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災[水利]

水災[水利]

亦稱水害。指由特大暴雨或沿海地區的特大高潮等引起洪水,致使洪水地區的人、房屋、耕地、工廠遭到損害。由於發 生原因(暴雨或高潮)不同,受害性質和規模也不同。不僅如此,由於受洪水地區的地形、植被等自然性質的不同,以及土地利用形態、水壩和堤防的 建設、防水組織、洪水預報等社會因素的差別,也會使受害程度不同。

國外水災

全球占陸地面積2/3的地區都存在水災。印度年平均水災損失達27.6億盧比,1975年印度比哈爾邦的洪災損失50億盧比。日本約10%的土地受災,年平均水災損失0.53億美元。美國約有7%的土地受洪水威脅,20世紀曾有14年遭受洪災,遭災年經濟損失均超過5億美元,其中1972年水災損失達65.5億美元,死亡105人。美國水災損失約占所有自然災害損失的90%。歐洲多瑙河沿岸9個國家,有1.9萬 km的土地和沿岸城市受洪水威脅。俄羅斯有5%的土地受到洪水威脅,年均損失達1.5億盧布。

我國水災

水災概況

中國約有10%的土地受洪水威脅。據記載,公元前206~1949年,中國發生較大洪災1029次。1933年8月大水,黃河下游決口54處,淹地110萬hm ,360多萬人受災,死亡1.8萬人。長江中下游在此期間,大約平均10年發生一次大洪水。1870年大水,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區幾乎全部被淹。1931年大水,淹沒農田333萬hm ,受災人口達2800多萬,死亡14.5萬人。1400~1900年,淮河發生水災350次。1931年洪水,淹地513萬hm ,死亡7.5萬人。1368~1949年,海河發生水災387次,6次波及北京。1915年珠江大水,52萬hm 農田受淹,廣州市受淹7天。1932年松花江大水,哈爾濱市被淹。1949年以後,洪澇災害較重的年份有1954、1963、1975、1981、1985、1996及1998年。1954年長江、淮河發生特大洪水,全國水災受災面積達1600萬hm ,成災近1133萬hm ,是受災最為嚴重的一年。1963年8月上旬,海河流域南部各河相繼漫溢,潰決成災,淹地380萬hm ,沖毀京廣、石德鐵路75 km,經濟損失60多億元。1975年8月,淮河上游洪汝河、沙潁河水系洪水來勢兇猛,致使板橋、石漫灘兩座大型水庫垮壩,沖毀鐵路約100 km,淹沒農田100萬hm ,倒塌房屋560萬間,死亡2.6萬人。1998年長江、嫩江、松花江、珠江、閩江發生了全流域性洪水,全國受災人口1.86億人,農作物受災2200萬hm ,成災1380萬hm ,倒塌房屋685萬間,死亡4150人,直接經濟損失2551億元。全世界每年在自然災害中死亡的人數,約有3/4是死於洪水。1978、1980、1985、1990~2005年中國水災受災面積分別為311、969、1420、1180、2460、642、1639、1733、1273、1815、1142、2229、902、732、604、1229、1921、731、1093萬hm 。

黃河水災

因久雨、山洪暴發或河水泛濫等原因造成的災害。黃河的洪水災害舉世聞名。以往2000多年中,黃河的決口之災,多達1500多次,重大的改道就有26次。如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黃河決於河北滄縣、河間一帶,淹死100多萬人。歷史上,黃河決一次口的淹沒面積,一般為幾千平方千米,最大不過1.5萬平方千米,比淮河、海河一次大洪水的淹沒面積5萬平方千米~6萬平方千米小得多。其害之所以比淮河、海河聞名,雖與決口頻繁有關,但更主要的是黃河決口後不能自行歸河,漕運中斷。因此黃河下游洪水決溢不僅當時損失慘重,而且後果影響深遠。凡是黃河洪流泛濫的地區,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土壤、水文地質等都受到很大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興修了一系列防洪工程, 扭轉了過去頻繁決口的局面,連續40年戰勝了伏秋大汛洪水,保障了黃河安全。但是,由於洪水、泥沙尚未完全控制,下遊河道不斷淤積抬高,洪水決溢的危險仍然存在,下游防洪仍是當 前治黃的重要任務。

長江水災

長江流域大部份地區處於季風區,夏季氣候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大陸熱低壓的影響,可能短期內降雨量集中,容易發生洪澇災害。同時,長江中下游地區地勢平緩,幹流及支流從山區進入平原後流速明顯減緩,一旦出現暴雨、河道流量猛增,就容易形成洪水。但長江流域並非自古以來就一直水患頻繁。在漢朝之前,長江是十分溫順的河流,在浩瀚的文獻中還找不到長江水患的記錄;長江流域的第一次洪水記錄出現在公元前185年(漢高后三年),但當時的災害程度並不嚴重;從公元前185年到公元200年的近四百年中,只有四年有洪水記錄。

公元801年之後,人們開始在河漫灘上築堤、在湖區圍垸,擴大生存空間。從此以後,長江便水患不斷。到了明朝,宰相張居正推動完成了一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工程,將長江北岸的荊江大堤連成一線,使長江與雲夢七澤徹底隔絕,從而讓張宰相家鄉的人民得以把雲夢大湖改造成千萬畝農田和居住區。長江流域洪澇災害的頻率明顯加快。但是,當長江北岸的雲夢七澤漸漸消失之時,長江又在江南找到一個新的棲息之地--洞庭湖。長江的洪水被北岸的荊江大堤擋住後,就衝破較弱的長江南岸河堤,闖四口,強將長江與洞庭湖相連。

砍伐森林、開墾山坡地,造成水土流失,使長江中的泥沙量增加,而長江又為兩岸的大堤所阻隔,失去了自然平衡能力,大量泥沙只能沉積在河、湖之內,河床和湖床底面的絕對高度就必然被不斷抬高,結果導致洪水期水位的抬高。

1954年長江、淮河特大水災 1954年6、7月間,長江中下游、淮河流域降水量普遍比常年同期偏多一倍以上,而且集中,致使江河水位猛漲,發生了近百年來罕有的特大洪水。武漢關最大洪峰流量為76100立方米每秒,水位高達29.73米,比歷史最高水位的1931年高出1.45米。各主要控制站高出警戒水位的時間長達49天到135天,洪水量約相當於100~200年一遇。長江乾堤決口60多處,分流洪水1023億立方米,江漢平原和岳陽、黃石、九江、安慶、蕪湖等城市受淹,京廣鐵路中斷100多天。大水淹沒農田4755畝,受災人口達1888萬人,死亡3.3萬人,財產損失100億元以上。

1998年長江流域及東北等地區特大水災 1998年6月中旬~8月,長江爆發了繼1954年以來第二次全流域性特大洪水。8次洪峰接連出現,高水位持續時間長達2個多月。7~8月,東北地區也連降大雨暴雨。松花江、嫩江發生4次大洪水,洪峰之高、流量之大、持續時間之長,都超過歷史最高記錄。截至8月22日初步統計,全國共有29個省(區、市)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受災面積3.18億畝,成災面積1.96億畝,受災人口2.23億人,死亡3004人(其中長江流域1320人),倒塌房屋497萬間,各地估報直接經濟損失1666億元。江西、湖南、湖北、黑龍江、內蒙古和吉林等省(區)受災最重。

水災自救

自救逃生方法

1.如果來不及轉移,也不必驚慌,可向高處(如結實的樓房頂、大樹上)轉移,等候救援人員營救。

2.為防止洪水湧入屋內,首先要堵住大門下面所有空隙。最好在門檻外側放上沙袋,沙袋可用麻袋、草袋或布袋、塑膠袋,裡面塞滿沙子、泥土、碎石。如果預料洪水還會上漲,那么底層窗檻外也要堆上沙袋。

3.如果洪水不斷上漲,應在樓上儲備一些食物、飲用水、保暖衣物以及燒開水的用具。

4.如果水災嚴重,水位不斷上漲,就必須自製木筏逃生。任何入水能浮的東西,如床板、箱子、櫃、門板等,都可用來製作木筏。如果一時找不到繩子,可用床單、被單等撕開來代替。

5.在爬上木筏之前,一定要試試木筏能否漂浮,收集食品、發信號用具(如哨子、手電筒、旗幟、鮮艷的床單)、划槳等是必不可少的。在離開房屋漂浮之前,要吃些的食物和喝些熱飲料,以增強體力。

6.在離開家門之前,還要把煤氣閥、電源總開關等關掉,時間允許的話,將貴重物品用毛毯卷好,收藏在樓上的柜子里。出門時最好把房門關好,以免家產隨水漂流掉。

都市遇洪水自救四法

在都市中遇到洪水怎么辦,首先應該迅速登上牢固的高層建築避險,而後要與救援部門取得聯繫。同時,注意收集各種漂浮物,木盆、木桶都不失為逃離險境的好工具。分析洪水中人員失蹤的原因,一方面是洪水流量大,猝不及防。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有的人不了解水情而涉險水。所以,洪水中必須注意的是,不了解水情一定要在安全地帶等待救援,而且家中最好是有備用一些 應急裝備,以備不時之需。

1、避難所一般應選擇在距家最近、地勢較高、交通較為方便及衛生條件較好的地方。在城市中大多是高層建築的平坦樓頂,地勢較高或有牢固樓房的學校、醫院等。

2、將衣被等禦寒物放至高處保存;將不便攜帶的貴重物品做防水綑紮後埋入地下或置放高處,票款、首飾等物品可縫在衣物中。

3、扎制木排,並蒐集木盆、木塊等漂浮材料加工為救生設備以備急需;洪水到來時難以找到適合的飲用水,所以在洪水來之前可用木盆、水桶等盛水工具貯備乾淨的飲用水。

4、準備好醫藥、取火等物品;保存好各種尚能使用的通訊設施,可與外界保持良好的通訊、交通聯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