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介紹
永嘉縣人民醫院位於永嘉政治文化中心上塘鎮,其前身為永嘉縣立醫院,創建於1931年,系溫州第一所公立醫療機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現發展成為永嘉縣唯一一所集醫療、急救、康復、教學、科研及預防保健為一體的全民所有制二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永嘉縣“120”急救中心和臨床醫療、護理、病曆書寫、檢驗、放射、院感、藥劑等質控中心的掛靠單位,縣白內障扶貧定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醫療單位,擔負著全縣92萬人口的醫療、保健和急救任務。曾先後獲“浙江省文明醫院”、“省愛嬰醫院”、“省巾幗文明示範崗”、“溫州市醫療質量優勝單位”、“溫州市精神文明單位”、省級“綠色醫院”等稱號,多次被評為溫州市先進職工之家、縣衛生工作先進集體、優秀黨支部。醫院占地總面積43.8畝,房屋總建築面積31734.06m2,醫療用房面積25158.77m2。建有門診大樓、住院大樓、行政樓、檢驗樓、輸液大廳、120醫療急救中心,職工宿舍,食堂等。現實際開放床位數300張,在編職工442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386人,高級職稱21人,中級職稱96人。設有13個職能科室,11大病區,8個專科專病門診和18個醫技輔助科室,1個市級重點學科,2個縣級重點學科和5個院重點專科。
目前醫院擁有西門子螺鏇CT、西門子彩色B超、奧林巴斯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西門子DR機、電子胃鏡、結腸鏡、腹腔鏡、母胎監護工作站、Beckman五分類血球計數儀、多功能麻醉機、前列腺汽化電切鏡、衝擊波碎石機、美國PB-840呼吸機、日本HI-101型肺功能儀、前列腺汽化電切鏡等大型醫療設備,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2003年新投入使用的13層住院大樓配有醫療緊急呼叫系統、中央空調、中心供氧、中心吸引、程控電話等設備,為病人提供溫馨舒適的醫療環境。
在改善醫療設備的同時,醫院重視人才引進與新技術開發,不斷選拔中青年技術骨幹到上級醫院進修、學習,醫療技術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已相繼開設了重症監護室(ICU),成立了永嘉縣急救中心,為嚴重多發性創傷、各種重度中毒、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重疾病的搶救贏得寶貴時機,並裝備精良的搶救設備和手段,確保了較高的搶救成功率,也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還將開設“皮膚美容治療中心”、“口腔治療中心”、康復治療中心等,不斷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同時,各科常見病診治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經驗日趨豐富,新技術得到了廣泛套用。已成功開展了諸如肝葉切除術、全胃切除術、腦內血腫清除術、甲狀腺癌頸淋巴結清掃術、子宮癌盆腔淋巴結清掃術、股骨頸骨折帶血管蒂及肌骨瓣移植術、人工股骨頭及全髖關節置換術等多項高難度手術,尤其是醫院已開展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同時相關科室也開展了胃鏡、腸鏡、膀胱鏡等診斷與相關疾病的治療,和無痛人流、無痛分娩等。
辦院宗旨
永嘉縣人民醫院堅持“科教興院、依法治院”的方針,時刻銘記“以病人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的辦院宗旨,奉行“仁愛、求精、創新、奮進”的醫院精神,樹立“病人至上”的服務理念。結合行風建設、“效能革命”活動,開展“巾幗建功示範崗”、“青年文明崗”、“有困難找紅牌”等活動,努力創建“平安醫院”,密切醫患關係,民眾滿意度不斷提高。站在新的起點,醫院將以科學的管理、精湛的技術、先進的設備、高尚的醫德服務社會、奉獻人民,努力把醫院建設成為永嘉縣高水平的醫療服務中心,為提高人民民眾的健康水平貢獻力量。歷史沿革
1931年(民國20年)永嘉縣立醫院成立,院址設在溫州市府學巷,張景飛任院長。當時工作人員有:醫生張景飛、周志強、張紫霞三人(均浙江醫專畢業),藥房黃琮、周厚,護士有陳漢昭、江華英、林天醉、金守箴四人。因限於條件,僅開設門診部,每天門診約100人。1936年因經費困難而停辦。1936年9月(民國25年)永嘉縣衛生事務所成立,張景飛任主任,人員7人,衛生經費編入地方預算。1937年1月,頒發《永嘉縣衛生設施計畫綱要》提出籌設區衛生所,要求衛生事業普及全縣。但這一計畫未能實現。
1940年2月(民國29年)設立永嘉縣衛生院,地址在溫州市城下寮(積穀山邊),後遷至大同巷,首任院長江卓儒(1940.2——1940.7)後任院長有陳詢、周如煊,江卓儒、張修德、劉鎮、葉華、張中剛。縣衛生院直屬於永嘉縣人民政府領導。1942年夏秋,霍亂流行,9月在衛生院內設立永嘉縣臨時防疫處,李則淵兼處長,江卓儒兼副處長。1944年9月,日軍入侵,溫州市第三次淪陷時,縣衛生院隨縣政府搬遷至楓林鎮。1945年4月,日本軍隊入侵楓林時,衛生院又搬遷至表山鄉,全部藥物器械被永樂人民抗日自衛游擊隊接收,後來游擊隊在岩坦嶼北設立醫務組,為軍民免費診治。1945年6月,溫州收復後,在溫州市區恢復縣衛生院,人員27人。1949年5月7日,溫州解放,溫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了永嘉縣衛生院。
1949年5月2日,雙溪縣民主政府在岩頭鎮成立,附設醫務室,負責人林純。9月21日,雙溪縣民主政府遷至楓林鎮,改名永嘉縣人民政府,11月醫務室改稱醫務所,負責人倪丕基,1950年6月,醫務所隨縣人民政府遷至江北。
1950年8月,以永嘉縣人民政府醫務所為基礎建立永嘉縣人民政府衛生院,當時基礎很差,藥品不到100種,器械短缺,無辦公桌椅。原駐江北龍橋,因房子不夠用,遷移至羅浮區江心頭,借民房使用。工作人員5人,院長兼醫師倪丕基,醫助林純,藥劑員葉守儀,事務員翁微祥,勤工梁德芳。9月1日,又吸收醫師周海容,護士謝旭初,婦幼衛生助產士李裴然、助產士吳賢、助理護士姚竟成等5人。9月12日,省衛生廳向平陽縣衛生院調來環境衛生技術員邱江濤,助產士李美玉,李美玉未到職即私自離職,後又增加會計陳愛椒,總計12人。其中醫務人員9人,事務員2人,勤工1人。有病床10張,產科除普通接生箱外無其他設備。外科,檢驗均無設備器械。11月,縣衛生院隨縣人民政府遷至溫州城區,院址先在後營巷(原西溪公所),後搬下橫街(天主堂)。衛生行政及醫療、防疫、婦幼保健工作均由縣衛生院統一管理。
1951年1月,增衛生警郭則光兼收發文書工作。2月份又增衛生警鮑立明,擔任環境衛生事務。增清潔員徐文龍、徐順吉(楓林),項宗其、丁岩福(永強)、朱成芳(梧埏)、葉高弟、邵銀臻等7人擔任清潔各區環境衛生工作。因人手少,經縣府專署同意2月成立機關醫務所,設在蛟翔巷,專負責機關工作人員的治療和幹部保健及防疫工作。吸收項甫濤為醫師,李日千為藥劑員,調衛生院李斐然為護士。2月28日,代院長倪丕基因病休息,經縣府同意,衛生院院務由醫務所醫師項甫濤代理。6月份,專署指示,邱光濤、張國斡、姚竟成調玉環衛生院工作。項甫濤與周海容對調。6月底,縣衛生院人員有19人,代院長倪丕基,代理院務醫師項甫濤,助醫林純,助產士吳賢、汪志秋,護士謝旭初,助理護士葉守儀,會計陳愛椒,衛生警郭則光、鮑立明,清潔員朱成芳(清潔班長)徐順吉、徐文龍、丁岩福、項宗其、葉高弟、邵銀臻、張永清。清潔員指定擔任各區清潔環境工作。7月,李象宣任縣衛生院政治指導員。10月,朱鑒德任院長。12月成立院務委員會。當時全縣劃分11個行政區,145個鄉鎮,人口64萬。
根據省衛生廳“把基層衛生機構普遍建立起來”的指示,同年建立區鄉負責醫師制度;縣人民政府衛生院在各區鄉聘請思想比較進步,學識比較豐富,熱心為人民服務的醫師為區鄉負責醫師,管理本區鄉範圍內的開業醫生,領導開展衛生防疫,婦幼保健工作。共聘任醫師21人。衛生院除了搞好醫療工作外,還負擔衛生防疫、婦幼衛生、環境衛生等項職能。
1952年,衛生院業務收入210900000元(老幣,1萬元相當於今一元),其中門診190375000元,住院73000000元,業務支出382886500元。
同年設立專職會計,5月,衛生院附設婦幼保健站,院長朱鑒德兼主任,助產士朱莉莉為副主任,有婦幼保健員4人,吳秋蓮、徐順葉、吳美珠、徐素雲。10月,開設婦產科,12月,朱鑒德院長當選於縣第二屆各界人民代表,並出席縣第二屆各界人民代表大會。
1953年2月,縣人民政府衛生科建立,衛生行政歸縣衛生科領導。4月,蔣達生任院長,5月,蔣達生升任衛生科長,仍兼衛生院長。同年7月11日,衛生院院務委員會因柯訓正等委員調離進行改選,在全院工作人員會議上,推選蔣達生、李象宣、朱莉莉、孫向雲、趙桂香、王洪勛,李斐然、林純、鄭洪林等9人為委員。衛生院設衛生防疫、總務、醫療預防三股。衛生院設簡易病床30張,同月,政治指導員停配。
1954年3月,增胡彩珍為副院長。夏,縣衛生院遷至竇婦橋,機關醫務所撤消。10月,衛生系統第一個黨小組——縣衛生院黨小組成立,胡彩珍任組長,黨員4人。同時衛生系統第一個團支部——縣衛生院團支部成立,書記朱莉莉,團員6人。
1955年1月,增補胡卜熊、林純為衛生院副院長。10月,醫院開展增產節約運動。全年門診人次22834人,住院351人次,病床使用率48.6%,治癒率69.2%,平均住院日數17.7天。
1956年6月,遵照省人民委員會的通知,永嘉縣人民政府衛生院改名為永嘉縣人民醫院,院長由衛生科長蔣達生兼任。工作人員20人,其中醫務人員14人,行政後勤6人,設病床20張。醫院衛生防疫股分出成立縣衛生防疫站。7月,開設中醫門診但無中藥配方室。當年門診30934人次,住院464人次,病床使用率46.63%,治癒率76.5%,平均住院日6.28天,全縣人口70萬。
1958年8月,甌江以南的永強、梧埏、藤橋、三溪四區劃歸溫州市。永嘉縣人民政府機關由溫州市遷至上塘鎮,縣人民醫院也隨政府遷移,先搬上塘岩上村,借祠堂開診,無病床。4月,醫院由岩上村搬至上塘橫街,租汪伯英五間二層民房開診。
1960年4月,醫院院舍落成,建築面積1020m2,其中門診樓七間三層290m2,病房九間一樓430m2,職工宿舍130m2。搬入新居後,將股室調整為醫療、預防、秘書三股。同年成立保健股,設立口腔科當年有工作人員24人,其中院長1人,秘書1人,會計1人,掛號1人,炊事員1人,醫師5人,醫士3人,護士6人(其中2人長期離職學習,2人短期離職學習,1人下放鍛鍊),助產士2人,藥劑士2人,檢驗士1人。有黨員5人,團員7人。醫療器械只有顯微鏡一台,高壓消毒鍋一台,電動離心機一台,病床開放32張。
1961年,縣醫院在縣衛生學校原址設肝炎療養部,收治機關幹部中的肝炎患者;外科手術室建立,能開展下腹部手術,同時建立供應室,歸屬護理部。此時魯迪生任副院長。
1962年10月,林美玉任副院長。醫院放射科設立,有50mAX光機一台,可開展透視和胃腸造影。外科能開展胃切除、膽囊扎除、子宮截除和剖腹產。全年門診32942人次,住院972人次,配中西藥方43566張。醫院工作人員35人,蔣達生、魯迪生、朱秀梅、黃銀標、林樹人、徐洪文、王鴻勛、邵向雲、陳治民、陳先鋒、張志千、陳賢長、吳春寶、管秀珠、吳春生、倪秀珍、吳立中、陳椒芬、施肖蓮、王秀、陳嬋、徐寶丹、鄒美翠、葉林妹、朱月英、王志堅、李素芳、張澤榮、吳旭月、朱松蘭、林洪每、婁進景、楊春孝、張高妹、盧新民、潘濟舟。
1963年,建職工宿舍六間二樓計m2。3月,張志千被省衛生廳任命為縣名中醫。5月,設立腸道科門診,全年門診量32171人次,住院966人次,治癒好轉率為89.5%,全年做大小手術101例。
1964年9月,醫院建立黨支部,實行黨的“一元化”領導,王銳爽任支部書記。10月,趙志忠任院長。當年省衛生廳核定床位50張,實際開放93張(包括療養院41張)。
1965年4月,醫院療養所由上塘岩上村搬至羅東九峯寺,繼續開診。4月—9月,醫院在清水埠冶煉廠開設門診部。王洪勛、徐韶頤、陳智花、費代鏇、張澤榮、吳旭月、婁進景、林洪每等人在門診部工作過。
5月,王銳爽調任衛生局副局長。
1966年2月,梁風任醫院黨支部書記。後續建化驗樓、婦產科病房四間二層共m2。5月16日中共中央發出“5.16”通知,“文化大革命開始”,很快波及醫院,院內開展破“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運動。
1967年上半年,醫院開始成立“紅衛”“白求恩”二派民眾組織並參與社會二大派活動。隨運動的深入,二派鬥爭趨向激烈,醫院領導和業務骨幹受到衝擊,黨團組織停止活動,領導班子癱瘓,醫院秩序被擾亂,醫療質量下降。11月,縣城上塘發生“兩派”武鬥,醫院被迫停診40多天。
1969年3—4月,縣城上塘又發生“兩大派”武鬥,醫院又被迫停診多天。8月,永嘉縣軍管會批准,縣人民醫院實行軍事管制。9月26日,永嘉縣革命委員會以永革字(69)104號批准縣醫院建立縣人民醫院革命委員會。由七名委員組成,其中,革命幹部代表二名,民眾代表五名,同意革委會由林洪每、胡康西、胡道漲、趙志忠、繆菊英等7人組成,暫缺正主任一名,民眾代表一名,決定趙志忠為革委會副主任。從此,醫院一切大權統歸永嘉縣人民醫院革命委員會。12月,醫院軍事管制撤消。
1970年7月,張憲珍任革委會副主任,黨支部副書記。11月,潘國嘉任革委會主任,黨支部書記。11月下旬,開展全面整建黨。
1971年6月,醫院黨支部領導醫院開展批陳整風運動,“九一三”事件後,醫院開展揭批“林彪反革命集團”運動。
1972年12月,潘國嘉調離,張憲珍因身體不佳上級口頭宣布邵煥道負責醫院工作。後因邵煥道身體欠佳,醫院工作由原防疫站領導謝祥燦兼管。
1973年3—4月,由李中齊帶隊的縣革命幹部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進駐。5月,汪慶芝任醫院黨支部書記,革委會主任。
1974年初,醫院開展“批林批孔”運動。2月團支部改選,書記王素芬,副書記金庭士。5月增補邵向雲、胡道漲、洪忠渭、邱英英為革委會副主任。
1975年6月17日,縣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工宣隊)進駐醫院,領導鬥批改運動。12月,邵向雲、胡道漲、洪忠渭、邱英英不再擔任革委會副主任。爾後,工宣隊撤離。
1976年1月8日,敬愛的周恩來總理逝世,全院職工懷著悲痛的心情進行悼念。9月9日,毛澤東主席逝世,全體職工懷著極其沉痛的心情,開展悼念活動。10月6日“四人幫”粉碎,“文化大革命”結束,全院職工投入揭批“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罪行活動,醫院開始撥亂反正,正本清源。
1977年8月,縣人民醫院革委會撤消,恢復院長制,汪慶芝任院長、黨支部書記,單定松任黨支部副書記、副院長。醫院實行黨的“一元化”領導。同月,在清水埠開設傳染病分院,地址原溫州市腫瘤醫院內(現縣中醫院)。
1978年12月23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醫院也重新確立以醫療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指揮系統得到加強,各項工作逐步規範。
1982年2月,李建立任醫院黨支部書記,3月,胡望皆任副院長。7月設立醫務處和護理部。12月,經宣傳部批文同意將醫務處改為醫務科,年末統計全院有職工153人,其中幹部92人,全民職工36人,集體職工13人,臨時工12人。
1983年2月,邵向雲任副院長。下半年,建築面積為4689.5平方米的門診、病房、手術室大樓落成投入使用。同時設立急診室。60年建設的老醫院用於職工宿舍。醫院用房條件和職工住房條件得到較大的改善。年底全院職工147人。
1984年7月,金可豎任醫院黨支部書記,李建立調計生委,邵向雲提任院長,胡望皆調縣衛生防疫站任黨支部書記。陳賢長、朱國慶任副院長。醫院設立五官科、針灸理療科、骨傷科。職工增至184人。
1985年4月,曾憲權任黨支部書記,金可豎調縣衛生進修學校任支部書記。醫院根據需要設立兒科、眼科、麻醉科、營養室、胃鏡室。9月,醫院實行院長負責制,科室負責人聘任制。9月9日,醫院首次實行科主任聘任。同時建立落實知識分子政策領導小組。12月,醫院召開首屆職工代表大會,從而建立了職工代表大會制度。職代會的任務主要是審議院長工作報告,修訂有關規章制度,通過醫院實行兩級管理崗位經濟責任制方案,職工提案及其他醫院工作的重大事宜。1986年1月,醫院正式實行“兩級管理崗位經濟責任制”。2月21日,醫院開始全面整黨,對黨員進行理想、宗旨、黨紀、黨員標準教育。6月,邵向雲調溫州市第五醫院任副院長,由陳賢長主持工作。9月劉世恩任醫院院長。同月,醫院急診、放射樓建立,一樓為急診,二樓為放射,面積m2。
1987年,醫院先後建立皮膚科、病理科,腦電圖室、檢驗科增設中心實驗室。同時建立醫院治安聯防隊。3月,醫院實行第二次科主任聘任。8月,縣衛生系統職稱改革在醫院試點。同月,醫院實行《目標管理與超勞務計酬》辦法。10月,曾憲權調縣黨史辦,劉世恩兼任黨支部書記。
1988年3月,醫院實行科室承包責任制,5月急診室改為急診科。8月19日,院勞動服務公司建立,醫院計畫外臨時工納入勞動服務公司管理。9月,中醫藥大樓投入使用,面積m2。12月,鍋爐房投入使用,同時醫院實行住房補貼制度。
1989年1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醫務人員道德規範》及實施辦法在醫院實施,促進了全體醫務人員的道德建設。同月,以醫院為主體建立中國農工黨永嘉縣委員會醫藥衛生支部。5月,醫院全面實行技術經濟崗位責任制。8月財務總務科分設財務科、總務科。
1990年6月,醫院班子調整,劉世恩調任衛生局副局長,醫院工作由陳賢長主持。8月,衛生局副局長葉際彬兼任醫院支部書記、院長,朱國慶改任副書記,胡道漲任副院長。12月,王森波調衛生局任副局長。經縣委組織部批准,於11月16日醫院黨支部改建為黨總支,並進行了換屆。
1991年6月,醫院病區藥房投入使用。9月,全院醫療用房進行修繕。10月污水處理工程投入使用,排污問題得到徹底解決。12月,病員食堂建立,住院病人實行“包伙制”,解決了住院病人的用膳問題。同時住院病人實行統一著裝制。
1992年,經過多年努力,經省衛生廳考核驗收。9月14日,省衛生廳以浙衛(1992)382號檔案授予永嘉縣人民醫院為一級乙類醫院(相當於衛生部評審標準二級丙類醫院稱號),同時授予省級文明醫院稱號。
1993年10月,醫院開展“優良服務月”活動。促進了醫德醫風的改善,醫療質量的提高。12月,總面積為669.2m2,投資30萬元的醫院食堂竣工並投入使用。解決了醫院食堂條件簡陋的大問題。
1994年1月,葉際彬調任計生委副主任,朱國慶任黨總支書記,金庭士任院長。4月縣人民醫院院刊《和風》創刊。此後,縣醫院的較大活動均能在《和風》中反映出來。10月,金庭士因病住院,醫院工作由朱國慶主持。
1995年,上級補助醫院自籌,職工集資的價值300萬元的日產東芝300EZ全身CT機正式投入使用,從此醫院的儀器設備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1996年,由衛生廳衛生建築設計院設計,總建設面積為5656m2的醫院新門診大樓經費率招標,由縣建築工程公司承建的縣樣板工程正式動工。
1997年,醫院共青團委員會建立,下轄三個支部。4月,院質量管理科建立。6月,台州醫院和醫院建立三年對口幫助關係,無償培養衛技人員,定期派專家來院指導,實行掛鈎扶植。
1998年,根據縣衛生局的安排,醫院與五尺鄉衛生院結對扶貧,定期派醫務人員,並給予資金器械的資助。3月,新門診綜合樓落成,行政和門診全部遷入,9月19日正式開診。9月,建立老幹部門診,和為民應急(110)搶救醫療隊。10月,醫院退離休支部建立。12月,縣政府同意醫院住院大樓立項建設。同月29日,金庭士住院期間由朱國慶主持工作。
1999年6月,縣委、縣委組織部調整醫院領導班子,潘平任院長,增補王獻松為副院長,金庭士任協理員。5月14日,縣府同意永嘉縣120急救中心建立,該中心掛靠縣人民醫院。10月9日,省衛生廳批准授予醫院為“愛嬰醫院”。11月6日,醫院舉行門診大樓開診,住院樓奠基,120醫療急救中心正式運行,愛嬰醫院通過省級評審盛大慶典活動,市衛生局、縣四套班子、縣衛生局、市有關醫療單位、各兄弟縣市區市人民醫院,縣機關部門、中心衛生院以上醫療衛生單位共100多個單位的近200名代表到會祝賀。市衛生局夏愛華局長,縣府錢建民縣長出席,並做講話會後舉行門診大樓剪彩和住院大樓奠基儀式。11月,經中共縣委批准,建立中共縣人民醫院黨委,下轄7個支部。
2000年1月,醫院實行《崗位目標責任計獎辦法》 。3月,醫院被縣委、縣府命名為縣級文明單位。4月,從2000年起,醫院實行全員社會養老保險。5月醫院開展“致富思源,富而思進”的“兩思”教育。8月,縣編委批覆縣“120急救中心”為全民事業單位,經費差額撥款,同時設立設備科。9月醫院試行“行政後勤科室”考核辦法。10月神經內科被縣衛生局確定於重點專科。同月,醫院實行護士招聘制。12月,醫院榮獲99年度醫療質量優勝單位。
2001年5月,醫院開展為期三個月的江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習教育活動,通過集中學習,對照檢查,整改提高三個階段,提高了全體職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覺性。7月醫院全面推行電算化。
科室設定
科室介紹
感染科感染病科位於醫院住院大樓後面,獨立一幢三層病房,周圍環境清潔幽雅。病房內設有空調、衛生間、中央吸氧和床前呼叫系統等設施。配有心電監護、肝病治療儀等儀器。有肝炎、肺結核、傳染病綜合病區,設有傳染科門診及腸道門診。現有床位近30張,醫師7名,其中副主任醫師1名,主治醫師2名。並聘任肝病專家邵向雲主任醫師為顧問。
該科在科主任陳有才醫師的帶領下,在肝病、肺吸蟲病的臨床和科研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肝病病人住院占傳染科所有住院病人的80%以上,其中包括慢性B型肝炎、慢性C型肝炎、急性A型肝炎、急性戊型肝炎、其它病毒引起的肝炎以及酒精性肝病、脂肪性肝病、藥物性肝損和中毒性肝炎等。
利用生化分析儀、血細胞計算儀、γ-計數儀、B超、全身CT等先進儀器開展肝功能、肝纖維化指標、肝炎相關免疫學、AFP、各型肝炎病毒的核酸(DNA、RNA)尤其是乙型病毒DNA的定量檢測(PCR法)以及肝硬化、肝癌方面的影像診斷。
該科在肝病的臨床試驗方面取得顯著成績,先後撰寫了“498例B肝患者血清HBV-DNA-PCR檢測結果”、“肺結核合併慢性B肝49例治療分析”等論文10餘篇。課題“浙江省永嘉縣並殖吸蟲寄生蟲學、臨床與核型研究”獲浙江省醫藥衛生科技創新獎三等獎、溫州市科技進步二等獎、溫州市南氏醫藥成果三等獎、永嘉縣科技進步一等獎。
感染科於2004年被評定為溫州市重點專科。新的傳染病大樓已在建設中,投入使用後將大大改善住院條件和實驗條件,更好地為永嘉人民的健康服務。
神經內科
神經內科病房設在醫院住院部11樓,病床20張,搶救床4張,備有呼吸機、心臟除顫儀、多功能心臟監護儀、肌電圖儀等先進儀器。化驗室開設腦脊液生化、病原學檢查,能為神經科疾病的診斷及療效判斷提供可靠的依據。
科室有醫護人員24人,其中副主任醫師2人,主治醫師3人,住院醫師2人。主治以上的醫師均曾分別到過上級醫院經過系統的神經科專業進修學習,基礎理論紮實,對神經科各種疾病的診治均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對腦血管疾病的治療更有其獨特的方法。
該科室重視腦血管病的早期神經康復治療,在康復科的配合下,讓患者早期在床邊就能得到及時的重點治療。在永嘉縣率先開展了CT定位腦血腫抽吸術治療腦出血,溶栓法治療腦梗塞。對癲癇、肌肉疾病、感染性疾病、周圍神經疾病、脊髓疾病、錐體外系疾病、心理疾患等都有較高的診治水平。
泌尿外科
泌尿外科是一個正在快速發展的重點專科,有病床20張,醫護人員20名,其中主治醫師4名,住院醫師5名。
該科主要治療泌尿系的腎、輸尿管、膀胱、尿道及男性外生殖器的各種畸形、腫瘤、感染、結石以及外傷等多發病、常見病。對臨床上常見的腎、輸尿管、膀胱及尿道的各種外科疾病套用膀胱鏡等設備進行檢查、治療,能準確診斷。
目前開展的手術有:前列腺摘除術、腎切除術、膀胱切除術、腎癌根治術、腎盂輸尿管連線處梗阻成形術、腎盂輸尿管切開取石術等,同時該科積極引進設備,開展泌尿外科微創治療,如經尿道前列腺氣化電切術、體外震波碎石術,腎囊腫穿刺抽吸術等,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麻醉科
麻醉科是嚴格按照衛生部標準建設的二級學科一級臨床科室。現有醫師8名,其中副主任醫師1名,主治醫師2名,住院醫師5名;另有麻醉護士1名。九十年代該科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各種先進設備不斷引入,套用於臨床,能對患者生命進行嚴密的監控和對生理進行調節。現有美國產多功能太空監護儀1台,德國產麻醉機2台,國產多功能麻醉監護儀1台,多參數生命監護儀有美國惠普2台,美國歐美達麻醉機2台等先進設備。
目前該科能開展腦外、普胸、普外、婦科、骨科等各類手術麻醉,滿足各科手術需要,能對危險病人及嬰幼兒進行麻醉。除臨床麻醉外,麻醉科積極參與新生兒復甦及成人心肺復甦,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同時開展術後鎮痛,開設疼痛門診,進行痛疼治療(肩周炎、腰腿痛、癌痛)及深靜脈穿刺。
普外科是醫院重點科室之一,技術力量雄厚。五十多年來,普外科在醫療、教學和科研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該科現有副主任醫師1人、主治醫師4人、住院醫師3人。設有病床36張,近年來隨著新住院大樓的投入使用和儀器設備的更新,醫療設施更加先進,住院環境更加舒適,人才梯隊建設更加合理。
普外科可開展在本領域內各種常見、疑難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工作。能順利實施肝癌切除、肝葉切除修補、胃癌根治性切除、全胃切除、膽囊切除、肝破裂修補、脾切除、腸梗阻、闌尾炎切除、疝修補等手術,且對乳腺癌根治和各類乳腺疾病等,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2004年醫院專門選派業務骨幹到上級醫院進修腹腔鏡,即將開展此項新技術,填補全縣空白。
產科
產科是醫院的重點科室之一。該科共有醫師7人,其中副主任醫師2人,主治醫師4人,住院醫師1人。現有床位28張,分設搶救監護室、溫馨病房、普通病房、特護嬰兒室、分娩室。門診設有孕產婦保健門診,高危妊娠門診,孕婦學校。科內配有美高儀高檔母嬰監護工作站、多台多參數床邊監護儀等先進設備和儀器,還配備了產科中央網路。
該科依靠自己的技術力量(緊急情況下可借院內各科通力合作)搶救及治療各種疑難、危急、重症產婦。救治了無數由基層轉送來的各種危急產婦,為降低孕產婦及圍產兒病死率作出了應有的貢獻,成為永嘉縣孕產婦疾病救治、會診的中心,同時與兒科一起肩負著永嘉縣新生兒搶救中心的重任。
對各種原因所致的難產、尤其頭位難產,能正確運用熟練高超的助產技術去處理產程。能熟練開展產科各種較高難度手術,如剖宮產加全宮切除術、剖宮產加子宮肌瘤剔除術、卵巢腫瘤剔除術及複雜子宮破裂修補術等。引進國內先進技術,再結合經驗,較有特色開展改良剖宮產術式,手術時間快,創傷反應少,恢復快,費用低,是產婦們的良好選擇。
專家介紹
徐聰琴,內科副主任醫師,院長(第十屆溫州市十佳人大代表、永嘉縣第十四屆人大常委會委員)。在全國及省級等雜誌上發表五篇論文,課題獲縣科技進步三等獎。擅長血液內科病,如白血病、再障、出血性疾病及內科疑難病的診冶。陳有才,傳染科主任,副主任醫師。擅長各種肝病的診斷與治療,同時開展了對慢性乙型肝類的科研工作。
林群力,內科二副主任,內科副主任醫師。1998年赴溫醫附一醫神經內科進修一年。擅長神經系統內科各類疾病如腦卒中、周圍神經病、脊髓病變、偏頭痛、眩暈等病的診治。
呂文輝,外科二主任,主治醫師。1995年赴浙醫大附屬一院進修泌尿外科。擅長泌尿外科方面的疾病診治,兼體外震波碎石中心的工作。
楊丕大,外科副主任兼外科一主任,外科主治醫師。1997年赴杭州浙醫一院外科進修一年,回來後開展食道癌、肺癌及縱隔腫瘤的切除手術,為永嘉縣填補了該領域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