韻和調整平仄格律。跨海,是誇張之辭。

(24)“戰艦”句:謂戰艦上排列著威嚴的勇士。森森,威嚴可畏貌。虎士,勇武之士。

(25)“征帆”句:謂各個戰艦上都承載著豪傑之士。征帆,戰艦的借代。龍駒,喻指豪傑之士。

(26)“長風”句:謂大風吹動船帆,戰艦急速前進。長風,大風。掛席,船上張起的帆。

(27)摧古月:謂戰勝胡兵。摧,挫敗。古月,胡字的隱語,指胡兵。

(28)“何似”句:謂永王的戰艦浩浩蕩蕩地沿江東進,多么像晉朝王濬伐吳的樓船。《晉書·武帝紀》:鹹寧五年十一月,大舉伐吳,遣龍驤將軍王濬、廣武將軍唐彬,率巴蜀之卒,浮江而下。劉禹錫詩句“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即指此。

(29)“楚關”:楚地關塞。泛指楚地。

(30)“初從”二句:謂永王開始在楚地駐紮軍隊,後來又進軍金陵,在此地招攬才俊之士。雲夢,古湖泊名,具體位置說法不一。大致在今湖南與湖北之間。這裡泛指楚地。朱第,漢諸侯王第宅。以朱紅漆門,故稱。這裡指行軍中的臨時住所。小山,漢王逸《楚辭·招隱士·解題》: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懷天下俊偉之士,自八公之徒,鹹慕其德而歸其仁。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辭賦,以類相從,故或稱小山,或稱大山,其義猶《詩》有小雅大雅也。

(31)“試借”句:詩人希望永王能賦予他軍事指揮權。君王,指永王李璘。玉馬鞭,指軍事指揮權。

(32)“指揮”句:詩人自謂能像諸葛亮一樣,身居帷幄,就能使胡人心悅誠服,聽從調遣。指揮,發令調遣。戎虜,古代對西北少數名族的蔑稱。瓊筵,盛宴;美宴。這裡泛指室內辦公地點。

(33)“西入”句:詩人自謂平息叛亂後,西歸長安,向唐天子匯報戰況。日,喻指皇帝。

作品評析

據《新唐書·永王璘傳》,永王璘,少失母,肅宗自養視之。長,聰敏好學。貌陋甚,目斜視。封永王后,兼任荊州大都督。安祿山反,玄宗至扶風,詔璘即日赴荊州鎮所。俄又兼任山南、江西、嶺南、黔中四道節度使,以少府監竇昭為副。璘至江陵,募士得數萬,補署郎官、御史。玄宗委永王如此重任,其初衷是讓他鞏固後方。璘生宮中,不通事務。時江淮租賦巨億萬,堆積如山。璘遂起占領江左之意。以薛鏐(liú)、李台卿、韋子春、劉巨麟、蔡駉(jiōng)為謀主。肅宗聞之,詔璘赴蜀覲見上皇,璘不從。璘子襄城王李偒(dàng)剛烈少謀,勸璘取金陵。於是引舟東下,甲士五千趨廣陵(揚州)。然未敢明言。據《新唐書·李白傳》,時白在廬山,被璘召為僚佐。李璘的思想動向及皇族內部的政治鬥爭,李白當然不清楚。於是他從愛國熱情出發,寫下了這組熱情洋溢地讚頌永王李璘“功績”、抒發自己“遠大抱負”的七言絕句。

首章發端。言永王奉天子命,建節東巡,義師到處,呈現和平景象。

二章詩人自謂在國家大難當頭時,希望像謝安一樣從容鎮靜地破敵除患。

三章寫軍容威武,聲勢浩大。軍紀嚴明,有戰勝徵兆。從武昌至九江,再至三吳,一路東進,勢如破竹。

四章想像、或者說希望永王璘進兵金陵,給金陵人民帶來溫暖和光明。首句言金陵形勝,自古為帝王之地。次句敘事,言永王兵到金陵。三四句,以昭陽殿、鳷鵲樓借指金陵,以春風象徵溫暖,以明月象徵光明。

五章言社稷臨危,君臣束手,唯有永王揮師東來。詩人在這裡判斷有誤。既然二帝離朝,諸侯莫救,“賢王”就應率軍開赴河南、河北,勤王抗敵。叛軍勢力未越過江淮,“賢王”率軍取金陵與勤王抗敵何乾?

六章言丹陽地形險要,風景如畫。永王軍隊駐屯長江兩岸,一直延伸至海邊。這些都是想像或鼓勵之辭,實際上李璘的軍事勢力最東只到丹陽。

七章寫永王麾下的威武的水師。上二句言水師廣布,下二句言勇士威武。

八章寫永王水師以長風破浪之勢,動海傾山,如同晉代王濬樓船東下破吳。

九章把永王比成唐太宗,而且超過了秦皇、漢武,比擬得不倫不類,和其他十首也不協調,可能是永王幕府中人所增益,為永王提供了一個有意爭奪帝位的罪狀。因此前人以為是偽作。

十章寫永王奉天子之命,保衛疆土,涉及地域之廣。入楚關,掃清江漢,從雲夢到金陵。這是誇張之辭。實際李璘的軍事勢力未到金陵。 

末章寫詩人希望永王能賦予他軍事指揮權,自信自己能像張良、諸葛亮或謝安那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使得反叛胡人心悅誠服,聽從調遣,徹底肅清叛亂,然後向朝廷作出一個完美的交代。

詩人在組詩中表現出的愛祖國,愛人民的熱情和對和平的嚮往是積極的,是值得肯定的。他對永王璘的政治走向不了解,是客觀的,以他的身份和閱歷,對此不可能作出正確的判斷。組詩第二首及最後一首表現出他想作謝安、諸葛亮那樣的儒將,運籌帷幄,從容應敵,決勝千里,是不現實的,甚至是幼稚的。這種思想在他的很多詩篇里都有表現。他一直希望能像范蠡一樣功成不居,泛舟五湖;像魯仲連那樣功成不取,意輕千金。這些抱負雖然不可能實現,但卻成就了他豪邁的浪漫主義詩風和撼山動地、膾炙人口的詩篇。組詩中某些地方的誇張和想像不符合史實,一則是屬於鼓勵性質,一則是屬於誇張手法,是符合文學創作原則的。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葉(唐時屬安西都護府,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並好行俠。從25歲起離川,長期在各地漫遊,對社會生活多所體驗。公元742年(天寶元年)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杜甫結交。安史之亂爆發後,他懷著平亂的志願,於公元756年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爭奪帝位失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漂泊東南一帶,卒於當塗(今屬安徽)。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