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全譯(上下)

從形式上說,全書是他對三國時代成書而不知作者的《水經》的注釋。 但是在內容上,它不僅比《水經》大20多倍,而且豐富生動,所以成為一部膾炙人口的不朽名著。 明萬曆年間的學者朱謀瑋等,花了極大精力整理此書,校勘成《水經注箋》一書,成為《水經注》自宋代缺佚以來的最好版本。

內容介紹

《水經注》是公元6世紀初期北魏酈道元的著作。從形式上說,全書是他對三國時代成書而不知作者的《水經》的注釋。但是在內容上,它不僅比《水經》大20多倍,而且豐富生動,所以成為一部膾炙人口的不朽名著。歷來對此書有許多崇高的評價,明末清初的學者張岱曾經評論:“古人記山水,太上酈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時則袁中郎”(《跋寓山注二則》,《娜嬛文集》卷五),《水經注》在描寫風景方面的聲譽可見一斑。《水經注》共四十卷,原是朝廷藏書,直到宋初,尚未缺佚,如《太平寰宇記》《太平御覽》等所引,有許多都不見於今本,可以為證。到北宋景祐年間(公元1034-1038年),朝廷編修《崇文總目》,發現已缺佚五卷,所以宋初引及的河流滹沱水、涇水、(北)洛水等,都不見於今本,當在缺佚的五卷之內。而今書仍作四十卷,則是後人整理時分割湊合的結果。由於《水經注》成書以後的很長一段時期中,書籍的流行全靠傳鈔,而傳鈔過程中又造成了許多錯誤。特別是把經文和注文夾雜在一起。所以此書到了明代,成為一部經注混淆,錯漏連篇,不堪卒讀的殘籍。明萬曆年間的學者朱謀瑋等,花了極大精力整理此書,校勘成《水經注箋》一書,成為《水經注》自宋代缺佚以來的最好版本。在這基礎上,清代學者繼續努力,特別是乾隆年代,先後出了全祖望、趙一清、戴震三大酈學家,經過他們的精心校勘,除了缺佚的五卷無法恢復外,其餘各卷,不僅混淆的經文和文全部分清,而錯漏字句也大部分得到補正,使《水經注》又成了一部可讀之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