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部街道

水部街道

水部街道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東南隅,地處古城“水步門”,為福州市市中心街道之一。

基本信息

鄉鎮簡介

水部街道在福州市內位置水部街道在福州市內位置
水部街道轄區東起福馬路、連江路口,西至五一廣場東側于山東麓,南至五一路狀元街,北迄古仙橋及福新路部分地段的北側,面積1.5平方公里,人口2.7萬,街道辦事處址設龍庭境39號。轄區地處福州溫泉中心地段,地下溫泉具有距地表近、水溫高、含硫量低、水質好的特點,故高橋一帶澡堂業長盛不衰,至今仍有20多家。宋代,福州第一個狀元許將久居狀元境;近代大文學家、翻譯家林紓是轄區蓮宅村人;著名書畫家謝冬耕故居坐落轄區馬育亭;劉通、林徽因、鄭挺等曾住境內。境內主要路街有龍庭路、古樂路、高橋路等。保存至今的古代名橋有建於清代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的高升橋。1978年至2000年末,水部街道房地產開發蓬勃發展,先後建成10。32層大廈近20座,其中造型雄偉壯觀、挺拔大方,以富有時代氣息而著稱的大廈有:坐落古田路的閩都、勞動、金融、華福大廈;坐落五一路的元洪花園A、B、C樓、元洪、海關大廈;坐落五一中路的閩東、電信、高橋、華能、鐵道大廈等。

行政轄區

水部街道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轄閩都、柳宅、福新、泮洋、建築、建華、水澗、高橋、蛤埕、于山、王莊、蓮宅12個居委會及水部村委會。 1996年按照福州市區劃調整方案,水部街道四至範圍:東臨晉安河,西至海底路、五一路口、五一北路,南以東西河、瓊東河為界,北至福新路。水部街道下轄居委會由原來18個減少為12個,原屬於洪山鎮的水部村也劃歸水部街道。2001年12個居委會整合成5個社區居委會,2003年水部村撤村保留經濟合作社。

轄區代碼

350102008:~001閩都社區 ~002蓮宅社區 ~003樂天泉社區 ~004福新社區 ~005建華社區

歷史沿革

五代梁開平二年(908年),閩王王審知築夾城,圍“三山”於城內。城東南設美化門(今五一北路福新路口),於門之東側建一內城門。此門傍瓊水而建,故稱水步門(古人稱水邊為“步”)。明代以後,以諧音為水部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轄內屬台江區管轄。1950年8月,行政區域調整後劃歸大根區管轄,成為該區12個居民委員會之一。1955年,大根區成立人民委員會,轄8個街道辦事處。水部與高橋居民委員會合併後升格為水部街道辦事處,設址龍庭境。1995年,轄內東起福馬路連江路口,西至五一廣場東側于山東麓,南至五一路狀元街,北迄古仙橋及福新路部分地段的北側,總面積4.3平方公里。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34546
17355
17191
家庭戶戶數 9597
家庭戶總人口(總) 30290
家庭戶男 14827
家庭戶女 15463
0-14歲(總) 4555
0-14歲男 2434
0-14歲女 2121
15-64歲(總) 27211
15-64歲男 13482
15-64歲女 13729
65歲及以上(總) 2780
65歲及以上男 1439
65歲及以上女 1341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17333

交通運輸

水部街道位於鼓樓區東南隅,東與晉安區相鄰,南接台江區,轄區內有六一路、五一路、古田路、福新路等主幹道貫穿而過,另有古田支路、古樂路等四通八達的次幹道,交通十分便捷。

氣候物產

水部街道屬熱帶海洋性氣候,雨水充足,植被四季長青,很適合居住。水部街道地處溫泉地帶,溫泉是有距地表近、水溫高、含硫量低、水質好的特點,故澡堂業(現為桑拿)長盛不衰。

基礎設施

水部街道高度重視樓宇經濟工作,大力發展現代商留服務業。世界零售巨頭沃爾瑪在六一環島長城廣場設立子分店;福州市最大的單體建築—6.8萬㎡的正大廣場;福新路形成了機車專賣一條街;五一路手機通訊器材經銷已規模相當,正在崛起的五一商圈和六一環島商圈將進一步提升和最佳化水部地區的商業業態。水部街道健全的街道配套和完善的“零接觸”企業投資代辦機制,增強服務意識,突出“親商、安商、富商”理念,大力培植和策劃項目,為投資商與樓宇開發商及業主營造良好投資平台。

經濟產業

經濟歷史

民國時期,轄內瓊東路一帶有幾家專做農田灌溉用“水車”的個體手工業戶,蓮宅村一帶有幾家鑄造作坊,還有二三家酒廠和醬□廠。廠、坊屬手工操作,設備簡陋,經營規模極小。
1958年,在“全民大辦工業”浪潮推動下,一些家庭婦女走出家門,自籌資金,自帶工具,自尋業務,辦起了家庭作業式的揀紙場、破布場、養豬場,並組織一支土方隊,從業人員50多人,街道工業開始起步。
1960~1965年,相繼創辦打索場、木畫場、制硯場、裝訂場等街道場組,擴大土方隊,職工增至200多人,主要產品有棕麻繩、木畫、石硯等,“文化大革命”初,街道工業被當做“資本主義尾巴”批判,至1969年全部解體。
70年代初,街道工業開始復甦。1971~1976年,創辦鼓樓區五一塑膠廠、鼓樓區五一縫紉場、鼓樓區五一翻砂廠、鼓樓區五一木農具廠、鼓樓區五一化工廠、鼓樓區水部車輛車廂修配廠、鼓樓區五一絲綢廠、鼓樓區五一竹器廠、鼓樓區五一皮件廠、鼓樓區第一、第二、第三五金廠等街道工業。主要生產各式男女塑膠拖鞋、涼鞋、手套、毛巾、肩布、鑄件、鋤頭柄、簡易家具、止血藥、五金配件、皮件等,還從事電機、電瓶、汽車修理。1976年末,職工發展至2466人,街道工業總產值達280.34萬元,實現利潤11.1萬元。1977年後,對街道工業進行重新組合,淘汰五一竹器廠,改辦成小旅社;淘汰五一木農具廠,保留制牌車間,生產銅、鋁面板和鋁牌,並更名為福州標牌廠;合併3個五金加工場,改辦鼓樓區光學儀器廠,生產水準儀、軸流通風機,五一塑膠廠併入五一皮革製品廠;五一翻砂廠搬遷紫陽村,更名為鼓樓鑄造廠。
80年代,因舊城改造等原因,拆遷街道棉製品廠、車廂廠、塑膠廠、標牌廠、絲綢廠等,安置在浦下路一個1500平方米的標準廠房,繼續生產部分產品;在拆遷安置中,政府補償街道工業辦公室27間(1000平方米)的沿街店面,作為部分職工改行安置之用。同時,街道對低矮簡陋廠房進行更新擴建,通過“築巢引鳳”,新辦鼓樓區恆豐彩印公司,鼓樓東方製衣廠、鼓樓閩傑塑膠製品廠、鼓樓茶康樂飲料廠等工業企業。
90年代,街道工業穩步發展。1991~1995年開發的新產品有丙烯酸乳膠、感光板、絲網印刷標牌、思怡果優酪乳、屋面水箱(塔)清水裝置、印刷品、薄膜開關、皮革箱包、針織布、軸流通風機、耐高溫塑膠軟管、苯丙乳液、針襪、紙盒紙箱、絲綢、線綈被面、塑膠拖鞋、彩電穩壓器、電冰櫃保護器等。其中,皮革箱包、紙盒紙箱出口國外,絲網印刷標牌獲福州市金馬獎;思怡果優酪乳獲福建省、全國金獎;屋面水箱(塔)清水裝置獲全國產品博覽會金獎。
1995年,街道有工業企業18家,職工742人,完成工業總產值1800萬元,出口交貨值36萬元。至1995年末,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1.36億元,實現利潤513.66萬元,交納稅金達409.84萬元,成為街道的重要經濟支柱。

新世紀發展

該街道高樓林立,商賈雲集,第三產業發達。該街道依託城市建設,致力經濟發展,興辦了20多家街屬企業。同時積極引進外資開發新項目,形成了以房地產開發為主的第三產業和輕工業為支柱的街道經濟體系。華翔房地產公司先後參與浮洋、高橋巷的舊城改造,總建築面積達25250平方米。主要工業產品 有出口彩盒、印刷品、思怡樂果優酪乳、薄膜開關、PPC阻燃 電線套、汽車座椅、絲網印刷標牌、防盜腳踏車牌、高速 公路標牌等。全年完成社會總產值4769萬元,工業總產值2160萬元,實現利潤157萬元,稅收入庫321.24萬元。
水部街道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在進一步強化樓宇經濟工作的基礎上,加大招商引資、引稅和房屋租賃工作力度,僅2006年共引進內資項目181個,註冊資金8.1億,對接面積2萬多平方米,其中註冊資金在500萬以上的有20多家,入盤率達98.9%,完成綜合稅200多萬,這些年來努力為入住企業提供盡善盡美的服務,不斷提升產業層次,增強綜合實力,使水部地區經濟更加和諧持續健康發展。

人文景觀

有連線高橋巷與肖宅巷橫跨瓊東河,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的名橋“高升橋”。 另有座落在蓮宅新村內近代大文學家、翻譯家林紓故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