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華(1916~)
正文
中國電影導演。原名張水華。祖籍湖北,1916年11月生於南京。“九一八”事變時他在高中讀書,開始接觸革命進步文藝。後到上海入大學,課餘和趙丹等從事戲劇活動。抗日戰爭爆發後,隨演劇隊到武漢、長沙前線進行抗日救亡宣傳;後在重慶育才學校戲劇組任教。1940年去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實驗劇團任導演。曾創作為民眾喜聞樂見的秧歌劇。水華的第一部影片是和王濱合導的《白毛女》。歌劇《白毛女》在民眾中有廣泛影響。電影《白毛女》不是舞台紀錄片,而是運用電影的藝術手段對原劇作了較多的加工、創造,使它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拍攝的一部有很大影響、在藝術上有一定成就的影片。在1951年捷克斯洛伐克舉行的第 6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獲特別榮譽獎。水華在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的最初兩部影片是《土地》(1954)和《林家鋪子》(1959)。《林家鋪子》(見彩圖)以獨特的藝術風貌出現於影壇,成為水華的一部優秀的代表性作品。他在小說和劇本的基礎上,用電影手段進行了再創造。場景樸實而又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色調變化豐富,導演處理上既注意了藝術上的整體性,細節處理又很講究。1986年11月,香港22位影評人在《電影》雙周刊第200期上選出中國電影史上10大影片,《林家鋪子》名列第五。他還導演了兩部革命歷史題材的影片《革命家庭》(1960)和《烈火中永生》(1965)。1981年,為紀念魯迅誕辰一百周年,他成功地導演了影片《傷逝》。該片人物簡單,情節簡單,拍攝的難度很大。水華在創作中力求接近魯迅的原作精神和風格。 水華是北京電影製片廠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電影家協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