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水陸村位於四川省崇州市城區東外偏南崇陽鎮,地處平原。該村下設22個村民小組,2893口人。該村是中國最大的風箏製作基地,以技術精湛、種類繁多而聞名國內外,享有“風箏之鄉”的美譽。水陸村風箏製作歷史悠久,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早在清朝初年,水陸村就基本形成了“印風箏”、“高風箏”、“駱風箏”、“楊風箏”四大生產體系。水陸風箏製作基本可分為三大類型:一類是以花鳥草蟲為藍本,比如龍頭、蜈蚣、燕子、老鷹、蝴蝶、鳳凰、蝙蝠等;另一類以民間戲曲的人物、場景為構圖內容,像白蛇傳中的白娘娘,西遊記中的孫悟空等;再一類是以展示新時代新風貌為主題的風箏,如“走向世界”、“全民健身”等。
水陸村約有1500餘人、400餘戶農戶從事專業風箏製作,占全村農戶的三分之一。為適應市場競爭,他們不斷改革工藝水平,現已生產出各類硬翅、軟翅、直串、拍子等18種造型不同的風箏,其中“大、特、精”的“風箏新寵”—巨龍型風箏和絲綢風箏,深受風箏愛好者青睞。該村每年生產各類型風箏約600萬隻,除銷售國內西北各省、市、自治區以及東北、華北、雲、貴、川、藏外,還飄洋過海銷售台灣、香港等地區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等國家。該村僅風箏一項,就可使農民收入增收幾十萬元。
該村一批風箏製作專業戶爭先恐後走出家門,衝出四川,先後到北京、瀋陽、長春、上海、西安、上海、西安,特別是山東省濰坊市等地參觀、訪問、考察,併購買回當地風箏精品加以改進、創新,於是一批製作風箏的能工巧匠應運而生,尤其是改變過去木板雕刻、手工印刷,紙張也由過去的對方紙、夾江紙、水皮紙等改為現在的塑膠乳白膜套色印刷,其各類風箏圖案美觀新穎,色彩鮮艷明亮,製作成本也比過去降低。
水陸村村民不但精於做風箏,更喜愛放風箏。1999年9月,原金雞鄉首次組隊參加四川省第五屆風箏比賽,榮獲了金牌5枚、銀牌3枚、銅牌1枚,同時還以84分的總分奪得了團體第一名。
從2003年開始,二年一度的"成都·崇州金雞風箏節"成了四川風箏的盛會,四川省風箏比賽、全國風箏精英賽經常在此舉行,首屆風箏節邀請的山東濰坊風箏表演隊帶來300多種風箏與崇州金雞風箏比賽放飛,在國內形成很大影響。此外,各類風箏製作交流和與風箏有關的文化娛樂活動同期舉行,極大地豐富了金雞風箏文化的內涵。
自然資源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45.畝,人均耕地1.67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16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69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畝,荒山荒地139畝,其他面積40畝。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全村有9戶飲用井水。有9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4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戶。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0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2輛。全村建有小水窖2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69 畝。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0.3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3萬元,占總收入的29.55%;畜牧業收入7.02萬元,占總收入的32.9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5頭,肉牛15頭,肉羊50頭);林業收入6.2萬元,占總收入的29.08%;工資性收入1萬元,占總收入的4.69%。農民人均純收入169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人(占勞動力的34.48%),在省內務工4人,到省外務工2人。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糧食、烤菸、核桃、茶葉,主要銷售往省內。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8.14%。該村發展花椒特色產業,計畫發展花椒產業。人口衛生
該村有農戶9戶,鄉村人口29人,其中男性15人,女性14人。其中農業人口29人,勞動力15人。該村農戶全部為彝族。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5人,享受低保5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該村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8公里,距離鎮衛生院20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9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