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
由於人類活動改變了天然水的性質和組織,影響水的使用價值或危害人類健康,稱為水污染。有4種類型:
(1)生理性污染,指污染物排入天然水體後引起的嗅覺、味覺、外觀、透明度等方面的惡化;
(2)物理性污染,指污染物進入水體後改變了水的物理特性。如熱,放射性物質,油、泡沫等污染。
(3)化學性污染,指污染物排入水體後改變了水的化學特徵。如酸鹼鹽,有毒物質,農藥等造成的污染。
(4)生物性污染,指病原微生物排入水體,直接或間接地傳染各種疾病。
水質污染的原由及分析
河道污染
以北運河水系主要乾支流2011年1~12月23項指標的監測數據為依據,採用水質類別法和平均綜合污染指數法,對水質污染特徵進行綜合評價,運用主成分分析和系統聚類分析法,對水質指標主成分以及水質差異進行分類,並進一步對不同乾支流污染來源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北運河水系由於排污量大,地表水污染嚴重,除城市中心區部分河流水質為Ⅲ~Ⅳ類外,城市排水河流、遠郊河流水質均為劣Ⅴ類,水質由3個主成分組成,COD、CODMn、BOD5、NH3-N、TP等為第一主成分;汞為第二主成分;油類為第三主成分,乾支流水質分為4類:
第1類為清潔水源類河流,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區,降雨地表徑流、雨污合流管網溢流引起的非點源污染是影響其水質達標的重要污染源;
第2類為再生水水源類河流,主要集中在城市排水上遊河流,城鎮污水處理廠排水是其主要污染源;
第3類為再生水與污水混合水源類河流,主要集中在城市排水下遊河流及部分遠郊區河流,由於城市下游排水管網不健全,遠郊區污水集中處理率低,生活源和農業源的污染貢獻率較高,水質污染嚴重;
第4類為污水水源類河流,布於遠郊區縣,農業污染占比較大,水質污染最嚴重。
城市排污
入湖河流作為連線湖泊流域"源"(陸地)-"匯"(湖體)的廊道,其水生態系統健康狀態是對流域上游陸地生態系統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回響,而其下游水質污染因子則因流域分水線的封閉性,可以表征上游土地利用/覆被變化對入湖河流水生態系統健康的影響,因此,利用水生生物指標識別入湖河流水質污染因子及其空間分布特徵,對於整個湖泊流域的水生態系統健康恢復和水環境污染總量控制就顯得尤為必要,本文基於滇池流域29條入湖河流2009年7~8月豐水期著生藻類和底棲動物調查數據與2009年逐月水質監測數據,通過運用因子分析、典型對應分析和等級聚類分析,來探討入湖河流水生生物群落結構與水質污染因子及其空間分布特徵 ,以期為流域綜合管理提供基礎,結果表明,滇池流域入湖河流在水生生物調查期間共檢出著生藻類5門18科24屬,以硅藻門的舟型藻屬(Navicula)為優勢屬,底棲動物3門7科8屬,以環節動物門的水絲蚓屬(Limnodrilus)為優勢屬;TN、NH4+-N和TP是滇池流域入湖河流的水質污染因子;滇池流域入湖河流水質污染狀況的空間分布特徵為流域北部入湖河流(王家堆渠、新運糧河、老運糧河、烏龍河、大觀河、西壩河、船房河、採蓮河、金家河、盤龍江、大青河、海河、六甲寶象河、小清河、五甲寶象河、蝦壩河、老寶象河、新寶象河和馬料河)污染程度大於南部入湖河流(南沖河、淤泥河、老柴河、白魚河、茨巷河、東大河、中河和古城河)大於東部入湖河流(洛龍河和撈魚河)。
危害
在正常情況下,氧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溶解氧不僅是水生生物得以生存的條件,而且氧參加水中的各種氧化反應,促進污染物轉化降解,是天然水體具有自淨能力的重要原因。含有大量氮、磷、鉀的生活污水的排放,大量有機物在水中降解放出營養元素,促進水中藻類叢生,植物瘋長,使水體通氣不良,溶解氧下降,甚至出現無氧層。以致使水生植物大量死亡,水面發黑,水體發臭形成“死湖”、“死河”、“死海”,進而變成沼澤。這種現象稱為水的富營養化。富營養化的水 細菌多,這種水的水質差,不能直接利用,水中斷魚大量死亡。
水污染的危害有3個方面
(1)對環境的危害,導致生物的減少或滅絕,造成各類環境資源的價值降低,破壞生態平衡。
(2)對生產的危害,被污染的水由於達不到工業生產或農業灌溉的要求,而導致減產。
(3)對人的危害,人如果飲用了污染水,會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癌變、傳染病及其他一些奇異病症,污染的水引起的感官惡化,會給人的生活造成不便,情緒受到不良影響等。
水污染改良
1. 繁殖快速:代謝快、繁殖快,四小時增殖10萬倍,標準菌四小時僅可繁殖6倍。
2. 生命力強:無濕狀態可耐低溫-60℃、耐高溫+280℃,耐強酸、耐強鹼、抗菌消毒、耐高氧
(嗜氧繁殖)、耐低氧(厭氧繁殖)。
3.體積大:體積比一般病源菌分子大四倍數,占據空間優勢的脂肪肝的中國的,抑制有害菌的生長繁殖。
功能
1.保濕性強:形成強度極為優良的天然材料聚麩胺酸,為土壤的保護膜,防止肥份及水份流失。
2.有機質分解力強:增殖的同時,會釋出高活性的分解酵的中國的風格大方工作的工作的個做的飯素,將難分解的大分子物質分解成可
利用的小分子物質。
3.產生豐富的代謝生成物:合成多種有機酸、酶、生理活性等物質,及其它多種容易被利用的養份。
4.抑菌、滅害力強:具有占據空間優勢,抑制有害菌、病原菌等有害微生物的的生長繁殖。
5.除臭:可以分解產生惡臭氣體的有機物質、有機硫化物、有機氮等,大大改善場所的環境。
如何治理水污染
中國的水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水環境的治理需要良好的區域合作機制。建立健全跨行政區合作治理機制,是中國水環境保護和水污染治理的制度基礎。2007年太湖流域無錫段發生的藍藻爆發事件,彰現出太湖流域現有的水環境治理機制存在的諸多問題。本文以太湖流域的蘇州、無錫兩地合作治理太湖流域水污染為例,以深度剖析2007年太湖流域無錫段藍藻事件及藍藻事件之後兩地合作治理太湖水污染的實際過程為基礎,運用相關理論,對太湖流域水污染現狀、區域合作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合作治理水環境應遵循的原則及合作機制的基本構成等進行了探討。我們的研究認為,只有在跨行政區水污染治理過程中建立良好的合作機制,才能使跨行政區的水污染問題得到有效治理。良好的水污染治理合作機制包括了規劃和管理的綜合決策機制,聯合監測和執法機制,責任追究機制和監督機制等。當然,水污染合作治理機制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經濟方面也獲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在這樣的進程當中,人們周圍的生存環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兒時的清清河流已然不再,傳統的土屋瓦房也變成了高樓大廈。雖然經濟在飛躍發展,但是河流污染的狀況直到現在依舊沒有得到大的改善,甚至污染程度逐步加重。長期以往,我國的經濟發展必然因為水污染的問題處於平穩甚至走下坡路,因此,必須對水污染問題加以正確合理的解決。本文著重分析了水十條對治理水污染的重要作用,並對各種水污染問題加以具體的研討,望能夠為水污染的進一步治理提供一定的可取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