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永平堡建於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分上、中、下三城,俗稱上城子、中城子、下城子和城周圍九墩一較場,占地面積九百多萬平方米。它是系關、堡、墩為一體的巨大防禦體系,是川西北目前發現的最大的明代軍事遺址。永平堡位於北川縣治城西北24公里的開坪羌族鄉永安村,東臨白草河,西靠小園溝。
歷史
從北川石泉縣(今治城羌族鄉)逆白草河上行,經伏地堡(伏羌堡)、麂子坪上山過永平堡到小壩,這條古道叫永平路,又叫白草路。以前這裡不僅是朝廷在松潘駐防士兵的後勤供給線,也是絲綢之路的一條重要的南支線。特別是唐代到明代沿途修築了大量的軍事城堡,除防禦土番南下外,更重要的是保證這條道路暢通。永平堡是這條線上最大的一處軍事設施,系明代所建(在今開坪羌族)。《四川通志》《龍安府志》《石泉縣誌》皆稱此地為漢地乃漢番之要衝:“石泉、壩底、龍州皆羊腸一線,馬不列行,車不方軌。”
北魏四年(公元389年)置開坪鎮,歷代有重兵把守。唐朝時,開坪是唐朝與“土番”爭奪的焦點;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四川巡撫張瓚等率兵兩萬餘人對“土番”進行鎮壓;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四川巡撫張時徹奏請皇帝,調回總兵何卿生平定羌藏番亂後,於開坪(今天永安村)修築了堡樓,備九千精兵把守。古城堡面積900萬平方米,是川西北保存較好、規模較大的古老戰場遺址。永平堡依山勢而建,分上、中、下三城。
1957年曾在開坪鎮挖掘出漢代將軍墓,墓內尚有帽、印柬等物,說明這裡在漢代已是軍事要鎮。
《明史·四川土司》:“東路生羌,白草最強,又與松潘黃毛韃相通,出沒為寇,相沿不絕。”《讀史方輿紀要》:“白草寨,(龍安)府西南四百里,變曰白草壩番寨也。……凡下八寨,部曲素強,恃險阻,往往剽奪為患,成化十四年,撫臣張贊督兵剿白草壩西坡,禪宛諸大寨生番,皆順命,尋復叛。嘉靖十三年撫臣宋滄遣兵擊壩底。白草等諸蠻,皆獻侵地十千餘畝,未幾復叛。十五年大征,用兵三萬七千。一由龍州,一由壩底,斬獲甚多。事平,增置雙溪,人魚、永平、西邊諸堡,革撫賞斷鹽茶。萬曆七年,壩底、河西、鳳村等十一寨,永平、河東、百草等十七寨,相率來降為編民”。清代道光《龍安府志》:“(白草寨)上下風十八寨,部曲素強,恃其險阻,往往剽掠為患。”可見,永平堡戰事不斷。
結構
上城:位於墩包山頂,城門及城內宅牆基本保存完好。現存城牆長4.2米、寬4.8米,城內面積1400平方米;城南有一關口,利用兩個小山包之間的埡口而建,關口通道寬1.7米、高1.9米;沿山頂築有一條420米的城牆和1000平方米的營房,營房牆高6米、厚2.5米;城牆全用粗加工石條砌成,碎石填心。
中城:位於山腰,兩道城牆呈回形布局。殘存外牆高10.4米、寬8米、東門寬2.7米;內牆高9.5米、寬7米。城內面積約五千平米,西設男監東設女監;東南30米處是軍事長官駐地,還有塊明嘉靖都督“何卿生祠碑”,高2.5米、寬1.8米。
下城:位於中城下方的牛背山梁,東臨懸崖絕壁,城大致完好。殘城高8米、厚5.4米,城內面積1500平方米。東城門高2.7米、寬2.9米。
上、中、下三城占地總面積1.6萬平方米。各城內有署、廂房、堂、室和營房。城周有9個石墩,墩名分別為觀化墩、白雲墩、喜紅墩、雲峰墩、城後墩、走馬墩、新民墩、小園墩、護雲墩。墩頂豎有十多米高的傳遞信號用的燈桿。城墩之間,有石砌道路相連線,城內守軍最多時達5000人。
旅遊開發項目
一、項目定位
以古軍事遺址考察為特色的旅遊目的地。
二、項目開發條件
區位:永坪堡位於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開坪鄉,距縣城37公里,距綿陽市100公里,距省會成都200公里,面積為 30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永平堡及周邊自然資源豐富、氣候舒適。永平堡及周邊自然景觀多而奇,一年四季可以領略到不同自然風景,奇花異草、奇峰怪石、狹溝交錯,跌宕起伏、瀑布飛瀉、野(禽)獸飛奔等自然風光。還有傳奇色采的三面山,龍洞溝。“自古躬耕皆仙山,仲秋狩獵彩雲間,異族茶馬天邊走,世代不出永平關”是對永平堡的真實寫照。
人文資源:永平堡古軍事城堡是目前西南地區保存最為完好的明代軍事遺址,是羌族興衰的活化石,明朝嘉靖年間重要軍事基地遺址——永坪堡,是四川省目前保存較好,規模最大的軍事城堡。永坪堡遺址包括上、中、下三層和城外附屬設施,總面積900多萬平方米,城內有指揮台、營房、哨所等遺址。城內有嘉靖26年所立的“何公生祠記”石碑一個。被列為四川省二級文物保護單位。石碉樓:境內有保存完好的古石碉樓一座,樓高20米,整個碉樓為三層,樓頂和每層樓均為木樓,樓層高5米,樓與樓之間由木板樓梯連線,設計頗為獨特,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是研究羌族建築藝術的標本。
建設用地條件: 用地條件好。有可供修建賓館、商貿中心、停車場等的平台地2000畝。
項目定位: 恢復古軍事要塞舊貌,以古軍事遺址體驗、科考為特色的旅遊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